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谦德国学文库),中国哲学著作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知行合一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国古代国哲学经典书

传习录(谦德国学文库),中国哲学著作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知行合一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国古代国哲学经典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阳明 著,谦德文化讲堂 编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知行合一
  • 哲学
  • 中国哲学
  • 传习录
  • 谦德国学文库
  • 古代文献
  • 经典
  • 书信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成功无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45790
商品编码:17240249687
丛书名: 谦德国学文库
开本:32

具体描述















书籍信息

详细资料版 次:1
页 数:416
字 数:325千
印刷时间:2017-5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中图分类号:B248.2


编辑推荐

★中国人应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书籍目录

上卷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中卷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
下卷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


《传习录》:洞察心学的智慧之光,体悟知行合一的人生真谛 在浩瀚的中国哲学星空中,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而《传习录》,作为心学集大成的重要载体,更是历代学人研习阳明思想、体悟人生真谛的必读经典。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揭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充满智慧的人生图景。 本书精选自《传习录》中与知行合一、心学智慧相关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内容精炼,要旨突出。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梳理与呈现,我们得以窥见王阳明那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辨,以及他如何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融会贯通于个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之中。这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安顿心灵、如何行动、如何成就人生的生命指南。 心即理:宇宙万物的根本源泉 《传习录》开宗明义,便将“心即理”作为心学思想的基石。这与以往将“理”置于心外、需要通过格物致知去求取的观念截然不同。“心即理”,简而言之,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本心之中,就蕴含着天下的道理。天下的万事万物,无不体现在我们的心中,心能够认识和把握它们。 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哲学探讨的焦点,从外在的客观世界,转向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王阳明认为,所谓的“理”,并非是独立于人心而存在的客观规律,而是人心固有的、本然的智慧。当我们能够回归本心,体察自己的良知,便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 书中大量的问答语录,正是对“心即理”这一观念的生动诠释。面对弟子们的疑问,王阳明循循善诱,常常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来阐述心在万物之中的普遍性。例如,当弟子问及“物理”时,他会指出,所谓的“物理”,并非是事物之外的某个抽象概念,而是我们心对事物特性的认识。一朵花之所以是花,其“花之理”,早已蕴藏在我们的心中。我们通过观察、感知,只是唤醒了心中原有的对“花之理”的认知。 这种“心即理”的观念,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鼓励个体去相信自己的判断,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智慧,而不是被外在的权威或僵化的教条所束缚。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和智慧,并非来自于死记硬背,而是来自于对自身心性的深刻体悟。 致良知:唤醒内在的道德自觉 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良知”,是人心固有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道德判断能力。它是人心最纯粹、最本真的部分,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指南。 “致良知”,就是将这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推己及人,推己及事,使其发扬光大,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这并非是去学习一套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去发掘和遵循我们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正念。 书中的问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致良知”的实践过程。当弟子们在面对道德困惑时,王阳明总会引导他们回归内心的良知。他强调,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并非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内心的良知,被私欲、妄念所蒙蔽。 例如,当有人询问如何对待“恶”时,王阳明指出,人天生即有向善的倾向,也即拥有良知。所谓“恶”,往往是由于良知被私欲所遮蔽,导致我们违背了内心的善意。因此,要克服“恶”,关键在于“致良知”,即时刻保持对良知的觉察,让它指引我们的行为。 “致良知”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它意味着在每一个当下,都要审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此刻的念头是否合乎良知。这种时时刻刻的自我反省与觉察,是“致良知”的精髓所在。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逐渐净化心灵,去除杂念,让本真的善意得以充分展现。 知行合一:将思想融入行动的生命实践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另一重要支柱,也是其最具实践意义的方面。“知行合一”并非是“知”与“行”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知”与“行”的内在统一,不可分割。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必然是包含了“行”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不能将其付诸实践,那么这种“知”便是虚假的,不完整的。反之,真正的“行”,也必须以“知”为指导,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和徒劳。 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充满了深刻的洞察。王阳明通过大量的生动比喻,阐释了知行合一的道理。例如,他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知”是“行”的动机和方向,而“行”则是“知”的检验和实现。 他进一步指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知易行难”的错觉,是因为他们混淆了“真知”与“假知”。