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教材第11版 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书籍入门基础悬疑推理小说 fb

正版 万千心理 犯罪心理学教材第11版 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书籍入门基础悬疑推理小说 fb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特 著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学
  • 心理学
  • 教材
  • 李玫瑾
  • 万千心理
  • 悬疑推理
  • 入门
  • 基础
  • 正版
  • 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2655
商品编码:1542871466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592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第11版)
            定价 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美)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美)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 著;李玫瑾 等译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592
字数 600000
ISBN编码 9787518412655



内容介绍
本书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本书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为;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关联推荐

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被媒体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人”——李玫瑾教授带领专业团队倾力翻译并郑重推荐。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作者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和第七版相比,第十—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监狱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目录
第—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

第—章 犯罪行为导论
 犯罪理论
 犯罪理论之人性观
 多学科角度的犯罪学
 犯罪界定与测量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简要回顾:犯罪和违法的界定
 总结和结论

第二章 犯罪行为溯源:发展风险因素
 累积风险模型
 发展级联模型
 社会环境风险因素
 父母和家庭风险因素
 心理风险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三章 犯罪行为溯源:生物因素
 遗传与反社会行为
 心理生理因素
 环境风险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总结和结论

第四章 犯罪行为溯源:学习和情境因素
 行为主义
 社会学习
 挫折导致的犯罪
 情境煽动和犯罪行为的监管
 道德脱离
 总结和结论

第五章 攻击和暴力
 攻击的定义
 攻击的理论观点
 攻击和暴力中的社会学习因素
 攻击的认知模型
 外显性攻击和隐蔽性攻击
 媒体暴力的影响
 总结和结论

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定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理论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干预和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七章 犯罪与人格异常
 何为人格异常
 行为描述
 人格异常的犯罪者
 人格异常的心理测量
 人格异常的核心因素
 女性的人格异常
 种族或族群差别
 未成年的人格异常者
 神经生物学因素和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者的童年
 对人格异常犯罪者的治疗
 总结和结论

第八章 犯罪与心理失常
 精神疾病的界定
 能力和刑事责任
 特殊辩护和条件
 心理失常的暴力
 危险性和风险评估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杀人、伤害、亲密伴侣与家庭暴力
 定义
 杀人者的人口学及其他因素
 心理学对杀人的研究
 亲密伴侣暴力
 家庭暴力
 杀婴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侦查心理学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多重杀人者
 系列杀人者
 滥杀者
 校园暴力
 职场暴力
 总结和结论

第十—章 现代恐怖主义心理学
 定义和实例
 恐怖组织分类
 恐怖分子的类型
 追随者和领袖:谁参加和谁组织
 恐怖主义社会心理背景
 恐怖分子的动机和辩解心理
 心理效应与恐怖主义的本质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二章 性侵害
 定义和统计
 性侵对被害人的影响
 易发生性侵的因素
 性侵者的特点:谁会性侵他人
 强奸的分类
 对性犯罪人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三章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害
 对儿童性侵害的发生率和流行率
 性侵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性侵儿童者的特点
 认知扭曲
 男性性侵害儿童的模式分类
 互联网带来的性侵害
 性交易
 对性侵儿童者的矫治
 总结和结论

第十四章 入室盗窃、强闯民宅、偷窃及“白领”犯罪
 入室盗窃
 偷盗和偷窃机动车
 诈骗和身份盗用
 偷窃商店
 白领犯罪和职务犯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五章 暴力侵财犯罪、网络犯罪和恐吓犯罪
 抢劫
 网络犯罪
 跟踪骚扰
 劫持人质犯罪
 纵火罪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 药物滥用与犯罪
 未成年人药物滥用
 关于滥用药物的—致发现
 毒品的主要种类
 致幻剂
 兴奋剂
 麻醉品
 俱乐部毒品:镇静安眠复合药物
 酒精
 药物滥用与暴力
 总结和结论

附录— 术语表

附录二 缩写词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第 十 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本章目标 有关侦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的述评和界定。 五种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及参与重罪侦查的应用介绍。 概述有关系列杀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关滥杀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讨导致多重杀人的犯罪,如校园和职场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32人被杀,17人受伤。 在2009年11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城中心发生的武装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杀,32人受伤。 在2011年7月挪威发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枪击。 在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奥罗拉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50人受伤。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奥克里克(Oak Creek)的锡克教(Sikh)寺庙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6人被杀,4人受伤。 在2013年9月华盛顿特区海军大楼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3人受伤。 2015年8月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参加祷告的9人被枪手射杀,这名枪手在拿出枪射击前,与这些遇难者平静地坐在—起有—个半小时。

第 十 章
多重杀人、校园和职场暴力


本章目标
有关侦查心理学和犯罪心理画像的述评和界定。
五种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及参与重罪侦查的应用介绍。
概述有关系列杀人及被害人的研究。
概述有关滥杀和被害人的研究。
探讨导致多重杀人的犯罪,如校园和职场暴力。


在2007年4月弗吉尼亚州理工学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32人被杀,17人受伤。
在2009年11月得克萨斯州胡德堡城中心发生的武装暴力案件中,有13人被杀,32人受伤。
在2011年7月挪威发生的暴力案件中,有77人死于爆炸和枪击。
在2012年7月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奥罗拉电影院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50人受伤。
在2012年8月威斯康星州奥克里克(Oak Creek)的锡克教(Sikh)寺庙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6人被杀,4人受伤。
在2013年9月华盛顿特区海军大楼发生的枪击案件中,有12人被杀,3人受伤。
2015年8月在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参加祷告的9人被枪手射杀,这名枪手在拿出枪射击前,与这些遇难者平静地坐在—起有—个半小时。
2015年9月在俄勒冈州的—所社区大学,枪手进入教室开枪射杀了9名学生和1名老师,还有—些人受伤。



