商品参数
书 名: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
作 者:宋春舫 著,陈子善 编
I S B N :9787511004260
出 版 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印刷时间:2011年3月
字 数:64千字
页 数:133页
开 本:32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41克
定 价:19.80元
编辑推荐
陈子善教授挖掘出的又一值得纪念却被忽略的一位戏剧家。他是中国话剧史上值得纪念和研究的“先知先觉”。
媒体评论
“褐木庐”主人宋春舫
陈子善
1918年10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发表了署名宋春舫的《近世名戏百种目》,这是宋春舫的名字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刊物上。该期《新青年》是“戏剧改良专号”,还发表了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等等。在此前后,又有胡适、罗家伦译《娜拉》、陶履恭(陶孟和)译《国民公敌》和胡适作《终身大事》等在《新青年》揭载,这就把“戏剧”也纳入了“文学革命”或“文学改良”的轨道,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领域的提倡白话批判文言同步了。在此背景下,宋春舫此文的出现非同一般,这不仅是一份较早较为完备的西洋近世名剧目录,也似乎预示着未来中国话剧运动的兴起必将借鉴西洋戏剧,透露了宋春舫与现代戏剧的密切关系和多重身份,他是独特的西洋戏剧收藏家、研究家、翻译家,以及话剧作家。
宋春舫(1892-1938)是浙江吴兴人,国学大师王国维表弟,后来王氏后人印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宋春舫即为作序者。宋春舫家学渊源,十三岁即在清末后一次
目录
北平
我不小觑平剧
中国戏剧社的回溯
看了俄国“舞队”以后联想到中国的武戏
从莎士比亚说到梅兰芳
论戏剧的对白
戏院观众纵横谈
谈戏剧杂志
话剧的将来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褐木庐藏戏曲书写目》自序
《宋春舫戏曲集》集序
《五里雾中》之经过
《原来是梦》序
宋家弄
从“家”忽然想到搬家
海草
附录:毛姆与我的父 /林以亮
内容推荐
本书选录了作者关于中国戏曲、西洋戏剧和现代话剧的并不过于专门的论述,以及序跋和若干回忆性散文。附录乃宋春舫之子宋淇(笔名林以亮)的《毛姆与我的父》,此文详细考证毛姆与宋春舫的那段文字交,并对宋春舫的戏剧观作了精彩的阐述。
......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重量感”十足,并非指装帧的厚重,而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带来的压迫感。作者的知识体系显然非常庞大,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之间,而不会显得牵强附会。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艺术权威,而更像是一位热情的引导者。他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在技术不断迭代、审美不断变迁的今天,舞台艺术的“不变的内核”究竟是什么?他并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自己。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和启发性,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持续延伸。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艺术地图”,它指明了广阔的探索方向,至于最终能发现什么宝藏,则取决于读者自身的用心程度。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舞台艺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简直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高潮迭起的剧目片段时,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现场的评论家,文字的节奏感和鼓点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例如,对某个经典歌剧场景的复盘,那种对演员面部肌肉细微抽动的捕捉,对嗓音颤抖程度的精准拿捏,简直达到了文学描写中的“极致真实”。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即便是对该剧目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情境,感受到角色内心的巨大冲突。而且,作者似乎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投入,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舞台艺术的深深热爱和敬意,这种“真诚”是任何矫饰都无法模仿出来的。读完那些精彩的描摹,我立刻就产生了去重温经典剧目的冲动,这大概就是一本优秀的艺术评论书籍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点燃读者的探索欲。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陈旧却又充满奇幻色彩的博物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场景时,仿佛能嗅到旧日剧场的木头香气和脂粉味。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表演艺术精髓的捕捉,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比如,他对某位西方早期戏剧大师在舞台调度上的独到见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每一个走位、每一个停顿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灯光如何从早期的蜡烛照明过渡到现代的聚光灯,那种光影变化带来的情感冲击,作者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门外汉都能感受到舞台艺术发展史的波澜壮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种宏大的舞台景象,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现在很多快餐式的娱乐产品无法给予的。它不是简单的介绍或罗列事实,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重构了一个个鲜活的舞台瞬间,让人在知识的获取之余,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实在是太巧妙了,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编年史叙述,而是采用了许多有趣的对照和类比手法,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艺术史变得生动有趣。读到后半部分关于“角色塑造”的章节时,我真是拍案叫绝。作者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演员如何处理“悲剧英雄”这一母题,比如,一方是着重于内心独白的深度挖掘,而另一方则是强调程式化的、高度凝练的肢体语言表达。这种跨文化、跨流派的比较分析,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表演”的片面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评论,但行文却绝不晦涩,仿佛是在和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艺术的奥秘。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舞台艺术内在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欣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引导我去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人类共通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舞台这一媒介被“翻译”和呈现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其对“身体”与“空间”关系的探讨。作者没有将舞台视为一个静止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能量场域的动态空间。他详细分析了不同表演体系中,演员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从眼神到步法——去占据、划分和定义这个舞台空间,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微妙的心理联系。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它超越了剧本本身的限制,触及到了表演最本源的“在场性”哲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留白”艺术的阐释,那种看似什么都没做,实则暗流涌动的表演状态,作者用非常哲学化的语言进行了剖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因为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走马观花地翻阅的书籍,它要求你慢下来,去体会字里行间那些关于存在、时间与瞬间的深刻思考。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每读一页都需要消化一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