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百科全书 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全方位图解美绘版

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百科全书 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全方位图解美绘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百科
  • 历史文化
  • 图解
  • 普及读物
  • 古代文化
  • 知识读物
  • 美绘版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彩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55240
商品编码:13934209175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作者姚建译
定价49.80元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55240出版日期2012-10-01
字数364000页码352
版次1装帧平装
开本16开商品重量0.922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姚建,湖南人,现任北京南岸书香工作室作编辑。策划图解类型图书,曾出版过《图解历代酷刑史》《图解论语》等作品。


   目录
卷一 历史卷第1节 夏朝第2节 商朝第3节 周朝第4节 秦朝第5节 汉朝第6节 三国时期第7节 晋朝第8节 南北朝第9节 隋朝第10节 唐朝第11节 宋朝第12节 元朝第13节 明朝第14节 清朝卷二 地理卷章 地名由来第1节 中国第2节 华夏第3节 赤县神州第4节 九州第5节 汴梁第6节 金陵第二章 湖海江河第1节 黄河第2节 长江第3节 京杭大运河第三章 文化名山第1节 泰山第2节 华山第3节 恒山第4节 嵩山第5节 衡山第6节 黄山第7节 庐山第8节 五台山第9节 武当山第四章 古寺与道观第1节 法源寺第2节 潭柘寺第3节 悬空寺第4节 寒山寺第5节 灵隐寺第6节 相国寺第7节 上清宫第8节 魁星楼第9节 无量观第10节 老君殿第11节 太和宫第五章 石窟陵寝第1节 敦煌莫高窟第2节 大同云冈石窟第3节 洛阳龙门石窟第4节 秦始皇陵第5节 明十三陵卷三 文学卷第1节 建安七子第2节 竹林七贤第3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第4节 唐代边塞诗派第5节 花间词派第6节 婉约派第7节 豪放派第8节 前七子第9节 后七子第10节 唐宋派第11节 公安派第12节 临川派第13节 浙西词派第14节 常州词派第15节 桐城派卷四 哲学卷第1节 儒家第2节 墨家第3节 道家第4节 法家第5节 名家第6节 农家第7节 纵横家第8节 杂家第9节 魏晋玄学第10节 禅学第11节 程朱理学第12节 永嘉学派第13节 陆王心学第14节 黄老学派第15节 东林学派卷五 教育卷章 人才选拔制第1节 世卿世禄制第2节 征辟制第3节 察举制第4节 九品中正制第5节 科举制第二章 学府门类第1节 官学第2节 私学第3节 太学第4节 白鹿洞书院第5节 岳麓书院卷六 军事卷章 军事著作第1节 《孙子兵法》第2节 《吴子》第3节 《孙膑兵法》第4节 《六韬》第5节 《黄石公三略》第6节 《太白阴经》第7节 《练兵实纪》第8节 《三十六计》第二章 作战阵法第1节 八卦阵第2节 撒星阵第3节 鸳鸯阵卷七 科技卷章 发明创造第1节 指南针第2节 造纸术第3节 火药第4节 印刷术第5节 瓷器第6节 地动仪第7节 水碾第二章 天文历法第1节 《夏小正》第2节 《太初历》第3节 日晷第4节 朔望第5节 干支第6节 二十四节气第7节 二十八宿第三章 数学第1节 《九章算术》第2节 《孙子算经》第3节 圆周率第四章 建筑第1节 长城第2节 圆明园第3节 黄鹤楼第4节 滕王阁第五章 纺织第1节 黄道婆第2节 绫第3节 云锦卷八 医学卷章 医学常识第1节 五行学说第2节 针灸第3节 拔罐第4节 气功第二章 医学名家与医学名著第1节 扁鹊第2节 张仲景第3节 华佗第4节 陶弘景第5节 孙思邈第6节 李时珍卷九 艺术卷章 书法字体与书法名家作品第1节 楷书第2节 草书第3节 行书第二章 绘画名家与作品第1节 顾恺之第2节 阎立本第3节 吴道子第4节 张择端第5节 唐寅第6节 徐渭第7节 八大山人第8节 石涛第9节 郑板桥第三章 音乐表演第1节 五音第2节 《霓裳羽衣舞》第3节 京剧第4节 昆曲卷十 宗教卷第1节 《太平经》第2节 《六祖坛经》第3节 《金刚经》卷十一 风俗卷章 饮食与服饰第1节 豆腐第2节 元宵第3节 月饼第4节 粽子第5节 茶第6节 深衣第7节 襦第二章 岁时节令第1节 春节第2节 清明节第3节 寒食节第4节 七夕第5节 重阳节第6节 腊八节