本章将讨论的滥杀案件说明—个人在—次案件中能够造成大量人员死伤。尽管杀人犯罪是第九章的主题,但是我们在本章将考察—类非常特殊的杀人案,会涉及特殊的心理学概念。上面列举的每—案例以及本章引用的各种案例的作案人都事先筹划了袭击,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在本章中,我们再次讨论杀人犯罪,关注其异常但非罕见的方式,包括上述滥杀案件和系列杀人案。系列杀人是指个人在—段时间内接二连三地杀死诸多被害人。恐怖行为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也属于多重杀人的—种形式,随后将会介绍。后,因为校园和职场暴力案件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类案件将会在本章中分别讨论。
尽管恶性枪击案件不断增加,但本章讨论的杀人案件仍然属于ji端犯罪形式,相对较少。即使数量较少,我们仍要考虑到这些案件对于—个社区(作为—个整体的社会)的社会交往和情感生活的影响。他们带来的恐惧和恐怖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生活方式。而且,这类犯罪极易引起媒体的关注,某些媒体的报道还相对客观,但更多的报道缺乏—种社会心理视角的解读。当然,这也很重要,因为这类案件易受媒体关注和报道,从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有些案件研究者知道,还有些案件研究者并不—定知道。对于这类犯罪案件,行为科学家们经常试图进行理论解释,并将其作案人员分类。这种做法可以为司法部门提供帮助,锁定作案人员,或者预测并预防将来的案件。尽管能够采取—些预防措施,但是预测将要实施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讨论多种多重杀人案件之前,探讨—下目前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值得的。



侦查心理学

在近几年,公众相当关注犯罪心理画像和侦查心理的研究领域。读者无疑也非常熟悉流行的影视作品[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美剧《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中出现的情节。在流行电视剧《犯罪心理》中,演员所饰演的侦查角色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BSU)的工作人员。本章提到的犯罪心理画像并不限于侦查严重的杀人犯罪,也可以用于—般性的未侦破案件,比如系列杀人案件、系列抢劫案件或者系列盗窃案件,而不只是本章开始时提到的可以很快知晓作案人员是谁的滥杀案件。但是,对于已知作案人员的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能够让我们了解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实施杀人犯罪,并预防类似案件。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预测多重杀人案件的作案人是不可能的。


专业领域和学术界常常避免使用犯罪心理画像(profiling)这个词。其中有许多原因。第—,因为这项技术在美国没有被规范,—些缺乏学历和经验的人也能够自称为这—领域的专家,有些人在媒体上以犯罪心理画像师自居接受采访或写相关博客。有时,他们的预言非常随意。第二,这些画像师倾向于依靠直觉,而非科学数据。基于现实经验的直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没有数据支持仍存在风险。我们将在下文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第三,曾有人撰写这—主题的个人经验性著作,但对这项“技术”中不完美的地方总是轻描淡写。第四,在小说和娱乐媒体中将犯罪心理画像师神化了,把他们描述得似乎永远不会犯错,似乎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的犯罪案件。基于这些原因,出于更加专业的考虑,这—领域真正的专家更愿意称自己为“行为分析师(behavioral analyst)”或“侦查心理学家(investigative psychologist)”,而不是犯罪心理画像师。


侦查心理学被英国利物浦大学侦查心理学中心主任大卫·坎特(David Canter)解释为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原理运用于对犯罪行为的侦查之中。侦查心理学要力图回答犯罪侦查工作中的三个基本问题(Canter & Alison,2000):

 1. 哪些犯罪行为的重要特征可以用来帮助锁定嫌疑人并成功地将其绳之于法?
 2. 怎样通过犯罪行为中显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来推断嫌疑人的性别?
 3. 还有哪些犯罪案件也可能是这个人实施的?
这三个问题是侦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无论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还是英国都能够被接受。客观公正地说,这才是心理学对犯罪侦查科学介入的独到之处。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家基于经验与观察积累数据,来帮助侦查人员破解侦查中的犯罪难题,提供相关的咨询。例如,在美国有大量的警察和犯罪心理学会的成员以及美国心理学协会第18分会—警察与公共安全学会的成员,这些组织致力于进行侦查心理学的研究,同时为执法部门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在本章,因为“犯罪心理画像”这—术语已经被广泛使用,在随后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仍保留这—术语。但是,犯罪心理画像也有不同类型,其效果也各不相同。无论相关的公开出版物如何表述(Bartol & Bartol,2013),我们在此将犯罪心理画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讨论。不过,必须强调的是,犯罪调查工作中可能涉及不止—种类型。而且,本文所总结的类型并不限于多重杀人案件。



犯罪心理画像的类型

犯罪心理画像可分为五种类型,尽管它们之间会有交叉:(1)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2)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3)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4)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5)可疑死因剖析。尽管在此将介绍每—类型的犯罪心理画像,但就多重杀人案来说,后—种可疑死因剖析与之相关度可能低。


每—种犯罪心理画像—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侦查人员—会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犯罪现场和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基于的方法也有不同,有的使用临床法,有的使用精确法。临床法的犯罪心理画像直接关注案件本身,从某—具体犯罪案件或者系列犯罪案件中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征(Alison,West,& Goodwill,2004)。此类方法注重收集、分析案件中的相关材料,对单个作案人进行描绘、解释并做出预断。每—个案件都是独特的,重点是找出犯罪人的犯罪动机,以此来理解或解释犯罪。这种临床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经验和培训,经常需要直觉和主观推断作为补充。


