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
原价:58.00元
作者:贺灿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030229977
字数:421000
页码:2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和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成果。 本书引入演化思维,系统研究中国产业地理格局,分析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随时间的变化,对比不同空间尺度上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比较研究了大中小类产业的地理集中或集聚。在揭示中国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的形成机制时,既接受并验证一些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中国产业地理集中或集聚的适用性,还寻求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强调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地理集中的特殊性。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转型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和全球化力量,同时给予了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自主权。中国制造业在市场、政府以及全球化等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空间重组。本书在全面综述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上,建立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与中国产业区位的理论关系。采用普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与集聚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总结了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的时间与空间变化模式,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地理集中和集聚的形成机制,验证了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的经济有效性。本书批判性地吸纳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解释中国产业地理集中和集聚现象,但更突出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制度特殊性对产业地理格局重组的影响。
本书可供管理学、经济学、城市与区域、地理学等领域内的研究人员和学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产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研究进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发展
一、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位论
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经济地理理论
三、从内部规模经济到外部规模经济
第三节 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研究
一、地理集中的产业分析
二、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中国产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产业地理集中与集聚研究方法综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指数
第三节 产业地理集聚程度指数
第四节 基于地理距离的产业集聚系数
第五节 产业地理分布特征描述方法
第六节 产业集群的定量辨识方法
第七节 对我国产业地理集聚研究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解中国产业地理集中
第三节 产业地理集中的测量与模型建立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态势与省区专业化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产业地理集中和专业化的总体趋势
三、制造产业地理集中特征
四、省区制造业专业化特征
第五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初步解释
第六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经济转型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与中国产业区位
一、经济市场化与产业区位
二、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区位
三、区域分权与产业区位
第三节 中国产业政策与产业地理格局
一、产业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二、实施产业政策的工具
三、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多利益主体博弈
四、各阶段主要产业政策回顾
五、相关政策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转型与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变化
第五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影响因素:验证理论假设
一、模型与变量
二、实证结果
第六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产业与空间尺度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背景:资源优势、集聚经济与区域分权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大中小类产业分析
一、测量方法与数据
二、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地理分布
三、中国两位数制造业的地理格局
四、中国三位数和四位数制造业的地理格局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形成机制
一、模型与变量选择
二、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劳动力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与北京制造业地理集中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制造业地理集中的测量和数据来源说明
第三节 北京市制造业结构与地理分布
一、北京市制造业结构
二、北京市制造业地理特征
第四节 劳动力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与北京市产业地理集中
一、变量与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格局:大中小类产业分析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特征
三、两位数制造业地理集聚
四、四位数产业地理集聚
五、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地理集聚比较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地理差异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江苏省与安徽省制造业地理集聚对比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测量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江苏省和安徽省制造业地理集聚比较
一、江苏与安徽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
二、江苏与安徽制造业地理集聚水平
三、两位数制造业地理集聚省区比较
四、四位数制造业地理集聚省区比较
第四节 江苏省和安徽省制造业地理集聚差异原因
一、产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的一般解释
二、江苏与安徽产业地理集聚差异的区域性因素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集群辨识方法——主成分分析及其发展
第三节 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辨识
第四节 北京市集群产业的地理分布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区域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区位商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辨识——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
一、数据来源
二、集群辨识的标准
三、四位数产业的辨识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一、总体情况
二、空间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结构特征
第四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产业劳动生产率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和劳动生产率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地理集中
二、产业地理集中和劳动生产率
第四节 中国产业地理集中与劳动生产率
一、全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地理集中的关系
二、全国制造业分行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地理集中关系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产业地理集聚与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北京市制造业地理集聚
一、测量产业地理集聚
二、北京市制造业地理集聚
第四节 北京市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产业分布影响因素
一、外资产业选择的模型设计
二、统计结果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制造业省区区位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数据与模型设计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省区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第四节 中国各制造业省区地理分布影响因素
一、制造业省区分布影响因素
二、各制造业省区分布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与中国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分析
一、市场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趋同
二、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趋同
三、地方分权与中国产业结构趋同
第三节 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特征
一、测量方法与数据
二、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演化
三、产业结构相似性的省区差异
四、区域产业结构相似性
第四节 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剖析
一、模型与变量选择
二、统计结果分析
第五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贺灿飞 男,1973年1月生于江西省永新县。于1994年和199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8月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重点领域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经济等。现为美国地理学会和中国地理学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本书的名称有些犹豫,总觉得“地理集中与集聚”这样的词汇略显枯燥。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引人入胜的经济故事。作者用一种极为细腻和宏观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制造业如同生命体一般,在特定地域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我被书中对不同产业集群的“成长史”的描述深深吸引,例如,作者是如何解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偏远地区,是如何凭借某些优势,逐渐成长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的?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集聚带来的“双刃剑”效应,比如,一方面它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又可能加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预测,在这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中模式又将如何调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制造”的地理分布,更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心脏地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将如何跳动着影响世界的未来。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感到着迷,特别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题目正是我一直想探究的谜团——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会在某些地区扎堆,形成我们熟知的各种产业集群。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种集中的原因和机制。比如,它是否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是历史遗留的产业基础?书中会不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像深圳、苏州这样的城市,来展示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制造业重镇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数据和图表,来直观地展示这种地理集中的程度和演变趋势。更重要的是,这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会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任何关心中国经济走向的人来说,都应该是一本必读之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宏大的经济地理探险。书中的分析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到微观的企业决策,都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会呈现出如此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作者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进步、产业链条的垂直整合、劳动力市场的流动以及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策略等多种驱动因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区域产业集聚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独特的形成路径和发展模式。比如,作者会探讨为何某些地方能够吸引到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人才,而另一些地方则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阶段。这种精细化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这种地理集中的优势与劣势将会如何演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经济内在运作机制的窗口,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深入研究让我对中国制造业的地理分布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作者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和翔实的数据支撑,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生动的地理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产业集群的动态演进过程的描绘,它不仅仅是在静态地展示“在哪里”,更是在动态地揭示“为什么会在这里”以及“未来会走向何方”。作者对影响集聚的多种因素,如技术溢出效应、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的竞争性政策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产业集聚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还不仅仅关注宏观层面的地理分布,还触及了微观企业决策如何在地理空间中进行最优选择。这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升级路径,乃至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制造”这个词背后蕴含的地理力量感到好奇。想象一下,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工厂、生产线、配套产业是如何在特定的区域形成规模,又如何带动当地乃至全国的经济脉搏。它会不会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地图,将那些隐藏在地图上的产业集群一一揭示?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地理集中的原因,是政策导向、资源禀赋,还是历史原因?例如,为什么珠三角成为了电子产品制造的中心,而长三角则在汽车和化工领域独占鳌头?这种集聚效应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是促进创新和效率,还是加剧环境压力和区域不平衡?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严谨的学术研究,辅以生动详实的案例,带我们走进中国制造业的地理肌理,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力量”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经济版图。它应该会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读物,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在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