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英国经济史(上)

现代英国经济史(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拉潘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英国经济
  • 现代经济
  • 历史
  • 经济发展
  • 英国
  • 经济
  • 上册
  • 学术著作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4013
商品编码:1314606961
出版时间:1964-08-31

具体描述

作  者:克拉潘 著作 姚曾廙 译者 定  价:70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4年08月31日 页  数:853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24013 分册
中译本前言
1939年再版序
 铁路时代前夕的英国
 英国的面貌
第二章 人口
第三章 交通
第四章 农业组织
第五章 工业组织
第六章 商业组织
第七章 货币、银行、保险和特殊商业组织
第八章 国家的经济活动
第二分册
第二编 早期铁路时代
第九章 铁路和铁路政策
第十章 铁、煤、蒸汽和工程学
第十一章 农业
第十二章 海外贸易和商业政策
第十三章 银行、物价和货币市场
第十四章 英国工业区的生活和劳工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英国有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电学家拉潘的一部主要著作,共三卷。上卷叙述1820—1850年、即作者所谓“铁路时代前夕”和“早期铁路时代”的英国经济史;中卷叙述1850—1886年、即作者所谓“自由贸易和钢”时期的英国经济史;下卷叙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本书是英国经济史著作中篇幅较大,史实较详细、资料较丰富的一种,对我们了解英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9世纪俄国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潮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9世纪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深入剖析了俄罗斯帝国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及精神文化领域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过程。我们将围绕“农奴制存续与瓦解的社会动力”、“工业化的早期形态与区域差异”、“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思想光谱的演变”,以及“帝国对内与对外的权力结构重塑”这四大核心议题展开细致的论述。全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俄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所特有的张力、矛盾与独特的历史路径。 第一部分:农奴制的黄昏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19世纪初的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依然深深植根于农奴制度的旧有框架之中。本部分将首先考察农奴制度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如何制约了资本积累、市场发展以及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将详细分析沙皇政府面对国内改革呼声与国际压力(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时的犹豫与应对策略。 重点章节将专门探讨1861年《解放法令》的复杂性与局限性。我们不仅梳理了法令颁布的政治博弈过程,更着重分析了其实施对农村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地主的土地丧失、农民的赎买负担、村社(米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的角色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土地矛盾,都被置于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的考察。研究将展示,解放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社会和谐,反而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富农(库拉克)的出现与无地贫农的困境。 此外,我们将讨论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工厂的萌芽、新兴工人群体的形成及其早期斗争形态,与传统的地主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圣彼得堡、莫斯科等主要工业中心数据的分析,描绘出早期工人阶级在恶劣条件下对自身权利的初步认知和组织尝试。 第二部分:迈向工业化的艰难步伐与区域经济的异质性 俄国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真正触及现代工业化的门槛,但其特点是国家主导性强、资本积累薄弱。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早期工业化的驱动力及其带来的经济地理学上的变化。 我们将考察19世纪70年代以来,俄国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如发行公债、间接税)和引进外资来推动铁路建设、重工业发展的政策实践。铁路网络的扩张,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规划,不仅是工程壮举,更是重塑国内市场联系和军事投射能力的关键。 研究将区分帝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更早地融入了西欧市场体系,发展出更具竞争力的轻工业基础;而乌克兰地区则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重要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集权型工业化在资源分配和区域平衡方面造成的结构性偏差,这为20世纪初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书也会审视农业对工业化的长期支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农业剩余(尽管获取过程充满剥削)依然是国家进行工业化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农业技术的缓慢改进、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依赖,构成了工业化进程中挥之不去的“双重经济结构”问题。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崛起与精神世界的激变 19世纪是俄国思想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是“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阶层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本部分旨在梳理这一群体复杂的身份认同、思想谱系及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切。 我们将细致区分主要的思潮流派: 1. 西化派(Zapadniki):他们主张全盘学习西方经验,认为俄国必须通过政治自由化和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代表人物的论述与彼得大帝改革精神的延续性将被深入探讨。 2. 斯拉夫派(Slavophiles):他们强调俄国文明的独特性,推崇东正教信仰、村社传统以及沙皇的“父权式”统治,对西方的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本书将分析斯拉夫派如何从文化保守主义演变为对农民集体精神的浪漫化想象。 3. 激进民粹主义(Populism):这是19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从“到民间去”(Going to the People)的理想主义尝试,到后来的暴力革命倾向,我们将考察民粹主义者如何将农民视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并对“土地与自由”的实现路径进行激烈的辩论。 文学作品(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不仅被视为艺术成就,更是理解当时社会心理和道德困境的珍贵文本。本书将结合文学批评的视角,揭示文学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批判和进行哲学思辨的主要场域。 第四部分:国家权力、帝国控制与对外关系 沙皇专制制度在19世纪经历了从高度集权到试图有限改革的曲折过程。本部分关注国家机器在维持庞大帝国控制方面的努力、局限与最终的危机。 我们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大改革”时期(1860-1870年代)的行政与司法改革,例如地方自治机构(Zemstvo)的建立。这些改革旨在缓解社会压力,但其有限性(尤其是未触及最高权力结构)最终导致了改革疲劳与不满情绪的积累。地方自治机构在有限的财政和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与中央官僚体制的张力,是本节分析的重点。 在民族政策方面,帝国对非俄罗斯民族(如波兰、芬兰、高加索地区)的“俄化”政策和高压统治,是帝国内部不稳定的重要根源。我们会研究泛斯拉夫主义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影响,以及其在巴尔干事务中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地缘政治冲突。 最后,本书将总结19世纪末期,俄国在经济现代化需求、社会阶层冲突加剧以及政治体制僵化之间的矛盾如何日益尖锐,为20世纪初的革命风暴积蓄了不可逆转的势能。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和精细的结构分析,呈现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性拉锯中艰难前行的伟大帝国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索之旅,而非简单的知识积累。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中,穿插对微观经济行为的细腻刻画。比如,在描绘工业革命时期,他不仅仅是讲述技术进步,还会深入到工厂车间,去感受工人的辛劳,去理解企业家面对市场风险时的焦虑。我对作者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解读尤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指出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经济的分析,充满了动态的视角,展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我喜欢他对于经济理论的运用,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件来阐释。书中对于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经济史,更是在学习一种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