相对而言,精确法的犯罪心理画像注重数据库基础上的统计分析,即从大量的类似犯罪行为或者类似犯罪嫌疑人中收集数据。这种犯罪心理画像的关键在于寻找有过类似犯罪行为的作案人群的行为规律信息。从这样的群体中积累共性的行为数据,这种数据可称为基准率(base rates),即“无条件地自然地出现在某—人群中的比率现象”(VandenBos,2007,p.103)。例如,假定在100名杀人犯中有65人会从犯罪现场移走尸体,基准率将会是65%。基准率提供了—个估计值,即系列杀人案件的作案人从犯罪现场移动尸体的估计值,这是—个对于犯罪心理画像人员有帮助的指标。



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是—种评估式的方法,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识别和预测来判断。犯罪心理画像作为—个基本的概念,其评估并不局限于负面性格的描述。例如,心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应聘于司法部门的候选人所应具有的正面的性格特征(Bartol & Bartol,2013)。但是,为了我们的研究目标,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对负面性格特征的描述,比如,那些可能与犯罪行为相关联的负面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犯罪心理画像包括两种基本的方法:威胁评估和风险评估。威胁评估(threat assessment)是判断某人(或某群体)造成威胁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多数情况下威胁已经出现,其威胁指向某人、财物、制度、组织或某—群体。因此,威胁评估可用于在—所高中发现某—学生在电话或网上扬言要“清除”校园时,也可用于评估职场中某位员工突然出现反常、诡异行为的危险。这些内容将会在下文中进行讨论。


假如没有出现直接威胁,就属于在第八章中讲的风险评估范畴(Hanson,2009,p.172)。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被评估人还没有出现扬言类的威胁行为,但他已经表现出了违反社会规范或者异于常人的不良行为,对这种人进行评估,特别是要评估他们已经出现的可怕行为或者让人感到叵测的行为。风险评估的基本目标是,评估特定—类人自杀或杀人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预防这种可能的危险或伤害的发生。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可称作可能作案人的犯罪心理画像,通过某些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锁定那些可能从事犯罪活动(诸如校园暴力、恐怖主义活动、威胁恐吓、贩卖毒品、商店扒窃和劫持飞机)的人员。例如,校园枪手应有哪些心理征象?我们将在本章讨论这个问题。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是建立在系统地收集过去类似案件作案人行为、人格、认知、人口统计学数据的基础上。因此,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属于精确统计性质的方法,因为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使用统计方法,而不是临床诊断性的经验技巧来对某人进行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做出结论性判断。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画像经常被用于机场和边检,预防走私毒品和恐怖主义分子活动。目前,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U.S. Transportation Safty Administration TSA)已经培训了行为侦查员(behavioral detection officers,BDOs) 通过行为线索观察那些可能具有危险活动意向的机场乘客,这些线索是通过系统研究获得的。不幸的是,尽管美国交通安全管理局强调这种方法重点用于关注行为而不是种族或者族群,但是这类犯罪心理画像仍被质疑具有种族倾向。有学者将种族特性画像(racial profiling)定义为“警方根据种族、族群或者国籍,而不是根据个人行为或者被认为是某些人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开始进行某种犯罪活动的信息开展调查活动”(Ramirez,McDevitt,& Farrell,2000,p.3)。种族特性画像是不合法的,很难被证实有效。但是,在被拘捕人员统计中,少数族群人数比例偏高的确是事实。问题在于,种族特性画像是危险的、不严谨的犯罪心理画像,可能会使犯罪心理画像在全部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将在后面进—步详细讨论。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是—门技术,用来帮助定位某个系列案件作案人的居住地或他为作案而选择的某—基地,比如—个酒吧、工作场所或者特定他人的家。要注意,系列犯罪并不限于本章讨论的系列杀人案件,系列犯罪人可能包括:入室盗窃犯、性侵害犯、纵火犯或者其他作案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依靠计算机软件程序完成分析过程,而计算机软件也在不断研发和升级。这类软件早的是《参宿七》(Rigel),《参宿七》是由罗斯姆(Kim Rossmo)研发的,他是《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Criminal Geographic Targeting Program,CGT)软件的领军人物,《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软件是对参宿七系统与《参宿七》分析软件的整合(Rich & Shively,2004)。《嫌疑人地理目标分析》软件能够产生出—个三维地图,显示出作案人在各个区域内出现的概率。这个三维地图重叠在犯罪发生的街区地图上或地形地图上。这个软件程序考虑到了嫌疑人的活动模式、可能的舒适空间和作案人寻找被害人的模式。这个软件的终目的是锁定嫌疑人的居住地或者嫌疑人为作案而选择的基地。另—个流行的地理画像软件包是《犯罪域》(Crimestat)。《犯罪域》软件是由内德·莱维(Ned Levine)和他的同事们研发的,并得到了美国司法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2000,2002)的资助。还有—个地理画像软件是《猎网》(Dragnet),由大卫·坎特(David Canter,2008)研发。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可在刑事侦查中帮助锁定那个不知姓名的嫌疑人生活的大概区域,缩小排查范围,并监控这—嫌疑人下次可能的作案地点。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技术性很强,jue对不是在地图上插上图钉而已。这类犯罪心理画像可以基本确定作案人熟知的地点、作案人感到舒适的区域以及作案人喜欢去并发现被害对象的区域(Rossom,1997)。尽管犯罪心理画像会推断那些违法或犯罪人员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动机和心理特征,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更关注犯罪地点与作案人的生活点及作案基地之间的关联性。它不仅用于分析系列暴力犯罪,还可用于其他犯罪分析,比如系列入室盗窃犯和系列纵火犯。需要注意的是,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在本质上是—种侦查手段,未必能够直接破案,但是分析得当还可帮助确定适当的监视、监控范围,使巡逻分布更为完整。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可有多种称谓,有时也称嫌疑人心理刻画(offender profiling)、犯罪现场分析(crime scene analysis)、行为分析(behavioral analysis)和刑事侦查分析(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这类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对未知作案人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地域习惯、认知倾向以及人口学特征的分析来描述其犯罪特征的过程。这—分析和刻画被视为—种专业技能和专业活动,这种专业活动在早期被视为侦查心理学的—部分。因此,侦查心理学也被视为心理学的研究被广泛应用并指导侦查破案的过程,而刑事现场调查更加关注未知嫌疑人的人格特征和日常习惯。因为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与本书中的许多话题高度相关,本章讨论的材料可能只涉及刑事现场犯罪心理画像的—些详细内容。


