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

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天虹 著,刘玉堂 编
图书标签:
  • 楚国历史
  • 楚文化
  • 铜器
  • 竹简
  • 文字学
  • 考古学
  • 历史学
  • 荆楚文化
  • 文物研究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171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597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纪楚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目录

总序
前言
凡例
上编 楚国铜器铭文
第一章 楚公逆、楚公□器
第一节 楚公逆钟镩
第二节 楚公□器
第二章 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室墓铜器
第一节 铜器铭文概况
第二节 铭文释读举例
第三章 安徽寿县鄂君启节
第一节 鄂君启节铭文概况
第二节 铭文释读举例
第四章 河南淅川下寺楚鄢氏墓铜器
第一节 墓葬概况与出土的有铭铜器
第二节 铜器铭文概况
第三节 铭文释读举例
第五章 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铜器
第一节 铜器铭文概况
第二节 铜器铭文的释读
下编 楚国竹简文字
第一章 湖南长沙诸简
第一节 五里牌楚简
第二节 仰天湖楚简
第三节 杨家湾楚简
第四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二章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
第_节 竹书
第二节 遣册
第三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三章 湖北江陵望山楚简
第一节 1号墓卜筮祭祷记录
第二节 2号墓遣册
第三节 简文释读概况
第四章 湖北江陵九店楚简
第一节 56号墓竹简
第二节 621号墓竹简
第三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五章 湖南常德夕阳坡楚简
第六章 湖北荆门包山楚简
第一节 竹简的出土、形制与格式
第二节 简文的分类与内容
第三节 简文释读概况
第四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七章 湖北黄冈曹家岗楚简
第八章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
第一节 竹简的出土、形制与格式
第二节 简文的分篇与内容
第三节 关于简文国别的研究
第四节 简文的讹误与混同
第五节 简文释读概况
第六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九章 河南新蔡葛陵楚简
第一节 竹简的出土、形制与格式
第二节 简文的分类与内容
第三节 简文释读概况
第四节 简文释读举例
第十章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
第一节 竹简形制与格式
第二节 简文的分篇与内容
第三节 新见或特别的字形
第四节 省文与讹文
第五节 《孔子见季桓子》、《武王践阼》字形分析
第六节 简文释读杂谈
第十一章 清华大学藏楚简
第十二章 未刊布楚简
第一节 江陵藤店楚简
第二节 江陵天星观楚简
第三节 临澧九里楚简
第四节 江陵秦家咀楚简
第五节 慈利石板村楚简
第六节 江陵鸡公山楚简
第七节 江陵砖瓦厂楚简
第八节 老河口安岗楚简
第九节 江陵范家坡楚简
第十节 红光砖瓦厂楚简
第十一节 龙山里耶1号井楚简
第十二节 信阳长台关(M7)楚简
第十三节 江夏丁家咀楚简
第十四节 严仓獾子冢楚简
第十五节 后港黄歇楚简
第十三章 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竹简
第一节 竹简的出土、形制与格式
第二节 简文的分类与内容
第三节 简文释读概况
第四节 简文释读举例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对照表
后记