评分

初读此书,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叙事框架所折服。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经济领域,而是将英国经济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从重商主义到自由放任,从殖民地的掠夺到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再到福利国家的兴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对国家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细致描绘。无论是地主阶级的保守,还是工业资本家的进取,抑或是工人阶级的抗争,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他对土地所有权、农业政策、工厂制度的演变,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等问题的探讨,都极具启发性。书中对于英国如何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过程,以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角色的变迁,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挑战时的视角感到赞赏,他既看到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注意到了其伴随而来的社会问题和潜在风险。读完这本书,我对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与历史根源之间的联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真的非常出色,语言流畅自然,术语的翻译也相当专业,没有生涩拗口的感觉。阅读过程中,我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以及他对经济现象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叙事中,让我仿佛亲历那个时代,看到了工业革命的轰鸣,殖民扩张的浪潮,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重塑。特别是对于十九世纪经济发展的分析,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技术创新、市场扩张、劳动力供给以及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他对农业革命、纺织业的兴起、煤炭和钢铁的生产,以及蒸汽机的发明等关键节点的描绘,都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而且,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经济理论时,也非常善于运用历史案例来佐证,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自由贸易政策的讨论,既展现了其带来的好处,也揭示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展现了一种批判性的学术态度。整本书读下来,我对英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它不单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经济迷宫,而作者则是那个指引方向的向导。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去思考。我对作者在分析不同经济政策的效果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印象深刻。他不会轻易地断言某种政策是绝对的“好”或“坏”,而是会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影响,并考虑到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我对作者关于20世纪英国经济面临挑战的分析,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对其造成的冲击,以及战后经济复苏和福利国家建设的历程,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对于通货膨胀、失业率、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争论,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时,所展现出的历史的纵深感,他会追溯到早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分析其演变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现代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有了更宏观和历史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给我一种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人物的感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枯燥的经济数据和统计资料,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场景。我对作者对于十九世纪英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尤其是关于“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巩固的论述,感到非常震撼。他不仅阐述了技术和资本的积累,更强调了政治制度、殖民扩张以及全球贸易网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他对自由贸易政策的辩证分析,既展现了其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也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内部矛盾。我尤其喜欢他对英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崛起的描写,以及其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书中对于交通运输革命(如铁路和蒸汽船)的论述,也为我理解经济发展的时空压缩效应提供了直观的感受。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我对英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国家的经济史,更是一部关于全球化早期进程的深刻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