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南齐书(全3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 作者: | 萧子显 |
| 市场价: | 200.00元 |
| ISBN号: | 9787101127157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页数:3册 |
| 印刷时间:2017-08-01 | 印次:1 | 字数: |
| 主编推荐 | |
1. 唯流传至今的记录南朝齐代历史的重要典籍 |
| 内容简介 | |
| 《南齐书》是记载南朝齐王朝二十四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入梁的南齐皇族萧子显。该书初名《齐书》,北宋曾巩等校定诸史,为区别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始以《南齐书》之名通行后世。原书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是流传至今的一部南北朝时期所撰南齐史书。 萧子显《南齐书》主要依据齐史官所修国史,对前人相关史著也有吸收。据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和《廿二史札记》的说法,萧子显《南齐书》应是沿用了檀超、江淹等所定的国史条例,而对其所立诸志与类传则有调整修改。全书含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一般认为原有《序录》一卷,现已失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南齐书》,由王仲荦先生点校,宋云彬先生编辑整理,1966年前基本完成点校和编辑工作,1972年出版。点校本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影印宋大字本为底本,参校了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金陵书局本等版本,同时亦参校《宋书》各志、《南史》、《通典》、《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和《通鉴考异》等典籍,对前人的校勘成果,则主要采用了周星诒、张元济和张森楷的三种《南齐书校勘记》稿本,以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书。点校本比较广泛地参校了各种版本,综合前人著述,对清代以来学者的校勘成果汲取尤多,在标点、分段、校勘订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为目前为通行的整理本。 此次修订以原点校本为基础,遵循《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程序,纠正原点校本中的错讹遗漏,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在充分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清理复核了原点校本的全部校勘记。原校勘记无误者,保留沿用;可补充新的文献证据者,适当补充改写;有误者加以订正并另拟校勘记;确实无必要者则予以删除。原点校本对底本有重要改动而未出校记以及少数失校之处,酌情补加校勘记。 《南齐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756条。修订本删去旧校勘记340条,新增校勘记近1000条,修订本校记增加到了2400余条。此外,改写旧校66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660余条。同时遵照《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修改完善标点,对个别分段进行了适当调整。 此次修订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为底本,此本系百衲本《南齐书》的底本。选择此本为底本,既弥补了百衲本因修润描改有失古本原貌的不足,又较好地保持了与点校本的一致性。通校本则另选与底本系统不同,且版本较早、卷目较完整的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以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刊宋、元、明嘉靖递修本(即“三朝本”)、百衲本为参校本。充分利用版本和相关文献资源,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据校本改正,并出校记说明;义可两通者,保留底本文字,异文写入校勘记;校本误字,一般不予列出;底本及各通校本、参校本皆误者,保留底本原貌,于校勘记中说明。 此次修订高度重视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对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南齐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和采纳吸收。 |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原典阅读的重要性,而这套修订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到位,很多看似晦涩的典故和人名,都有清晰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涉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比对,能感受到修订者在考据上的巨大投入与学术上的审慎态度。这种“信、达、雅”兼备的学术成果,对于我们构建对那个历史时期的认知框架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它不是简单地把旧本拿来重印,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扎实的学术提升,体现了对历史文献应有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套书的珍藏价值,从其限量发行的策略中可见一斑。它不仅仅满足了阅读的需求,更满足了收藏家对稀缺性和文献完整性的追求。我个人认为,历史文献的保存与传承,需要有像中华书局这样有远见的出版机构来担当。每一处细节的精修,每一个版本的校对,都凝聚了无数心血。拥有这样一套精装的限量本,就仿佛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翻阅的、经过现代学术洗礼的古代“原件”。它放在那里,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对历史的尊重,对知识的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脉络延续的坚定信念。这本书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其纸面上的内容本身。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套书的开本和字体选择。繁体竖排的方式,对于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墨色的浓淡适中,保证了长久阅读下的视觉舒适度。尤其是那种由右至左,逐行下读的节奏感,仿佛能让人更好地进入古人的思维模式。很多细节处理,比如页边距和行距的留白,都显得极为考究,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仪式感十足的体验。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美学的体现。它让我重新体会到,阅读经典,就应当配得上这样精良的载体,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所蕴含的全部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炉火纯青,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所打动。叙事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时而如山涧清泉般舒缓流淌,娓娓道来朝代的兴衰更迭与人物的悲欢离合;时而又如疾风骤雨,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笔锋陡然犀利,将局势的紧张与人物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古典文学特有的韵味和力量感,在这套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期士人阶层的复杂心境和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种深邃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终于把这套书读完了,真是意犹未尽。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考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中华书局一贯的精良水准。纸张的质感温润,摸上去很有历史的厚重感,即便是印刷的宋体字,也显得清晰可辨,让人阅读起来十分舒适。特别是那些精细的校勘标记和注释,排版得疏密有致,既不显得拥挤,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进行对照研究。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卷首的凡例和校勘记,那种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让人对这套书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同。对于研究历史的朋友来说,光是这套书的实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段沉淀下来的文化记忆,摆在书架上,都让人心生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