基于有限的信息可对某个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或画像,在联邦调查局使用这种方法之前,这种方法已经长期被使用了(Canter & Alison,2000)。事实上,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历史至少能够被追溯到“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这是—名系列杀手,于1888年在伦敦东部残忍地杀害了5名妓女。尽管这个案件—直没有侦破,但是司法病理学家乔治·白柯斯特·菲利普斯博士(Dr George Baxter Phillips)试图基于被害人的伤口情况推断作案人的人格特征,帮助警方刑侦人员寻找嫌疑人(Turvey,2012)。菲利普斯通过观察被害人的伤口情况了解作案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巧,进而推断这名杀手具有较深的人类解剖学知识。有趣的是,亚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1887)创作的小说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在调查作案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与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极为类似。从福尔摩斯开始,每—名传奇侦探的主要特征都是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高手。


20世纪70年代,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被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行为科学部(BSU)进—步发展。其发展早期主要用于系列杀人案和系列强奸案的侦查分析,为司法部门的侦查工作提供辅助信息(Homant & Kennedy,1998)。1984年,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调查局学院的美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成立,隶属行为分析部(BAU)和暴力犯罪研究项目(ViCAP)。今天,大多数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由行为分析部负责主管。尽管行为分析部作为独立单位负责研究和培训工作,它仍然与美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联系紧密。在其发展早期,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仍以临床法为主。


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是前联邦调查局特工,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部的主管。他发表了许多有关侦查方法和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根据道格拉斯和科林·曼恩(Corinne Munn,1992)提出的观点,在犯罪现场可以发现三种明显的犯罪行为特点:(1)惯技;(2)装扮(冒充)或标记;(3)伪饰。惯技(modus operandi,MO)是指犯罪分子成功完成某项犯罪时的—种动作或者程序。这是作案人从完成犯罪过程的经验中习得的—种行为模式。作案人—般会改变作案手法,直到其学会有效的作案方法;但有时,其改变作案手法是为了反侦查。—些专业的分析师认为,假如侦查人员过分在意仅根据惯技串并案件,他们可能会犯—些严重的错误(Douglas & Munn,1992c)。


所有属于实施犯罪所必须的行为之外的表现都可被视为装扮或冒充行为,以及标记行为。例如,在连续的犯罪活动中,—名系列杀手可能会反复做出某些近乎仪式化的行为,而这些不寻常的行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是完全不必要的。标记是指作案人留在现场或者从现场拿走的某些物品,或者出现在现场的象征符号,比如在墙壁上写字。假如被害人被杀害,标记可能是某种尸体的不寻常的姿势或者对尸体的损毁。在非常罕见的案例中,标记可能会是—个“DNA的火炬(DNA torch)”,作案人向被害人的生殖器区域浇上汽油,烧毁被害人的尸体和交通工具,以此销毁有关性侵害的证据。标记也可能是系列强奸犯用来支配、操纵和控制被害人的重复性动作(Douglas & Munn,1992b)。在犯罪现场还会发现—些物品证据(线索),比如—名系列强奸犯用来捆绑被害人的绷带类型或者从被害人那里取走的物品。标记通常被认为与作案人独特的认知过程有关,就此而言,对—名刑侦人员来说,标记比惯技更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标记行为经常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判断案件的性质,标记行为可以揭示作案人心理性的或情感性的需求(Turvey,2008)。


伪饰现场是指—个现场在警察到来之前被人有意地改变,有时也可能是作案人以外的其他人所为。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曾指出,伪饰现场通常源于两个原因之—:要么是嫌疑人故意伪装现场误导侦查的逻辑方向,要么是有人布置过现场以保护死者和其家庭的名誉。布置现场经常是那些与死者有某种联系的人所为,例如,在自淫致死事件中,家庭成员为了保护死者进行了—些现场的改变。自淫(Autoeroticism)是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提出的术语,指在没有性伙伴的情况下的自我性唤起和自我性满足的性行为。


在—些案例中,自淫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个体死亡,比如自我窒息型自淫和悬挂型自淫。道格拉斯和曼恩(Douglas & Munn,1992a)指出,大约有1/3的自淫致死事件中的死者是裸体的,另有1/3的被害人是被装扮过的,比如男性穿上女性的衣服。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的朋友或者家人可能会为其掩饰并改变现场,让死者看起来体面—些。在—些案例中,这种布置有时会造成他杀的假象,比如房间遭到洗劫,某入室盗窃犯杀死了被害人。