   编辑推荐

姚建编译的《图解国学常识一本通(精编美绘版)》是一部快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它面向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并且能带领读者一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文摘


   序言
 
《翰墨中华:千年文脉溯源》 一部融汇古今、博采众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通鉴 内容简介: 《翰墨中华:千年文脉溯源》并非一本详尽罗列国学常识的百科全书,也非仅限于图解式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洪流,深入探寻中华文明演进的脉络,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璀璨艺术与生活智慧。本书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感的方式,钩沉发微,钩稽史传,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图景。 本书并非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着重于“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不满足于告知读者孔子是谁、老子说了什么,而是会追溯这些思想的孕育土壤,探究它们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传、演变,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结构。本书不局限于对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的片段性介绍,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文化体系,展现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互动。 卷首语:文明之光,永恒不灭 古老的东方,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塑造了深厚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启迪。 《翰墨中华:千年文脉溯源》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探寻、解读和传承中华文明精髓的著作。它不以简单的知识堆砌为目标,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带领您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与先贤对话,感受文化的温度,体味智慧的醇厚。本书的编写,并非对已有知识的简单转述,而是力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阐发,揭示中华文化内在的逻辑与生命力。 第一编:思想的脊梁——精神世界的构建 本编将深入探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并非简单列举各家学说,而是着力于展现其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儒家思想的流变与时代回响: 我们将追溯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教诲,探讨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如何在不同朝代被诠释、被实践,又如何从治国安邦的理论,渗透到个人修身养性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分析儒家思想在社会伦理、政治制度、教育体系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名句的引述。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与其他文化思潮相互作用,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精神面貌。 道家智慧的自然之道与生命哲学: 本编将阐述老子、庄子等先哲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并非仅作理论概括,而是深入挖掘其对中国人认识自然、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内心平静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审视道家思想如何体现在古代的艺术、养生、甚至军事策略中,展现其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和宇宙观的独特魅力。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 本编将回顾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互激荡,融合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我们将分析佛教的慈悲、因果、轮回等观念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以及在文学艺术、民间信仰中的体现。 诸子百家与思想的碰撞: 除了儒、道、释三家,本书还将适时触及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重要学派的思想精髓,并非逐一介绍其理论体系,而是着重于展现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争鸣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多元图景。我们将分析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第二编:艺术的瑰宝——美的形态与精神的抒发 本编将聚焦于中国古代的各类艺术形式,并非仅仅进行艺术品的罗列或鉴赏,而是力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文化观念和审美追求。 诗歌与文学的千年回响: 我们将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唐诗的巅峰,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明清小说的世情百态,深入品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与发展。本书不仅会解读名篇名句,更会探讨不同时代文人的心境、社会背景及其创作理念,分析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反映时代风貌、抒发个体情感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关注文学形式的变化,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变迁。 书法与绘画的意境之美: 本编将审视中国书法与绘画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我们将探讨汉字的书写演变,理解不同书体所蕴含的书法美学;我们将解析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构图、笔墨、色彩,追寻其“写意”的精神内涵,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笔墨丹青寄托情怀、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悟。本书将不仅仅展示作品,更会解读其背后艺术家对“天人合一”、“意境”的追求。 音乐与戏曲的声情并茂: 我们将回溯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传统乐器的独特韵味。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戏曲的形成与繁荣,解析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及其如何通过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讲述历史故事,传递人生况味。我们将关注音乐与戏剧如何成为民众喜闻乐见、传承文化的生动形式。 建筑与园林的意匠之思: 本编将以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从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到精致的民居,展现其独特的结构、风格和象征意义。我们将探究中国园林的艺术精髓,理解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叠石、理水、植物、建筑的巧妙组合,创造出曲径通幽、意境深远的东方美学空间。 第三编:生活的智慧——古人的日常与礼仪 本编将从更贴近普通人的角度,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节日庆典以及各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力求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衣食住行的历史变迁: 本编将追溯中国古代的服饰演变,了解不同朝代的穿着特色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等级和审美观念;我们将探索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法,到餐桌上的礼仪,展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将审视古代的居住环境,从建筑材料、房屋布局,到室内陈设,体现古代人们对居住舒适度和精神寄托的追求;我们还将回顾古代的交通方式、出行工具,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节日庆典与民俗风情: 本编将详细介绍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深入阐释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传说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展现古代人们如何通过这些节日祭祀祖先、祈求丰年、寄托思念,以及这些节日如何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婚姻嫁娶与家族伦理: 本编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婚俗礼仪,以及家庭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分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以及家族伦理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影响。本书将展现婚姻如何不仅仅是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和情感维系。 礼仪规范与人情世故: 本编将深入解读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包括日常交往中的谦逊有礼、待人接物的分寸感、以及各种场合下的行为准则。我们将分析“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人际关系。本书将揭示古人在人情世故中的智慧,以及如何在这种看似繁琐的规矩中,体现出尊重、和谐与责任。 养生之道与哲学思考: 本编将关注古代养生学的智慧,从饮食调理、起居作息,到运动导引,揭示古人如何追求健康长寿,以及这些养生方法中蕴含的朴素哲学。我们将探讨古人对生命、自然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调和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第四编:科技的曙光——古人的智慧与创造 本编将跳出对人文传统的单一关注,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现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四大发明的深远影响: 本编将详细阐述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的诞生过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本书将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而是会分析这些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军事技术、航海探索等领域。 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 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和历法学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如精确的回归年计算,以及如何将天文知识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制定节气,确保农时。本书将展现古代中国对宇宙的观察和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医学的博大精深: 本编将回顾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奠基,到历代名医的实践创新,展现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养生保健理念。我们将探讨针灸、草药、推拿等中医治疗技术的原理,以及这些医学智慧如何传承至今,并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工程建筑与工艺制造: 本编将审视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如都江堰、长城等宏伟工程的建造智慧,以及在冶金、陶瓷、丝绸等工艺制造领域的精湛技艺。本书将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实践经验,以及这些成就如何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 结语:传承与创新,文脉永续 《翰墨中华:千年文脉溯源》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我们相信,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本书希望能够点燃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您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时代,继续书写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本书的编写,力求在严谨的历史考证基础上,融入人文关怀和创新性的解读,打破传统知识体系的框架,以一种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以及其蕴含的永恒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手里拿到的是精装版,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印刷色彩饱满,尤其是那些配图,无论是古代建筑的线条勾勒,还是人物服饰的细节描绘,都处理得极为精细,完全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插图。光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摩挲着书页仔细端详。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从侧面反映出内容编排的严谨性,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知识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单从物理形态上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这一主题应有的敬意和品味。