前言/序言


楚国青铜礼器与竹帛书写载体的考古学、文字学与历史文化透视 一、 楚国物质文明的辉煌:青铜礼器的铸造、演变与社会功能 本研究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物质文化的核心体现——青铜礼器群的深入考察。楚国作为长江流域的强大政权,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造型风格以及铭文内容,不仅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与吸收,更彰显了楚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审美取向。 1. 青铜礼器的铸造技术与艺术风格的地域性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自楚国早期至楚国鼎盛时期,各类青铜礼器(包括鼎、簋、簠、壶、编钟等)的考古出土情况。研究侧重于分析其冶炼、范铸技术的进步,尤其关注楚地特有的复合范铸法在复杂纹饰和器型上的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楚式青铜器在纹饰上的创新,如饕餮纹的程式化、蟠虺纹的繁密化处理,以及与周边文化(如巴蜀、吴越)之间风格的相互渗透与辨析。重点分析那些具有明确楚国地方风格特征的器物群,如使用特定几何纹饰或动物形象作为主要装饰母题的器物,以期确立楚地青铜器谱系化的标准。 2. 礼制结构中的青铜器:权力的象征与社会秩序的构建 青铜礼器是古代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结合考古报告和文献记载,分析不同等级的青铜器在楚国贵族墓葬中的组合关系和数量限制。通过对青铜鼎、鬲等炊煮器皿的形制变化,探讨楚国礼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调整与维护。例如,研究特定类型青铜器在祭祀、朝会、宴飨等礼仪场合的具体用途,揭示其在维护宗法制度、划分社会等级中的核心作用。特别关注楚国地方政权(如城阳、邾国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以考察楚国对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与政治控制能力。 3. 铭文与器物:早期楚国文字的形态与历史叙事 对具有铭文的楚国青铜器进行专题研究。这些铭文是研究早期楚国文字、氏族源流及家族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将对铭文的书写风格(如笔画的粗细、结体的欹侧)进行分类,并尝试将这些铭文与传世文献中记载的楚国公族世系相对照。研究铭文内容所涉及的祭祀行为、战争叙事、赏赐记录等,为重建楚国上层社会的历史脉络提供直接的文字证据。 --- 二、 简牍文书与书写载体的变革:竹简的制作、内容及其对思想史的意义 如果说青铜器代表了楚国礼仪与权力的物质化表达,那么竹简则承载了楚国思想、学术与日常行政的精髓。本部分集中考察长江流域考古发现的竹简文献,分析其作为书写载体的技术特性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1. 楚地竹简的形制考察与制作工艺研究 本研究细致考察各类出土竹简的物理特征,包括竹材的选择、编联方式(编绳的材质与编法)、书写前的处理工艺(如刮削与髹漆)。我们将对比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如郭店、包山、王家台等地)简牍在形制上的异同,力图构建一个楚国简牍形制演变的时间序列。此外,研究简牍的复原技术和保护方法,为后续的整理和解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楚简文献的类型学划分与核心思想解读 楚地出土的竹简文献内容异常丰富,涵盖了官方档案、私人信件、以及重要的思想学术著作。本部分将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类型学划分: 法律与行政文书: 分析包含刑罚、赋税、司法程序等内容的简牍,还原楚国基层治理的实际运作。 占卜与方术: 梳理涉及占星、祭祀、医药等方面的简文,探讨楚地原始宗教信仰和数术思想的实践情况。 思想典籍的发现与重构: 重点关注与传世经典(如《道德经》《易经》)有异同的早期文献。通过对战国时期诸子学在楚国土壤上生长的状态的考察,特别是那些揭示楚国特有哲学观点的篇章,深入探讨楚地思想文化对先秦学术格局的独特贡献。 3. 楚国文字的草化与隶变前奏 竹简作为书写载体,直接影响了文字的形态。本部分将对比青铜器铭文、陶文与竹简上的文字,分析楚国文字在书写速度和空间限制下的演变趋势。考察楚文字中大量出现的“异体字”“通假字”现象,辨析这些现象是地域性习惯还是文字演变的过渡阶段特征。研究楚简中的笔画简化和结体趋于扁平化的趋势,将其置于整个汉字隶变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 --- 三、 跨载体视角的文明整合:青铜与竹简在楚国历史建构中的互证 最后,本研究强调青铜器铭文与竹简文献之间的相互印证与互补关系,以期建立一个更为立体和动态的楚国历史图景。 1. 礼器铭文与竹简档案的史料互补 通过对比青铜器上简短、程式化的贵族叙事与竹简中详尽、日常化的行政记录,分析两者在记录历史事件、人物身份时的视角差异和侧重点不同。例如,利用竹简中关于楚国贵族婚嫁、土地交易的记录来印证青铜器中关于“赐命”的铭文背景。 2. 仪式与日常:物质文化与书面记录的关联 探讨青铜礼器的使用规范(在竹简档案中可能有所记载)与礼仪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楚国丧葬仪式中,青铜礼器的规格是否受到竹简所载的《礼》仪规范的约束。这种物质实践与书面规定的交叉分析,有助于理解楚国社会规范的实际执行力。 本研究致力于将考古实物、文字铭记与简牍文献整合,为深入理解楚国这一独特的南方大国,在思想、政治、艺术等多个维度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提供坚实的材料基础与创新的研究范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本书在处理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时所采取的“阶梯式引导”策略,是极其友好的。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知识背景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引入新的铭文解读模型或材料科学分析结果时,总会先给出一个清晰的背景铺垫。例如,对于某些特殊的铜合金配方及其可能代表的冶炼技术水平,作者先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背后的化学原理,然后再深入到考古发现的层面进行论证。