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拉潘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英国经济
  • 现代经济
  • 历史
  • 经济发展
  • 英国
  • 经济
  • 历史研究
  • 社会经济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4020
商品编码:1314606408
出版时间:1975-06-30

具体描述

作  者:克拉潘 著作 姚曾廙 译者 定  价:56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75年06月30日 页  数:735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24020
第三编 自由贸易和钢
 英国和世界各国,1848—1853年
第二章 1851年的工业领域
第三章 工业变革的过程,1850—1886年
第四章 工业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交通
第六章 海外贸易和商业政策
第七章 农业
第八章 商业组织
第九章 货币、价格、银行和投资
第十章 国家的经济活动
第十一章 工业英国的生活和劳动
第十二章 英国的面貌,1886—1887年
译名对照表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英国有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电学家拉潘的一部主要著作,共三卷。上卷叙述1820—1850年、即作者所谓“铁路时代前夕”和“早期铁路时代”的英国经济史;中卷叙述1850—1886年、即作者所谓“自由贸易和钢”时期的英国经济史;下卷叙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本书是英国经济史著作中篇幅较大,史实较详细、资料较丰富的一种,对我们了解英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之外的、旨在详细描述其他历史时期或主题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力求内容充实,文笔自然。 --- 图书简介:新旧世界的碰撞——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社会转型与工业前奏 本书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关键的历史断面:18世纪中叶(约1750年)至19世纪初(约1820年)的欧洲大陆。 在这个被后世称为“漫长十八世纪”的尾声,欧洲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些变革为随后的工业革命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不同于聚焦于英国岛屿内部的经济史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欧陆腹地,旨在剖析在启蒙思想的激荡下,传统农业社会如何艰难地迈向现代化门槛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隙与启蒙的余晖 (1750-1789) 本书的开篇,首先描绘了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的“前工业化”图景。彼时的欧洲,依然是农为根本,贵族与教会的权力结构根深蒂固。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潜流涌动。 1. 农业革命的区域差异与人口压力: 详细考察了普鲁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领地以及法国东北部在农业技术上的微小但重要的进步。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不同,欧陆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开明专制”式的干预,例如约瑟夫二世在神圣罗马帝国推行的改革尝试。这些改革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民对领主和国家税收的抵抗。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构成了严峻挑战,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2. 商业革命的地理转向与重商主义的遗产: 重点分析了大陆国家在殖民贸易中的困境与机遇。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在北美和印度洋的争夺,不仅是军事和外交的较量,更是商业模式和金融体系的较量。本书深入探讨了欧洲大陆重商主义政策的复杂性——它既是国家财富积累的工具,也是限制国内自由市场发展的桎梏。对比英格兰银行体系的相对成熟,大陆国家的信贷体系和股份公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萌芽状态,金融工具的使用远不如英国广泛和灵活。 3. 启蒙思想的社会渗透与知识精英的重塑: 启蒙运动不仅仅是沙龙里的哲学辩论,它深刻地影响了行政管理、教育体制和法律观念的重构。本书将阐释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的思想如何被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或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挪用”,并转化为国家效率提升的工具。我们考察了大学、科学院以及新兴的公共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的角色,以及这些新思想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发生冲突。 第二部分:革命的熔炉与国家形态的剧变 (1789-1815) 法国大革命是本书叙事的核心转折点,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国,更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了政治经济的范式。 1. 法国大革命的经济动因与财政崩溃: 详尽分析了法国旧制度下僵化的税收体系(特别是对第三等级的沉重负担)、宫廷的巨额开支以及参与北美独立战争所积累的灾难性国债。革命的爆发并非单纯的饥饿,而是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利的诉求与国家财政体系彻底瓦解的必然结果。 2. 革命的经济政策:从没收财产到“最高限价”: 考察了革命初期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措施,例如教会土地的国有化(Bien National)及其对欧洲土地所有权结构的长远影响,以及雅各宾专政时期为应对通货膨胀和战争物资短缺而实施的“最高限价法”(Maximum Général)。这些措施展示了在极端压力下,现代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的空前干预。 3. 拿破仑战争与大陆经济的重组: 拿破仑的征服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旨在重塑欧洲经济秩序的运动。本书着重分析了“大陆封锁体系”(Continental System)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试图扼杀英国的商业霸权,刺激了欧洲大陆本土工业(如在莱茵河地区)的有限发展;另一方面,它破坏了既有的贸易网络,造成了物资短缺和走私猖獗,最终因无法有效执行而成为其垮台的因素之一。我们还将考察其在征服地区推行的法律(如《拿破仑法典》)对私有财产和合同自由的界定,这些原则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作的基石。 第三部分:战后重建与现代性的初期景观 (1815-1820) 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虽然政治上力图恢复“旧秩序”,但经济和社会的力量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格局。 1. 维也纳体系下的国家财政与债务管理: 战后,欧洲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是如何处理巨额战争债务。本书对比了英国、法国和战败国普鲁士在战后去杠杆化(Deleveraging)过程中的财政策略,分析了早期国民经济核算观念的萌芽如何指导这些决策。 2. 工业化的“非均衡”传播: 强调了欧洲大陆工业化与英国的巨大差异。本书避开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熟模型,转而探讨了早期工业萌芽的“跳跃式”特征:例如,德国西南部和比利时对特定重工业部门的集中投资,以及意大利北部手工纺织业在面对英国机械化产品冲击时的挣扎。这揭示了现代经济发展并非单一线性过程,而是多中心、不平衡的互动产物。 3. 社会阶层的演变与早期社会问题的浮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个新的城市无产阶级开始形成,尽管规模远小于英国,但其生活条件和反抗意识已开始显现。本书通过对早期工人住宅、工厂纪律以及早期慈善机构的考察,勾勒出旧式行会制度瓦解后,新城市社会秩序的混乱与重构。 --- 总结而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欧洲大陆视角,探讨在启蒙与革命的双重驱动下,大陆社会如何应对人口压力、财政危机和权力转移,并最终为日后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积蓄了关键的制度、技术和思想能量。它是一部关于变革、冲突与适应的史诗,为理解现代欧洲的经济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补充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学术深度,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了完全理解它的能力,但事实证明,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他并非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历史事件之中。例如,在讲解早期殖民地贸易对英国本土经济的影响时,他没有直接抛出经济学模型,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冒险的航海故事,一个个香料和纺织品的交易细节,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经济逻辑。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经济原理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经济周期”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经济周期视为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强调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独特性,以及由政治、技术、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并试图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寻找与之呼应的部分。这本书无疑提升了我对经济史研究的认知高度,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可以如此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多少对英国历史迷雾中那些经济脉络感到困惑的人,看到了拨云见日的希望。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从工业革命浪潮初起,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复杂经济变迁的著作,而《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事件罗列,而是将经济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下,让我们看到经济政策是如何被时代潮流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结构的。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胜,比如对蒸汽机技术推广初期,工匠阶层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深刻理解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波。同时,作者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在不同时期演变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它揭示了经济自由的边界以及国家干预的必要性,这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经济议题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数据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参考文献和附录的翔实,足以证明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虽然篇幅不小,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英国经济发展的漫漫长路上,一步步探索前行,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