真正的“知”,是已经将道理融入到了自己的心田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行动。例如,我们都知道“孝”,但真正的“知孝”,不仅仅是知道孝的道理,更是会自然而然地去孝顺父母。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孝”的道理,而没有行动,那便不是真知。 “知行合一”的精髓在于,它将哲学思考与人生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鼓励人们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深化自己的认识。这种将内在的道德自觉与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结合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真正智慧与和谐人生的道路。 论学书信: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除了问答语录,《传习录》中的论学书信,更是提供了与王阳明进行深度思想对话的宝贵机会。这些书信,往往是王阳明在特定情境下,针对弟子或同道提出的疑问,进行深入的阐释和指导。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如何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灵活地运用于各种具体的问题之中。他不仅解答理论上的困惑,更关注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例如,在给一些弟子的书信中,王阳明会详细地指导他们如何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如何在高压的官场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以及如何在战乱的环境中坚持修身养性。这些书信,充满了现实的关怀和 practical 的指导,展现了阳明心学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通过这些书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思想的复杂性与包容性。他并非是僵化的教条主义者,而是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恰当的指导。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至今仍能启发我们思考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启示。 总结 《传习录》(谦德国学文库)所呈现的王阳明心学智慧,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理论,更是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安顿心灵、如何成就人生的一套完整而深刻的生命哲学。 “心即理”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根源于我们内在的本心;“致良知”指引我们,要时刻唤醒内心的道德自觉,并将其发扬光大;而“知行合一”则教会我们,要将所知所悟,融汇于行动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完善。 本书通过精心选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以一种生动、深刻、贴近人心的方式,展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它鼓励我们回归本心,体察良知,并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阅读《传习录》,就是一场与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引领生命的深刻旅程。愿本书能够帮助您洞察心学的智慧之光,体悟知行合一的人生真谛,开启一段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生命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传习录》的选本和整理,确实体现了“谦德”二字所蕴含的敬畏与审慎。对于一本承载了中国哲学高峰思想的著作,如何取舍和呈现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对“问答语录”的编排,这种形式使得阳明先生的辩证思维得以充分展现,既有开导,也有机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思自己平日里人际交往中的那些虚伪和不真诚,都是因为“知”与“行”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一步步地去填平那道沟壑,让思想和行动达成真正的统一,这才是国学经典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王阳明的心学,我是抱有一丝怀疑的,总觉得“知行合一”是不是有点理想化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会到阳明先生的用意。这本书中呈现的案例和辩论,都极富说服力。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讨论,而是深入到如何从心性修养来指导具体的道德实践。书中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格物”的僵化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健的内心秩序构建方法,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那个坚定不移的主宰者——自己的本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真不是盖的。它不像有些传统国学读物那样佶屈聱牙,虽然是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汇编,但“谦德国学文库”的这个版本,在注释和白话翻译上做得相当到位,让现代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进入阳明先生的思想世界。特别是那些论学书信集,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仿佛能触摸到王阳明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心境和对弟子的谆谆教诲。它让我明白,心学不是玄学,它是一种实践哲学,要求我们将心力用在当下,在事上磨炼,在事上求“知”,这对于我们这些总想走捷径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哲学著作能对现代人的焦虑提供有效的解药,我一定会推荐这本。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生活指南。书里那种从内而外、由“心”及“物”的探索路径,逻辑严密又饱含人情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变得更加纯粹了,少了一层杂念,多了一份担当。那些看似简单的对谈,实则蕴含着极高的认知密度,需要反复咀嚼。对于任何想探究中国传统智慧精髓,又不想被晦涩文字阻挡的求知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佳的入门和进阶之选,它让你真正感受到,心学不是被供奉起来的古董,而是可以立刻拿来使用的精神武器。

评分

读完这本《传习录(谦德国学文库)》后,我深感震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行动滞后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书中对心学的阐述,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问答和书信往来,将复杂的哲学思想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致良知”的解释,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看似“知道”却从未真正“做到”的事情。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很巧妙,它就像一位智者坐在你对面,耐心地与你对话,而不是一味地陈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尤其是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那些古老的智慧如同明灯,指引着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