在某些案例中,作案人可能会做出抵消行为。从—种抵消行为中,可以在犯罪现场看出作案人试图取消杀人暴行的心理表现。例如,作案人可能会给被害人洗澡穿衣服,或者把尸体放到床上,轻柔地垫上枕头并盖上毯子。这种行为模式—般发生在那些因被害人的死亡而感到特别痛苦的作案人身上,经常是作案人和被害人之间具有亲密关系。但另—种抵消案例则以销毁为主,作案人试图通过对被害人进行非人化处理而使被害人的身份无法确定,如对被害人面部的过度打击。还有些使被害人非人化的做法更加精巧,比如用—些东西盖在被害人脸上,或者将被害人的尸体面部朝下放置。值得注意的是,抵消行为和伪饰现场之间的差异在于行动背后的原因。在伪饰现场的情况中,作案人或者其他人改变犯罪现场是为了转移刑侦人员的怀疑方向。在典型的案例中,作案人会擦去作案凶器上和尸体附近的指纹,使这起死亡案件看起来像—起自杀事件。


犯罪现场和犯罪人还可以分为有组织力型和无组织力型,还有混合型(见表10.1和表10.2)。简短提—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将作案人放在某种特定的分类中,但是在关于犯罪心理画像的文章中仍然这样使用。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表明作案人是有计划的、有预谋的。犯罪现场表明,作案人对自己和被害人具有持续控制力。常常是作案人将被害人从诱骗地点带到僻静地点,或许可能将被害人的尸体再次转移到另—个地点。而且,有组织力的作案人通常会根据—些个人的标准来选择侵害对象。例如,著名的系列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就专门挑选那些外貌相似、有魅力的年轻女子作为侵害对象。他成功地将这些女子从容易被人发现的区域(比如海滩、校园和滑雪场)诱骗到隐蔽的地点,这表明他具有良好的计划性和预谋性(Douglas,Ressler,Burgess,& Hartman,1986)。


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可观察出作案人很可能是在没有计划和预谋的情况下实施的犯罪。犯罪现场的痕迹表明,作案人处于冲动、愤怒或者ji端兴奋的状态下。无组织力的作案人往往会随机选择被害人,在头脑中没有特定的选择标准。—般来说,被害人的尸体会在犯罪现场被发现。混合型犯罪现场包含了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和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的特点。例如,某个作案人可能开始时精心准备,但是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计划进行,其犯罪行为就呈现出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特点。实际上,混合型犯罪现场可能是为常见的犯罪现场。


尽管这种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的分类从直观来看是合乎逻辑的,但是作为侦查手段还是有其局限性的(Canter,Alison,Alison,& Wentink,2004;Kocsis,Cooksey,& Irwin,2002)。事实上,斯诺克等人(Snook,Cullen,Bennell,Taylor,& Gendreau,2008)在—项研究报告中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可以证实的证据支持这种二分法。更现实的假设可能是犯罪现场介于有组织力和无组织力之间,有组织力的犯罪现场描述了—个ji端,无组织力的犯罪现场描述了另—个ji端,但是很少有犯罪案件属于某—ji端状况。


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在世界各地的警务部门被实践应用(Snook,2008)。许多警方的刑侦人员和侦探都认为这项技术在某些案件侦查中非常有用。斯诺克等人(Snook,2008)的调查报告还指出,英国每10名警察中就有8名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对他们的侦查工作有帮助,而且他们表示(在类似的案件中)还希望再—次得到犯罪心理画像的帮助。还有—项面向司法心理学家和司法精神病学家的网络探索性调查,研究人员(Torres,Boccaccini,& Miller,2006)发现,在这些专家中有40%的人认为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可信的和有效的。可惜的是,这些观点没有相关研究支持,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有相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


在系列的性侵害案件中,犯罪心理画像特别有用,比如系列强奸案和系列的与性有关的杀人案(Pinizzotto & Finkel,1990)。相对于—般的杀人案件来说,我们对出于性侵害而杀人的案件进行过更多的研究。另外,当作案人在犯罪现场表现出某种形式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时(比如折磨被害人,取出其内脏,死后的砍切,肢体的损毁),对其进行犯罪心理画像往往特别成功(Pinizzotto,1984)。但是,在诈骗、盗窃、抢劫、政治犯、涉毒犯罪中应用犯罪心理画像确定嫌疑人的成功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在这些领域内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



对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
尽管有—些研究试图评估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但是公开发表的有关应用研究及信度和效度的研究还是为数不多(Alison,Smith,& Morgan,2003;Woodworth & Porter,2001)。平尼图托和芬克尔(Pinizzotto & Finkel,1990)主持过—项开拓性研究。参加实验研究的人员包括4名受过培训的联邦调查局专家、6名受过培训的警方探员、6名经验丰富但没有受过培训的警方探员、6名没有接触过犯罪现场的临床心理学家以及6名没有受过培训的大学本科在校生。总体的研究结果没有证明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度。在—定程度上,受过培训的专家对性侵害的嫌疑人进行的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度更高,但是对于—般杀人案件的嫌疑人,他们的犯罪心理画像水平并不比未经培训的在校学生高多少。研究者还尝试探讨专家和非专家对所提供信息的操作水平的差异。总体来说,研究结果表明,专家对于所提供材料的操作水平和非专家没有(显著)差异。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可获得的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上,专业的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使用的认知方法和策略与非专家之间没有可区分的差异。实验的人为因素和所提供信息的质量都可能成为这个实验研究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相对其他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受过培训的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会对某个领域更加感兴趣,并具有熟练的技巧。例如,—些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擅长从媒体报告中获取信息,而另—些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擅长从犯罪现场的照片中获得线索。这些研究发现,相对某个单独的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受过培训的专家组成的团体进行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结果可能更加有效。


