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01 | 
| 作者:王蒙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58.00 | 页数:46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024308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等后,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王蒙最新作品,再讲传统文化,带你重温儒家经典,再现《论语》微言大义。
★八十载人生心得,与《论语》深切互动。六十年“写龄”妙笔,写孔学精华内涵。
★人心可用,世道可兴,传统可取,开拓可新。斯文济世,天下归仁。
 本书是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最新力作,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精彩绝伦、睿智深刻的“王解”与“评点”。“王解”是作者的解释转述,含有作者的读书心得。而评点的追求是《论语》的精华元素与启迪内涵的最大化,目的是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阅读理解发挥,力求做到进行充满老王特点的与《论语》的深切互动。
 本书还将《论语》全文打破原有段落,重新编辑组合排列,力图按其义理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并分别予以综合评述。另有几篇谈《论语》的单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读与解《论语》的主要思路。
王蒙,笔耕六十余年,写下45卷文集1600万字,曾任团干部、人民公社副大队长、共和国文化部长,访问过5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境外两个博士学位。
001 斯文济世,天下归仁
第一部分 / 王读 《论语》
016 学而篇第一
037 为政篇第二
057 八佾篇第三
078 里仁篇第四
095 公冶长篇第五
113 雍也篇第六
132 述而篇第七
157 泰伯篇第八
172 子罕篇第九
193 乡党篇第十
209 先进篇第十一
230 颜渊篇第十二
253 子路篇第十三
276 宪问篇第十四
304 卫灵公篇第十五
330 季氏篇第十六
343 阳货篇第十七
362 微子篇第十八
373 子张篇第十九
389 尧曰篇第二十
第二部分 / 《论语》的义理
397 一、孝悌而仁
402 二、君子之德
411 三、为政之道
415 四、礼的秩序
420 五、好学
424 六、担当与使命
431 七、知人论世
第三部分 / 关于孔子的十九个问答
第四部分 / 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人心
451 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
453 从人心中寻找美好、积极的共识
455 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
459 几点说明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可以说是最大的惊喜之一。有时候,它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娓娓道来,语气平和而充满慈悲,用最简单的白话来阐述至高的道德准则,读起来如沐春风,心神安定。但有时,尤其是在批判某些社会弊端或深入探讨人性幽微之处时,作者的笔锋又突然变得犀利起来,逻辑链条严密如铁,论证步步紧逼,带着一种令人警醒的穿透力。这种在温柔与锐利之间的自如切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单调沉闷之感。特别是一些段落,句子结构错落有致,长短句交替运用,读起来具有一种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仿佛在品味一篇精心打磨过的散文诗,而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原本可能严肃的话题,变得引人入胜。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可读性”和“学术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地娱乐化和口号化,保持了对经典文本应有的敬畏和深入挖掘的决心。同时,它也没有陷入晦涩的考据和繁复的注脚之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我留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原始文本都有细致的对比和考量,但这些论证过程被处理得非常巧妙,作为背景知识被融入到流畅的论述中,而不是生硬地打断阅读体验。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又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疲倦,体现了一种高明的“化繁为简”的智慧,让我在阅读后有一种既满足于知识的汲取,又对阅读过程本身感到愉悦的复杂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光是捧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纸张的质地摸起来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起静电的纸张,而是带着微微的纹理,墨色在上面印得清晰而不张扬,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装帧的配色也很有讲究,深沉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庄重感,让人一看到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内衬,用了和内文风格相匹配的淡雅纹饰,这种不经意间的用心,正是体现了出版者对经典本身的尊重。整个包装散发着一种“值得收藏”的气息,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默默地散发着知识的醇香,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所承载内容的深邃与价值。光是这份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单纯的“解读”类书籍,它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镜子。作者在阐述“仁”或“礼”的时候,并非停留在概念的定义上,而是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我的“孝”是否流于形式?我的“恕”是否真正发自内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小型的“道德体检”。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与身边人的沟通方式,比如在面对冲突时,会下意识地去思索书中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更深层次的体会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中“中庸”的含义,不再将其简单理解为“和稀泥”,而是领悟到它背后蕴含的精妙平衡艺术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带来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修正行为的参照系。
评分初读此书的感受,如同走进一座久未开启的古老园林,起初被迷宫般的路径弄得有些手足无措,但一旦找到主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便接踵而至。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他并非生硬地逐条解释古代的语汇和概念,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古奥的哲思,融入到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之中。我注意到,他似乎总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用一句现代人都能理解的口吻,将孔子的某句话与当下的社会现象或个人困境进行精准的对接。这种“古今互鉴”的处理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斋中的智慧,瞬间变得鲜活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回味许久,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私密对话,心里的某些困惑也随之被轻轻拂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