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 湖北新华书店

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竹 著
图书标签:
  • 城市运营
  • 城市规划
  • 供给侧改革
  • 区域发展
  • 湖北
  • 新华书店
  • 经济发展
  • 城市发展
  • 政策研究
  • 未来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2497
商品编码:138520058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城市运营:面向未来的城市供给侧变革 作者 林竹
定价 76.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62497 出版日期 2016-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国本土实践,作者剖析了城市运营的内涵和理念,系统梳理了城市运营的模式特征、目标战略以及方法流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运营理论体系,从其本质和运作方式上深入全面地回答了城市运营与传统的城市经营之间的差异、城市运营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城市运营与PPP模式如何建立深层次的关联,以及“多规合一”如何在城市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等一系列的根本性热点问题。同时,在寻求答案的分析论证中,作者呼吁跳出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势,以资源大整合的跨界创新思维去开创和迎接中国的城市运营时代。


   作者简介

林竹,工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MPA,梅森学者(Mason Fellow),新泽西州立大学汉弗莱学者(Humphrey Fellow)。林竹先生现任职中国中信公司,专注于新型城镇化PPP与城市运营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目录

序抓住供给侧改革新机遇培育新型城镇化新动力//Ⅸ

前言//Ⅺ

章概述1

节城市运营背景//3

第二节发展思辨//36

第三节相关概念//58

第二章理论基石63

节城市学//65

第二节策划学//75

第三节规划学//82

第四节相关跨学科//91

第五节他山之石//99

第三章城市经营121

节城市经营的出现//123

第二节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125

第三节城市经营与城市开发//140

第四节城市经营与土地财政//155

第五节城市经营与房地产业发展//167

第六节案例//185

第四章城市运营215

节城市运营理念与模式特征//217

第二节“三要素”与“五位一体”//226

第三节城市运营的运作机制//253

第四节案例//258

第五章城市运营与PPP模式269

节PPP模式的特征与机制//271

第二节PPP模式在中国//279

第三节PPP模式创新//297

第四节案例//308

第六章城市运营与“多规合一”327

节“多规合一”缘起//329

第二节城市运营与“五规”//330

第三节“五规合一”//333

第四节案例//337

第七章规划创造价值341

节策划与概念规划//344

第二节策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350

第三节方法创新//353

第四节规划价值评价//369

第五节案例//375

第八章实践案例:中信滨海新城381

节中信滨海新城概况//383

第二节项目理念//386

第三节模式特征//388

第四节法律框架//391

第五节“五规合一”//393

第六节“交通 ”PPP//398

第七节“文化 ”PPP//399

参考文献403

致谢407

   编辑推荐

1.国内外*部系统论述“城市运营的专著,原创性强。

2.契合了新型城镇化国家战略与PPP等新政策。

3.作者是原中信地产副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厚实的理论功底。

   文摘

   序言

城市治理的未来图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创新与实践 一部深入剖析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治理挑战与转型机遇的深度报告 在全球城市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的今天,城市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公平挑战等多重复杂议题。本书并非关注单一的城市管理或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宏大叙事下的一个更为关键的维度——城市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与未来图景的绘制。我们试图搭建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治理创新,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韧性建设与包容性增长。 本书结构宏大,内容翔实,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社会科学家乃至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解挑战—创新理论—构建范式—实践检验—展望未来”的论证逻辑。 ---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背景下的治理困境与理论重塑(Foundational Challenges and Theoretical Reframing)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石,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治理所面临的根本性困境。我们首先从宏观视角审视了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南方与北方城市发展路径的分化,指出传统以工业驱动或单一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的局限性。 核心议题探讨包括: 1. 边界的消融与跨域治理的缺失: 随着都市圈的扩大和功能网络的深化,行政区划的边界与实际的社会经济活动边界日益脱节。我们详细分析了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的失灵如何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公共服务的碎片化以及生态安全屏障的被动破坏。探讨了“大都市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及其制度障碍。 2. 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城市系统: 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将城市视为一个高维度、非线性、自组织的复杂系统。传统自上而下的控制论式治理难以应对城市系统内部的涌现现象和突发风险。本章重点阐述了如何将系统的韧性(Resilience)和冗余度纳入治理目标。 3. 信任赤字与社会资本的侵蚀: 深入分析了技术进步、信息过载与社会阶层固化背景下,公民对政府及公共机构信任度的普遍下降现象。探讨了如何通过透明化、参与式预算和公民科技(Civic Tech)赋能,重建社会契约与治理信任。 --- 第二部分:范式转移:从“管理”到“共治”的机制创新(Paradigm Shift: From Administration to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创新点,集中探讨了实现有效城市治理所必须发生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政府主导型管理”向“多主体协同共治”的转变。 关键创新机制的详细解析: 1. 多层次协商机制的构建: 详细介绍了不同层级的协同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社区赋权(Empowerment)机制、水平层面的跨部门协作平台,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框架。特别对比分析了欧洲的“伙伴关系协议”(Partnership Agreements)和亚洲的“协商式民主”实践的优劣。 2. 数字赋能的治理基础设施(Digital Governance Infrastructure): 不仅仅关注智慧城市的技术堆栈,更关注数字工具如何重塑权力关系和决策流程。详细阐述了“数据共享的伦理框架”、“算法的透明性”以及“数字包容性”在提升治理效率中的关键作用,避免技术异化为新的治理壁垒。 3. 弹性规划与敏捷决策(Resilient Planning and Agile Decision-Making): 批判了僵化的五年规划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滞后性。提出了基于情景分析和实时反馈的“弹性规划”方法论,强调决策的迭代速度和适应性。 --- 第三部分:关键领域的治理深度实践:韧性、公平与环境正义(Deep Dive: Resilience, Equity,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本部分将理论付诸实践,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最具挑战性的三个核心领域进行深度案例剖析和治理工具箱的介绍。 1. 城市韧性建设的治理维度: 韧性不仅仅是物理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更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本书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社会韧性网络”(Social Resilience Networks)和“金融缓冲机制”来应对系统性冲击,避免灾难后的不平等加剧。 2. 空间正义与包容性发展: 关注城市资源分配的不公,特别是住房、交通和绿色空间获取的不平等。