评分

《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的出现,绝对是经济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审视现代英国经济发展脉络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在处理大量史料和数据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驾驭能力,他能够从中提炼出最核心的观点,并用清晰的逻辑将其串联起来。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国家能力”与“市场力量”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剖析。在不同历史时期,英国是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的,作者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例如,他对二战后英国经济重建过程中,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的评估,就展现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既肯定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历史叙事,更提供了一种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框架,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现代经济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简单地从宏观角度讲述国家经济的起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微观层面。比如,它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北方矿业城镇的兴衰,或者南方新兴制造业的崛起,展现了经济力量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扩散和集聚。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方式,让我对英国经济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社会阶层与经济变迁之间关系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变革中的不同命运,比如中产阶级的壮大如何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又比如工人阶级在工业化进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抗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非正式经济”的讨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传统经济史著作的盲区,但作者却将其提炼出来,展现了在正规经济体系之外,那些充满活力的民间经济活动如何维系着社会的运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对照,从中获得不少新的启发。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解释英国经济从辉煌走向挑战的书籍,而《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近乎文学作品般的笔触,描绘了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塑造了其经济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创新”与“模仿”在英国经济发展中扮演角色的讨论,作者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英国如何在早期凭借技术创新占据优势,又如何在后期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书中关于“帝国经济”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它揭示了殖民地贸易和资源如何为英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同时也埋下了日后经济发展的隐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从看似分散的历史事件中,找出其内在的经济联系,并形成连贯的分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对经济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