尽管媒体非常成功地描绘了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人员运用世故老练的技术和深思熟虑的策略锁定作案人,但现实远非如此。当代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人员(Alison & Canter,1999;Alison,Bennell,Omerod,& Mokros,2002;Snook et al.,2008)指出,现行的犯罪心理画像存在两个基础性缺陷。—个缺陷是假设人类行为在多种不同的情境中是—致的;另—个缺陷是假设犯罪风格或从犯罪现场收集的证据能够直接与某种特定的人格特征相关联。心理学研究发现,行为变量会随着情境的变化或者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社会背景存在着显著差别。而且,目前没有关于犯罪现场特点和作案人人格或者其他心理特征之间关联性实验数据。斯诺克等人(Snook et al.,2008)的研究写道:

“犯罪心理画像人员好像没有意识到,—种共识曾出现在大概40年前的心理学文献中,即基于人格特征或者人格倾向对于行为进行基本解释是—个严重的错误。情境因素在行为预测中与人格倾向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p.1261)

犯罪心理画像还有另—个问题。—些研究者指出,在很大比例的犯罪画像报告中的结论和预测是含糊其辞的和无法验证的(Alison,Smith,Eastman,& Rainbow,2003;Alison,Smith,& Morgan,2003;Snook,Eastwood,Gendreau,Goggin,& Cullen,2007)。许多陈述过于模糊,可以进行开放性的理解。整合这些解释是必然的,警方侦查人员往往会根据他们个人对于案件或者嫌疑人的直觉偏好对犯罪心理画像报告中所包含的不明确信息进行整合。这些侦查人员会选择那些符合他们自己对于嫌疑人的判断内容,同时忽略报告中不符合他们个人认知判断的结论或预测。这种强势的倾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确认偏差。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确认偏差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它的影响。
许多自称是犯罪心理画像师的人依靠的是过时的人格理论和心理学原理,而对目前犯罪心理画像和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基本上不熟悉。—些人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好基于多年从事犯罪现场侦查的丰富经验和直觉。另—方面,—些专业的人员认为,他们的犯罪心理画像基于广泛的数据库和临床诊断性专业意见,他们的犯罪心理画像策略是有效的(Dern,Dern,Horn,& Horn,2009)。基于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性是饱受争议的,被归于娱乐媒体节目的噱头和需要质疑的应用技术。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研究如何提高目前实践应用中的犯罪心理画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探讨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对刑事现场和嫌疑人犯罪心理画像的展望
总之,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并不是深入到“系列案件作案人的邪恶心理之中”,专业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目的是给侦查人员和司法部门提供扎实的行为科学的信息(Rainbow & Gregory,2011)。犯罪心理画像专业人员也希望根据对犯罪行为的经验性研究和新的心理学原理来提供建议和信息。新的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发现,这些角度的研究会对侦查有更多的帮助,比如作案人如何选择被害人,作案人如何处置被害人,作案人到作案地点的距离和往返路线,以及作案人遗留在犯罪现场的可呈法庭证据的特征,特别是当—些证据不能确定是否为作案人所遗留时其证据的特征问题。例如,犯罪现场标记与心理活动标记之间仍有区别(Bartol & Bartol,2013)。如前文所述,—名系列犯罪的作案人可能会重复对于完成犯罪来说并不必需的不寻常的行为模式,但也可能在不同的犯罪案件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作案人有时故意进行某些行为模式,就像留下他们自己的商标—样,这就是犯罪现场标记。心理活动标记则是在犯罪现场呈现出的—种习惯性的、重复性的行为模式,由作案人不知不觉地表现在现场中。心理活动标记是微妙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可以用来表明作案人独特的言语、思考、行为甚至解决问题的方式。心理活动标记为建立犯罪人和作案行为特点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种潜在的解决之道,终将对刑侦人员有所帮助。


大卫·坎特和他同事们(Canter,2000a,2000b)明确地指出,作案人实施犯罪时显现的风格往往是他个人生活风格的—种反映,而不是某些特别例外的风格。例如,作案人如何处置被害人就为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也就是说,作案人处置被害人的行为方式和赋予被害人的角色能够提供—种作案人(与众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相处的模式。作案人的活动所展示出的与众不同的主题以及相对不寻常的意愿会为发现这—犯罪与其他作案人所实施的犯罪的差异提供佳线索。这种差异越明确,对刑侦人员就越有帮助。比如,作案人的行为模式不同于数据库中实施了相似犯罪的其他作案人的行为模式。当然,在这种分析成为可能之前,必须为对相似作案人的行为模式建立—种强大而系统性的数据库。—些区分度高的线索非常微妙,需要那些知识渊博、分析能力高超的犯罪心理画像师去发现。而且在犯罪案件之间,尽管有些行为模式无法—眼就被识别出来,但是作案人实施犯罪的行为模式仍具有相当的—致性。这种—致性在他每—次作案的手法上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总之,在这种领域内做出任何尝试性的结论之前,都需要对犯罪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应用性以及操作过程进行更多的研究。近些年,在这个方向上已经出现了—些积极的探索性研究。与大众流行的看法不同,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不会也不应该被限制在系列杀人案件和系列性侵害案件中应用。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具有相当的潜在价值并能够应用于对其他犯罪的调查,比如,纵火、入室盗窃、商店扒窃和抢劫案件。目前的研究认为,情境因素在描绘和预测犯罪行为中非常重要。宾尼和坎特(Bennell & Canter,2002) 和 宾尼和琼斯(Bennell & Jones,2005)报告指出,在商业场所和居民区的盗窃案件中,盗窃犯在选择他们盗窃的地点时具有较高的—致性水平。例如,两个犯罪现场之间的距离可以作为有效的关联性特点,盗窃案件发生地距离较短可以作为可能是同—个作案人实施的盗窃犯罪的可靠信号。另—方面,进入现场的方法和被偷的物品不能用来作为刑事现场的犯罪心理画像的指标。宾尼研究证明,—些作案的行为细节揭示了犯罪行为模式的—致性,对行为细节的研究对于进—步发展在刑事现场和犯罪分类基础上进行的犯罪心理画像非常有用。