深入探讨了“土地价值捕获机制(LVT)”在为公共服务再投资中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细化的社会影响评估(SIA)来确保重大城市项目不加剧“环境种族主义”或阶层隔离。 3. 气候治理的城市主体责任: 分析了在国家层面承诺的碳中和目标下,城市如何通过地方创新的能源转型、循环经济体系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来承担主体责任。重点阐述了城市间气候联盟和知识共享平台的效能。 --- 第四部分:人力资本与治理文化的塑造(Cultivating Governance Culture and Human Capital) 成功的城市治理最终依赖于治理主体的素质和文化。本部分着眼于“人”的要素。 1. 公务人员的转型与能力重塑: 探讨了未来城市管理者所需的跨学科能力——从技术素养到跨文化沟通能力。介绍了“治理实验室”(GovLab)的运作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公务人员进行制度创新和风险承担。 2. 公民素养与参与文化: 讨论了如何通过教育和制度设计,将“公民责任”内化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分析了有效的公民教育项目如何提升民众对复杂公共政策的理解度,从而支持长期的、非直观的治理决策(如碳税或长期基础设施投资)。 ---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蓝图与全球经验的在地化(Future Blueprints and Localization of Global Experience)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城市治理可能采取的形态,并强调了全球经验的“在地化”过程。 1. 前瞻性治理(Anticipatory Governance): 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未来学方法,提前识别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人口结构剧变、资源枯竭的拐点),并构建前瞻性的政策储备。 2. 地方化与文化适应性: 强调了没有任何一种治理模式是普适的。成功的变革必须深刻理解当地的历史脉络、文化习惯和制度禀赋。本书提供了评估不同治理模式“在地适应性”的诊断工具包。 3. 全球治理网络的构建: 城市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政策模仿是加速变革的重要途径。本章分析了诸如C40、ICLEI等国际网络如何超越传统外交,成为推动全球城市治理标准和最佳实践扩散的有效载体。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在资源约束日益收紧、风险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城市的可持续性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治理问题。本书正是为解决这一“治理赤字”而生的思想武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管理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著作。最近,我读到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图书,虽然具体名称我已记不清,但它关于“城市供给侧的系统性变革”的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超越了以往对城市发展的简单描述,而是从更深层次的供给结构和效率入手,探讨了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分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来优化交通管理,减少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同时也探讨了如何通过智慧医疗和智能教育系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强调了不同供给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前瞻性的规划,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具活力的城市。

评分

作为一个在城市发展领域深耕多年的观察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提供更深层次洞察的读物。最近翻阅的几本书,虽然主题各异,却都触及了城市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节点,让我对未来城市的面貌有了更清晰的勾勒。其中一本,尽管书名我记不太真切,但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详尽地阐述了城市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和技术革新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效率来应对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数据驱动的城市管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例如,通过对交通流量、能源消耗和公共设施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测,城市管理者能够更精准地进行需求预测和资源分配,从而避免资源浪费,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慧基础设施”的部分很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将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能够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优化的城市系统,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

近来阅读了不少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书籍,其中有一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尽管它具体的书名我有些模糊,但其核心思想——如何重塑城市的内在驱动力,让我反复回味。这本书着重探讨了在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城市如何从过去单纯的“供给者”转变为更主动的“赋能者”。它强调了“需求侧”的变迁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城市如何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来更好地满足这些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论述,它并非仅仅指科技创新,而是涵盖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以及这些创新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城市的竞争力。书中列举了几个城市如何通过鼓励创业、吸引人才、优化营商环境等方式,成功地从传统产业的困境中走出,走向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这种强调内在活力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思路。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城市治理的著作,虽然记忆中书名似乎与“供给侧”和“变革”有些关联,但更吸引我的是其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城市在进行服务转型时所遇到的真实困境与创新解决方案。我记得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举个例子,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城市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催生了新的绿色产业。另一章节则聚焦于社区服务,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居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具响应性和包容性的服务网络,让居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落地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城市运营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如何能够真正赋能城市,使其变得更宜居、更高效。

评分

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几本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书,其中有一本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如何通过“优化供给”来驱动城市的长期繁荣,尽管我记不清它的确切书名了。书中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当前城市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产业同质化、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要素重组”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强调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城市的整体生产力和竞争力。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这种深入剖析城市发展内在逻辑的视角,让我对城市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