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勇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重庆
  • 历史
  • 文化
  • 抗日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
  • 地方史
  • 战争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67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5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页数:4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抗日战争历史的学术专著,一次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重庆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客观地把握了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进行的全民抗战与国民党当局抗战的关系,展示了各种爱国力量在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地把握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系,彰现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历史影响和重要历史贡献,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全面反映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为止的重庆抗战历史,讴歌了重庆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周勇,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总序 章开沅
序言 邢元敏
再版前言 周勇

绪论 重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
一、重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
二、重庆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贡献
第一章 “九一八”前后的重庆经济与政治格局��
一、军阀割据下的重庆社会��
二、国民党中央势力进入四川
三、城市经济的缓慢增长��
第二章 抗日救亡运动在重庆的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后重庆的反日斗争��
二、中共地方组织在重庆的恢复及主要活动��
三、重庆救国会及其组织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三章 三大主力红军北上抗日战略转移过程中在重庆的斗争��
一、红一军团在綦江
二、红二、六军团与湘鄂川黔根据地
三、红四方面军与城口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第四章 抗日战争与重庆地位的提升��
一、抗日时期的战时首都��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第五章 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一、国民政府的政治
二、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和军事政策��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
第六章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
三、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重建与发展
第七章 民主力量在抗日民主运动中发展
一、重庆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抗战时期中间力量在重庆的发展��
第八章 国共合作在曲折中发展
一、曲折发展的国共关系��
二、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三、国共合作的新阶段��
第九章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艰难历程
一、重庆谈判
二、政治协商会议��
三、社会各界为争取和平民主而不懈努力
第十章 抗战造就了重庆在大后方的经济中心地位
一、相对完备的近现代工业的形成
二、重庆交通业的大发展��
三、繁荣的战时金融业��
四、战时商业��
第十一章 重庆城市的发展
一、抗战全面爆发前重庆城市发展状况
二、全面抗战期间重庆城市的发展状况
第十二章 大后方抗战文化中心
一、抗战文化中心的形成
二、抗日民主文化运动的曲折发展��
三、抗日民主文化的空前繁荣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九一八”前后的重庆经济与政治格局
  一、军阀割据下的重庆社会
  (一)清末民初的重庆社会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日益加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革命一触即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全国响应,辛亥革命进入高潮。在革命高潮有力的推动下,重庆独立形势也成熟了。
  在同盟会和新军的共同努力下,重庆于1911年11月22日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随后成立了蜀军政府,张培爵任都督,并发布一系列革命宣言,在经济、文教方面也采取不少措施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久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立宪派的支持下,挟反动武装北洋军向革命党人诱降,迫使革命党人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四川的辛亥革命成果,不久也被这种弥漫全国的妥协逆流所吞没。先是成渝两地军政府经过谈判后决定蜀军政府向成都的四川军政府交权。随后,在四川都督尹昌衡的庇护下,袁世凯的爪牙胡景伊势力迅速崛起,谈判时确定设立的重庆镇抚府被撤销,蜀军都督张培爵于1915年也被袁世凯杀害。最后,尹昌衡将政权交给了胡景伊。四川辛亥革命的成果终被吞噬殆尽。
  1912年,袁世凯出任民国大总统,窃取了统治中国的大权,中国从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由于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孙中山为推动革命继续发展,与南方各省军人首脑联合组成广州政府,从而在中国形成了南北两个政权中心。在西南,由于北洋军阀政权的控制力有限,因此,四川各派军阀对南北冲突采取左右逢源的骑墙态度。而在川内,他们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彼此争战不断,滇、黔军阀也曾乘机几度出入四川。
  1918年的靖国之役之后,靖国军取得了反对北洋军阀的走狗刘存厚的胜利。但在四川境内则出现了一个异常复杂的局面。既有入川的滇、黔各军,又有刘存厚下属各部倒戈参加护法的旧川军,还有国民党四川各系部队。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各据一方,自行其是。为解决冲突,防区制,即四川境内各派军阀划区割据,在这时初步形成。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在既成事实面前无能为力,只得于1918年7月以划定“各军清乡剿匪区域”的名义,予以承认。在1919年4月,熊克武又正式明令发表《四川靖国各军驻防区域表》,将各派军阀的割据之地以“防区”的名义确定下来。重庆大部分地区为靖国军第二师师长刘湘所“驻防”。四川从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派军阀在各自的驻防区域任意截留税款、征派捐税、委派官吏、招募军队,省府督军形同虚设。
  这个时期重庆的城市经济也在缓慢地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重庆的纺织业、猪鬃洗房加工业等传统的工场手工业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外一些新的近代机器工业也开始出现。20世纪20年代,重庆采用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进行缫丝生产的企业日渐增多。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川江航运中的华资企业大量增长,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一度形成了华轮独营的局面。不过这一时期军阀的连年混战也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军阀的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也使工商业者苦不堪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迅速席卷全国,重庆人民也积极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反帝运动中来。5月中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重庆,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他们组织学生救国团体,并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青年学生的行动得到了重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市民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重庆商界和学界联合成立了重庆商学联合会,共同抵制日货、提倡国货。重庆的工人阶级更是对这场爱国运动予以强力支持。重庆日商洋行、店铺、长轿班的工人自动罢工,码头工人拒绝装卸日商货物等。重庆民众的爱国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爱国斗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取得最后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文化运动也借助“五四”运动的动力传入重庆,并很快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重庆的思想文化领域顿时活跃起来,一大批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迅速发展起来,例如当时影响较大的《川东学生周刊》、《新蜀报》、《友声》等。由于科学与民主观念在青年学生中的广泛传播,重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参与推行四川自治运动。他们组织了学生自治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因此四川自治运动在重庆一度声势颇大、影响甚广。不过,四川的自治运动严重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因而随着全川自治联合会迁蓉以后不久即告解散,自治运动也销声匿迹了。
  ……