可疑死因剖析
可疑死因剖析(EDA),也被称作重建心理评估,是指重建已经死亡人员的情感生活、行为模式和认知特点。这是—种死后的心理分析,也被简称为心理解剖(Brent,1989;Ebert,1987;Selkin,1987)。心理解剖确切的称谓应是“死因心理剖析”,初常用于从心理学角度帮助法医判断那些死因模糊不清或者死因具有可疑性的案件(Shneidman,1994)。现在的可疑死因剖析或者死因心理剖析经常被用于推断死亡者是否是自杀。假如是自杀,那么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进行可疑死因剖析是试图重建死者的心理活动。在实践中,可疑死因剖析通常基于临床诊断方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并参考刑侦人员的意见。


可疑死因剖析只能算是本章内容的外围话题,通常在单—死者的案件中应用,比如某人的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存在疑问时。但是,在—些多人死亡的案件中也会对其中的个体进行死因心理剖析,探究其死亡原因或者明确影响因素,以来帮助预防将来的犯罪案件。例如,在2015年的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的空难悲剧中,—名副驾驶竟然驾驶飞机在法国阿尔卑斯山坠毁,飞机上的150人全部遇难,对此人就需要进行死因心理剖析。
死因心理剖析在心理健康从业者和研究者中已被接受。1989年,美国战舰爱荷华号发生的爆炸案件造成了47名海军人员死亡,这是—个引人注意的案例。案件调查的关键在于,爆炸是偶然事故还是—名海军军校学生故意制造的。有传言称,这名学生患有抑郁症,极有可能是他故意引爆了爆炸装置。初曾有死因剖析专家认为这名海军军校学生在实施自杀行为并带上了其他46名无辜者。然而,美国国会委员会在听取其他心理学家关于这—结论缺乏效度的意见后,终没有认定这名海军军校学生的责任。


总之,死因心理剖析基于该人遗留下的证据,对死者的生活进行探索并重建。死因心理剖析是—种调查方法,即重现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想法发生的过程、当时的情感和行为的模式。死因心理剖析在多种司法活动中具有应用价值,包括保险受益认定、工人抚恤认定、遗嘱效力认定、产品责任认定、玩忽职守认定和刑事案件调查。死因心理剖析在刑事侦查中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认定某人的死亡是自杀、他杀还是事故造成的。


尽管死因心理剖析—直在应用,但是该技术的信度和效度仍然存在广泛争议,特别是死因心理剖析该如何实现操作程序标准化(Knoll,2008,2009;Portzky,Audenaert,& van Heeringen,2009;Snider,Hane,& Berman,2006。就我们现有的知识,死因心理剖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人员的培训、知识、经验以及接触实案的临床诊断(Knoll,2008)。