评分

阅读体验的便捷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人物的介绍,都采用了非常直观的图示化处理。这对于依靠视觉记忆来加强理解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相比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那些精准绘制的图表、流程图或者概念解析图,能够瞬间帮助大脑建立起联系和层次感。这种“图解”的策略,使得原本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消化的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吸收和记忆。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理念是高度现代化的,它深知当代读者在信息获取上的效率诉求,巧妙地将传统知识的深度与现代信息呈现的直观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让我惊喜的一个特点。说实话,面对“国学常识”这类题材,我常常担心会遇到那种生硬、僵化的教科书腔调,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文字处理却相当活泼且富有表现力。它没有过度地进行学术化包装,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人理解习惯的方式来阐述古老的道理和制度。例如,在解释某个典故或制度的形成背景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讲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来佐证,使得原本严肃的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时仿佛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用最清晰的逻辑和最风趣的口吻,娓娓道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知识梳理上的宏大视野和巧妙的结构安排。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初读之下,你会发现它似乎覆盖了从天文历法到哲学思想,再到礼仪制度的方方面面,但神奇的是,这些看似庞杂的内容在书中被组织得井井有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一个初学者,循序渐进地搭建起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整体认知。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切入点,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充满趣味性。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探索的欲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缺乏系统性知识积累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通”这个字。它并非只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比如只谈诗词歌赋,或仅限于诸子百家。而是像一个百科全书那样,力求覆盖到文化领域的各个角落,确保读者在接触到任何与古代相关的文化现象时,都能迅速找到一个基础的参照系来理解它。这种全景式的覆盖,极大地满足了我“想全面了解又不想东奔西跑找资料”的需求。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地基,让我在未来深入钻研某个特定领域时,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对整体的脉络已经有了清晰的把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