前言/序言

  总 序


  章开沅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启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汇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汇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的战端,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通过政变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并且与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风雨故土:近代中国边疆民族关系史论》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北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与中央政权及周边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全书以史料为基石,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这一剧烈变动的历史阶段,剖析了边疆社会结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在内忧外患背景下各族群体的生存策略与文化适应。 第一部分:边疆格局的重塑与冲突的根源 (1880s—1911) 本部分首先描摹了清末帝国晚期边疆治理的特征。彼时,在内陆的传统儒家文化辐射力减弱,而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渗透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边疆地区的传统权力结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第一章:帝国末世的边疆治理困境 详细考察了清政府在新疆、西藏和蒙古地区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实际效果及其引发的社会动荡。重点分析了地方土司、王公的权力削弱与新派官僚的介入,如何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张力。书中引入了大量地方志、清廷邸报以及外国探险家和外交人员的报告,以重建彼时边疆行政体系的碎片化图景。 第二章:沙俄与英帝的“大博弈”在边疆的投影 本书超越了传统史学仅关注中央外交的视角,深入到边境地带的微观层面。分析了沙俄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通过贸易、宗教渗透和扶植地方势力,如何形成事实上的“势力范围”,以及英国在西藏和云南边境对地方精英的影响。这种外部势力的干预,如何被边疆内部不同民族和宗教团体用以对抗中央或彼此间的权力斗争,成为理解近代边疆复杂性的关键。 第三章:民族信仰与社会动员:反抗与认同的早期形态 重点研究了在社会转型期,伊斯兰教苏菲派、藏传佛教的改革运动,如何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时,转化为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社会动员力量。例如,对西北回民起义的梳理,不仅关注军事冲突,更侧重于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剥削、文化误解和对“正朔”合法性的重新定义。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的碎片化与地方自主 (1912—1937)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权的衰微使得边疆地区呈现出高度的碎片化和地方化趋势。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在军阀割据和国家权力真空状态下,边疆民族关系如何演化。 第四章:军阀角力下的边疆领土边界模糊 考察了以张家骧、马家军为代表的区域性军事集团,如何在名义上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同时,实际行使着近乎独立的统治权。书中通过对一系列边境冲突和“划界”谈判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政治版图的边界是如何在地方武力的实际控制下被“塑造”出来的,而非完全由中央法令确定的。 第五章:跨越国境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网络 本书一个重要的论点是,即便政治秩序衰弱,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并未中断,反而呈现出适应新环境的灵活性。详细考察了滇西与缅甸、川西与青藏之间的茶叶、牲畜贸易,以及佛教和道教信徒在空间上的流动性。这些非官方的交流渠道,维系了多民族社区的基本运转,并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提供了社会基础。 第六章:现代教育与知识精英的崛起对民族观的影响 分析了民国时期新式学堂的建立,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学校,如何培养出第一代具有现代民族主义观念的知识分子。这些精英如何在其著作和演讲中,重新诠释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与“汉族中心”叙事的张力,是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运动兴起的重要线索。 第三部分:抗日战争前夜的边疆响应与整合尝试 (1931—1945) 尽管本书的视角主要集中于边疆内部的结构性变迁,但抗日战争的爆发对边疆地区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本部分探讨了在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时,中央如何尝试重新整合边疆,以及边疆各族群对这一历史性动员的响应。 第七章:后方动员下的边疆资源与人力调动 研究了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中,对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边陲省份进行的战略物资和兵员动员。重点分析了修筑滇缅公路、开辟“驼峰航线”等重大工程对当地原住民社区的社会结构、土地制度和劳工组织带来的深远冲击。讨论了这些大型工程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国家化”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矛盾。 第八章:民族自决思潮在西南边疆的传播与实践 考察了在左翼思潮和苏联影响下,一些西南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对“民族自决”理论的探索。书中通过对云南“边疆工作”的个案研究,展示了在民族复杂地区,如何平衡“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与各具体族群的文化特殊性,为理解后续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历史参照。 结论:近代边疆经验对未来中国的启示 全书总结了近代边疆史的几个核心特征:长期存在的“双重主权”现象(中央名义权威与地方实际权力)、文化韧性与适应性、以及外部地缘政治对内部民族关系的塑造作用。本书认为,理解近代中国在边疆的治理困境与创新实践,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史、社会人类学和经济史的分析框架。 