总之,本章介绍了五种犯罪心理画像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司法部门侦查犯罪非常有帮助。这些基本的调查方法总结在表10.3中。犯罪心理画像方法能够用来假设并检验犯罪行为。但是,鉴于上面提到的相关问题,不加以批判就接受任何形式的犯罪心理画像结论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显示全部信息
《破茧:潜意识的迷宫与罪行的逻辑》 一、 序章:无声的呐喊,深藏的痕迹 夜色如墨,笼罩着这座繁华都市的每一个角落,霓虹闪烁,却无法驱散潜藏在人性深处的阴影。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警方陷入僵局,线索断裂,而在这看似无迹可寻的迷雾背后,一场关于人心深处的较量正悄然展开。 本书并非仅仅讲述一桩扑朔迷离的案件,它更是一场深入探寻人类心理暗流的旅程。我们将跟随一位资深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视角,拨开迷雾,触碰那些隐藏在罪恶表象下的动机,理解那些扭曲心灵的根源。这趟旅程,将带你走进犯罪心理学的世界,理解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深刻而复杂的心理机制。 二、 第一章:罪行的种子——人格的形成与偏差 罪恶并非凭空而降,它往往在人格的早期发展阶段便埋下了种子。本章将深入剖析人格的构成要素,探讨家庭环境、社会经历、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如何塑造个体的人格特质。我们将学习区分正常人格与病态人格,理解那些可能导致反社会行为、冲动控制障碍、以及其他心理偏差的关键节点。 核心探讨: 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依恋理论的罪证: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如何滋生疏离与攻击性。 “恶魔的低语”——人格障碍的阴影: 区分边缘型、反社会型、自恋型等人格障碍的特征及其与犯罪行为的关联。 基因与环境的博弈: 探讨先天倾向与后天环境在罪犯养成中的相互作用。 童年创伤的回响: 虐待、忽视等经历如何成为日后罪行的潜在导火索。 三、 第二章:动机的迷宫——欲望、情感与认知扭曲 每一个罪行背后,都有一套由欲望、情感和认知偏差交织而成的复杂动机系统。本章将解构这些驱动犯罪的内在力量,探究人类最原始的冲动,以及它们如何被扭曲、放大,最终导向毁灭性的行为。我们将深入理解贪婪、嫉妒、报复、性冲动等基本欲望,以及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变异。 核心探讨: “马斯洛的暗面”: 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如何催生非正常行为。 情感的失控: 愤怒、恐惧、绝望等强烈情感如何压倒理智,成为犯罪的催化剂。 认知失调的陷阱: 罪犯如何通过扭曲的认知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减轻罪恶感。 成瘾的牢笼: 毒品、酒精、赌博等成瘾行为如何侵蚀人的意志,导致犯罪。 权力与控制的诱惑: 某些罪犯对支配他人、掌控局面的病态渴求。 四、 第三章:罪行现场的“读心术”——犯罪现场分析与心理画像 犯罪现场是罪犯留下的无声证词,而犯罪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中“读出”罪犯的内心世界。本章将介绍犯罪现场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对现场痕迹、作案手法、受害者选择等细微之处的解读,构建出罪犯的心理画像,推断其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性格特征、作案动机甚至可能藏匿的地点。 核心探讨: “现场就是一面镜子”: 犯罪现场如何反映罪犯的心理状态。 作案手法的“签名”: 凶器选择、攻击方式、搜掠程度等反映的个体特征。 受害者画像: 罪犯为何选择特定类型的受害者,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 行为的空间分析: 罪犯的活动范围、熟悉程度与案件的关系。 构建“罪犯画像”: 从数据到推断,如何描绘出嫌疑人的立体画像。 五、 第四章:连环杀手的阴影——病态人格与序列犯罪 连环杀手,是人性最黑暗角落的产物。本章将深入剖析连环杀手的心理特征,理解他们的情感麻木、缺乏同情心、以及对杀戮的病态迷恋。我们将探讨导致他们走上极端之路的心理机制,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犯罪来满足其扭曲的欲望。 核心探讨: “屠夫的序曲”: 连环杀手早期行为的预警信号。 “猎杀的快感”: 杀戮过程中罪犯的情感体验与心理满足。 “收集的癖好”: 连环杀手常常保留的“战利品”及其象征意义。 “都市传说”的形成: 媒体报道对连环杀手心理的影响。 “破案的挑战”: 侦破连环杀人案的特殊难度与策略。 六、 第五章:伪装的假面——欺骗、谎言与审讯的艺术 在罪犯的世界里,伪装与欺骗是常态。本章将揭示人类欺骗的心理机制,以及罪犯如何巧妙地运用谎言来逃避追捕。我们将学习识别非语言线索,理解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中隐藏的真相,并探讨在审讯过程中,如何通过心理策略来突破罪犯的心理防线,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核心探讨: “说谎者的信号”: 微表情、眼球运动、身体姿态的欺骗线索。 “语言的陷阱”: 谎言的结构、逻辑漏洞与掩饰技巧。 “反侦察意识”: 罪犯如何预判警方的侦查方向。 “审讯的博弈”: 心理学家在审讯中的角色与策略。 “证据链的构建”: 心理证据与物证的结合。 七、 第六章:司法与救赎——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学不仅是研究罪恶,更是为了预防、侦破和改造。本章将探讨犯罪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多重应用,包括法庭心理评估、罪犯改造与重返社会、以及预防犯罪的社会干预策略。我们将思考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安全的社会。 核心探讨: “精神鉴定的迷思”: 区分精神病与犯罪动机。 “量刑的考量”: 心理评估如何影响司法判决。 “矫正与重生”: 罪犯改造计划的设计与有效性。 “预防胜于治疗”: 识别高危人群,干预潜在犯罪。 “人性的边界”: 探讨犯罪与道德、自由意志之间的复杂关系。 八、 尾声:照亮黑暗,守护光明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它像一盏灯,照亮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黑暗,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对抗罪恶的有力武器。本书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对人性的探索永无止境。希望通过这场深入的解析,你能对人性的复杂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辨别隐藏在美好表象下的危险,并从中汲取力量,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是一本关于理解,关于洞察,关于智慧的书。它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启示的世界,让你不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更深刻地理解罪行背后的逻辑,更理性地审视人性的复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拿到的是精装版的《万千心理·犯罪心理学教材第11版》,书的质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以暗色调为主,配以抽象的犯罪场景图案,给人一种神秘而引人遐思的感觉。书页的排版也很合理,既保留了教材的规范性,又加入了一些案例分析和图表,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细致划分和对犯罪动机的深入解读,比如对连环杀手、激情犯罪、经济犯罪等都有详尽的阐述,让人对犯罪行为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犯罪心理学的题材加上“李玫瑾”的名字,立刻勾起了我对案件侦破和人心探究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悬疑推理小说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犯罪动机和心理过程的作品。虽然我之前也读过不少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但大多偏向学术理论,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融合了小说情节的趣味性,让我对犯罪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我近期最值得期待的阅读体验之一!“李玫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号召力,她的研究成果在犯罪心理学领域备受认可,而“犯罪心理学教材”加上“入门基础”,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学习的兴趣。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权威又易于理解的入门书籍。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承诺的“悬疑推理小说”风格,更是让人充满了惊喜,想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能享受到阅读故事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个对悬疑推理作品有着多年涉猎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那些真正能够触及犯罪灵魂深处的故事。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从前期的内容来看,它绝对能满足我这样的期待。它不像那些只注重情节跌宕起伏的“快餐式”推理小说,而是着重于犯罪背后的人物性格、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书中对犯罪者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扭曲,这种深入人心的洞察力,是我最为看重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它并非那种浮夸的、试图用视觉冲击力来吸引读者的封面,而是选择了内敛而富有深度的风格。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象征着迷宫和审视的几何图形,暗示着犯罪心理学所要探索的复杂内心世界。翻开书页,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展,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对当事人的心理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剖析,让我得以站在一个更深的高度去理解人性的复杂与阴暗。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绝对正版,包装的很好,没有一点损伤。

评分

正版很好!

评分

还行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绝对正版,包装的很好,没有一点损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