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些原本令人生畏的专业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与普通求知欲之间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却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很符合我对历史文献的期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挑剔,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版和拓片,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拿到手时,特意翻阅了几页关于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研究部分,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真是让人佩服。作者在对器物铭文的考据上,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每处考证都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特别是关于特定时期青铜器上所见“神兽”形象的演变,论述得鞭辟入里,让人对楚文化在青铜艺术上的独特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就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一种庄重、严谨的阅读氛围,非常适合那些想要深入钻研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处理得非常扎实且详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注意到,许多关键论点的支撑材料,不仅引用了国内最前沿的考古报告和核心期刊文章,还广泛参考了海外汉学界对楚文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对话。这种“兼容并包”的文献选择,使得书中的观点不仅立足于本土的考古发现,更具备了国际学术视野下的对话能力。在我翻阅的章节中,作者对某一特定竹简铭文的释读,就巧妙地结合了清末以来不同学者对其的不同理解,最终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更有说服力的判断。这不仅仅是对前人成果的引用,更是一种批判性继承和超越,是真正的高水平学术写作的体现。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导论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于“考古现场复盘”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资料,而是试图将读者带回到出土现场,去感受那些沉睡千年的铜器和竹简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解读的。这种“场景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尤其是在讨论竹简文字的整理和断代时,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列表形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田野调查中的趣闻轶事和遇到的困难,使得原本艰深的古文字研究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他对几片残破竹简进行“数字重建”的过程描写,简直像在破译一桩悬案,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后面的章节,迫切想知道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这种行文的张力,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它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学或文字学的范畴,而是将楚地的铜器与竹简作为观察古代社会、政治、宗教观念的切入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比较不同时期出土文物时所展现出的宏观洞察力。例如,书中对楚国礼器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的梳理,不仅仅是描述了器型的变化,更进一步关联到了楚王室权力结构的动态调整,这使得原本静止的器物仿佛拥有了生命和时代脉搏。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大大提升。它不是一本孤立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部立体的楚国“社会生活史”的侧影,为我们理解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的文明特质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

评分

学界奇女子的著作,值得购买。

评分

功能性上过得去,价钱不贵,但也算不得多好。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很好的材料,很好的选题,惜力有不逮,内容略显空疏!

评分

还行。一般。十个字有木有尼马。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楚国文字资料自宋代见于著录。现代楚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肇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楚文字研究逐渐兴起。90年代至今,随着楚简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和公布,楚文字研究大盛.成为学术前沿之一。从现有资料看,楚文字资料的大宗是竹简文字,其次是铜器铭文,再次是玺印和货币文字,另外还有书、刻或印在陶器、石器、木器上的文字等等。《荆楚文库: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的初衷,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楚国各类文字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勾勒、撰述楚文字的学术史,突出楚文字研究在当今战国文字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及在整个古文字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评分

功能性上过得去,价钱不贵,但也算不得多好。

评分

很好的材料,很好的选题,惜力有不逮,内容略显空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