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 作者 | 姚建译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2055240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364000 | 页码 | 35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922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
| 作者简介 | |
姚建,湖南人,现任北京南岸书香工作室作编辑。策划图解类型图书,曾出版过《图解历代酷刑史》《图解论语》等作品。 |
| 目录 | |
卷一 历史卷第1节 夏朝第2节 商朝第3节 周朝第4节 秦朝第5节 汉朝第6节 三国时期第7节 晋朝第8节 南北朝第9节 隋朝第10节 唐朝第11节 宋朝第12节 元朝第13节 明朝第14节 清朝卷二 地理卷章 地名由来第1节 中国第2节 华夏第3节 赤县神州第4节 九州第5节 汴梁第6节 金陵第二章 湖海江河第1节 黄河第2节 长江第3节 京杭大运河第三章 文化名山第1节 泰山第2节 华山第3节 恒山第4节 嵩山第5节 衡山第6节 黄山第7节 庐山第8节 五台山第9节 武当山第四章 古寺与道观第1节 法源寺第2节 潭柘寺第3节 悬空寺第4节 寒山寺第5节 灵隐寺第6节 相国寺第7节 上清宫第8节 魁星楼第9节 无量观第10节 老君殿第11节 太和宫第五章 石窟陵寝第1节 敦煌莫高窟第2节 大同云冈石窟第3节 洛阳龙门石窟第4节 秦始皇陵第5节 明十三陵卷三 文学卷第1节 建安七子第2节 竹林七贤第3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第4节 唐代边塞诗派第5节 花间词派第6节 婉约派第7节 豪放派第8节 前七子第9节 后七子第10节 唐宋派第11节 公安派第12节 临川派第13节 浙西词派第14节 常州词派第15节 桐城派卷四 哲学卷第1节 儒家第2节 墨家第3节 道家第4节 法家第5节 名家第6节 农家第7节 纵横家第8节 杂家第9节 魏晋玄学第10节 禅学第11节 程朱理学第12节 永嘉学派第13节 陆王心学第14节 黄老学派第15节 东林学派卷五 教育卷章 人才选拔制第1节 世卿世禄制第2节 征辟制第3节 察举制第4节 九品中正制第5节 科举制第二章 学府门类第1节 官学第2节 私学第3节 太学第4节 白鹿洞书院第5节 岳麓书院卷六 军事卷章 军事著作第1节 《孙子兵法》第2节 《吴子》第3节 《孙膑兵法》第4节 《六韬》第5节 《黄石公三略》第6节 《太白阴经》第7节 《练兵实纪》第8节 《三十六计》第二章 作战阵法第1节 八卦阵第2节 撒星阵第3节 鸳鸯阵卷七 科技卷章 发明创造第1节 指南针第2节 造纸术第3节 火药第4节 印刷术第5节 瓷器第6节 地动仪第7节 水碾第二章 天文历法第1节 《夏小正》第2节 《太初历》第3节 日晷第4节 朔望第5节 干支第6节 二十四节气第7节 二十八宿第三章 数学第1节 《九章算术》第2节 《孙子算经》第3节 圆周率第四章 建筑第1节 长城第2节 圆明园第3节 黄鹤楼第4节 滕王阁第五章 纺织第1节 黄道婆第2节 绫第3节 云锦卷八 医学卷章 医学常识第1节 五行学说第2节 针灸第3节 拔罐第4节 气功第二章 医学名家与医学名著第1节 扁鹊第2节 张仲景第3节 华佗第4节 陶弘景第5节 孙思邈第6节 李时珍卷九 艺术卷章 书法字体与书法名家作品第1节 楷书第2节 草书第3节 行书第二章 绘画名家与作品第1节 顾恺之第2节 阎立本第3节 吴道子第4节 张择端第5节 唐寅第6节 徐渭第7节 八大山人第8节 石涛第9节 郑板桥第三章 音乐表演第1节 五音第2节 《霓裳羽衣舞》第3节 京剧第4节 昆曲卷十 宗教卷第1节 《太平经》第2节 《六祖坛经》第3节 《金刚经》卷十一 风俗卷章 饮食与服饰第1节 豆腐第2节 元宵第3节 月饼第4节 粽子第5节 茶第6节 深衣第7节 襦第二章 岁时节令第1节 春节第2节 清明节第3节 寒食节第4节 七夕第5节 重阳节第6节 腊八节 |
| 编辑推荐 | |
姚建编译的《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精编美绘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它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并且能带领读者一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手里拿到的是精装版,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古代建筑的线条勾勒,还是人物服饰的细节描绘,都处理得极为精细,完全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插图。光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摩挲着书页仔细端详。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内容编排的严谨性,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知识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单从物理形态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这一主题应有的敬意和品味。
评分阅读体验的便捷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人物的介绍,都采用了非常直观的图示化处理。这对于依靠视觉记忆来加强理解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相比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那些精准绘制的图表、流程图或者概念解析图,能够瞬间帮助大脑建立起联系和层次感。这种“图解”的策略,使得原本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消化的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吸收和记忆。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是高度现代化的,它深知当代读者在信息获取上的效率诉求,巧妙地将传统知识的深度与现代信息呈现的直观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让我惊喜的一个特点。说实话,面对“国学常识”这类题材,我常常担心会遇到那种生硬、僵化的教科书腔调,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却相当活泼且富有表现力。它没有过度地进行学术化包装,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理解习惯的方式来阐述古老的道理和制度。例如,在解释某个典故或制度的形成背景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讲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佐证,使得原本严肃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用最清晰的逻辑和最风趣的口吻,娓娓道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在知识梳理上的宏大视野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初读之下,你会发现它似乎覆盖了从天文历法到哲学思想,再到礼仪制度的方方面面,但神奇的是,这些看似庞杂的内容在书中被组织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一个初学者,循序渐进地搭建起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认知。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切入点,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充满趣味性。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欲望。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知识积累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通”这个字。它并非只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比如只谈诗词歌赋,或仅限于诸子百家。而是像一个百科全书那样,力求覆盖到文化领域的各个角落,确保读者在接触到任何与古代相关的文化现象时,都能迅速找到一个基础的参照系来理解它。这种全景式的覆盖,极大地满足了我“想全面了解又不想东奔西跑找资料”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地基,让我在未来深入钻研某个特定领域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对整体的脉络已经有了清晰的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