微观叙事: 大量使用地方档案、个人回忆录和口述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重构空间: 突破了传统的“内地/边疆”二元对立结构,强调了边疆内部空间联系的流动性与动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关于那个宏大历史时期的著作,但这本书的叙事角度和切入点,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的军事部署或政治博弈上,而是深入到了那个特定地域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考古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比如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被战争的阴影所重塑,文化机构在颠沛流离中如何艰难维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复杂的心态变化。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冰冷的历史数据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真实的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个场景:在防空洞里排队领救济粮的场景,在简陋的教室里坚持授课的先生,那种面对巨大不确定性时,生命力顽强的韧性,深深地震撼了我。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后方”这个概念,远比教科书上的定义要丰满和立体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那个封面插图,古朴中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讲究,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也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对于一套历史文化丛书来说尤其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欣赏它在选材上的谨慎,从纸张的质感到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出对历史文献应有的尊重。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翻开扉页,那份油墨的清香,让人立刻沉浸到阅读的状态中,这种物理接触带来的仪式感,是任何数字设备都无法替代的。我对这套丛书的整体审美感受极佳,它成功地在学术性与收藏价值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忍不住想把这一系列的每一本都集齐。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只能用“浩瀚”二字来形容。从那些罕见的档案记录到当事人的口述回忆,再到当时的报刊杂志和私人信函,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实可靠的史学基础。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段论述背后都有着详实的出处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尤其是一些关键事件的还原,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能找到的线索,层层剥茧,力求还原出最接近事实的真相。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是阅读体验的基石。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文化界迁徙与重建的部分,书中引用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过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如同历史的侧影,记录了大师们在困境中的彷徨与坚持,其文字的张力,远胜于官方的总结。这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座用汗水和时间堆砌起来的史料宝库,让人对研究者付出的心力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优美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也没有过度陷入通俗化的煽情叙事,而是保持了一种克制而有力的笔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擅长用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绘复杂的历史场景。比如,在描述某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他不会简单地罗列短缺的清单,而是通过对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人们衣着的细节、甚至一个眼神的描写,就将那种压抑而又坚韧的生活气息烘托出来。这种叙事张力,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强烈地吸引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体验那个时代的呼吸与心跳。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求,又享受了阅读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实属难得。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进行了精细化的地域解构与时间切片,并赋予了新的阐释空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展示了国家命运与地方社会是如何深度交织、互相影响的。不同于以往着重于政治军事中心的叙事,这本书聚焦于后方核心地带的社会韧性与文化存续,这为我们理解整个抗战的复杂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补充维度。它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赖前线的炮火,更依赖于后方社会结构在极端压力下的自我修复能力和精神支撑。合上书卷后,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虽败犹荣”的复杂情感——既有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更有面对困境时,一个社会集体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和道德坚守。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深思的作品,它丰富了我对“民族记忆”的理解层次。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好书,质量不错,了解历史

评分

内容详实,史料性强,可读性也不错

评分

相当不错 作者写得很用心

评分

相当不错 作者写得很用心

评分

发货速度快,书快散了,不知道怎么装订的

评分

不错,很好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物美价廉,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