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
定價:15.00元
作者:江育仁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532304875
字數:
頁碼:1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中醫兒科學(供中醫專業用)》是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的一冊。
內容提要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生理、病理特點、生長發育、喂養與保健、四診概要、治療概要、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鵝口瘡、口瘡、嘔吐、泄瀉、腹痛、厭食、積滯、疳證、驚風、癇證、腸道蟲證(蛔蟲、蟯蟲、薑片蟲、鈎蟲)、小兒水腫、感冒、麻疹(附:奶麻)、風痧、丹痧、水痘、痄腮、頓咳、白喉、小兒暑溫、小兒麻痹癥、疫毒痢、疰夏、夏季熱、五遲、五軟等等。
目錄
1. 兒科學基礎
1.1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
1.2 生理、病理特點
1.3 生長發育
1.4 喂養與保健
1.5 四診概要
1.6 治療概要
2. 常見病證
2.1 咳嗽
2.2 肺炎喘嗽
2.3 哮喘
2.4 鵝口瘡
2.5 口瘡
2.6 嘔吐
2.7 泄瀉
2.8 腹痛
2.9 厭食
2.10 積滯
2.11 疳證
2.12 驚風
2.13 癇證
2.14 腸道蟲證(蛔蟲、蟯蟲、薑片蟲、鈎蟲)
2.15 小兒水腫
3. 時行疾病
3.1 感冒
3.2 麻疹(附:奶麻)
3.3 風痧
3.4 丹痧
3.5 水痘
3.6 痄腮
3.7 頓咳
3.8 白喉
3.9 小兒暑溫
3.10小兒麻痹癥
3.11 疫毒痢
3.12 疰夏
3.13 夏季熱
4. 小兒雜病
4.1 五遲、五軟
4.2 五硬
4.3 解顱
4.4 尿頻
4.5 遺尿
4.6 紫癜
4.7 汗證
4.8 夜啼
5. 新生兒疾病
5.1 胎黃
5.2 赤遊丹
5.3 臍風
5.4 臍部疾患(臍濕、臍瘡、臍血、臍突)
附錄
1 針灸療法
2 小兒推拿療法
3 常用中藥
4 7歲以下兒童體重、身高、頭圍、胸圍正常值
5 常見傳染病隔離要求錶
6 預防注射錶
7 實驗室檢查小兒正常值
方劑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根據暑熱傷津、傷氣、挾濕等特點,以及小兒體稟素為肺胃陰虧或脾腎陽虛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其病機與轉歸各有不同。疾病初起,暑熱多傷津傷氣,而易齣現肺胃氣陰兩傷證;疾病遷延,或素體脾腎虛弱,外為暑氣熏蒸,內則真陽不足,則易齣現熱淫於上。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
本病雖發生於夏季,但無一般暑邪緻病而人營人血的傳變規律。
3.13.2 辨證論治
本病主要發生於盛夏時節。疾病漸起發熱,持續不退,無固定熱型,體溫常在38~<0℃之間,一般午後較高,早晨較低。其體溫與氣候有密切關係;天氣愈熱,體溫愈高;天氣轉涼,體溫亦隨之下降。病程一般可達二三個月,甚則更長,但鞦涼後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不甚明顯,病延日久,體溫愈高則口渴愈甚,一晝夜可飲水十餘磅,甚則更多。小便一晝夜可達數十次,飲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長。體溫雖高,但大都不見汗齣,甚則毫無汗泄。
疾病初期,多不顯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多飲等癥狀,但多不嚴重。由於發熱持續不退,隨之多飲多尿、食欲漸見減退、麵色齣現蒼白、身體日見消瘦、口唇乾燥、皮膚灼熱、肢端欠溫、精神疲乏等虛弱癥狀。在審因辨證時,應與一般暑溫病證作鑒彆。
本病屬暑傷肺胃者,治宜清暑益氣;因上盛下虛者,治宜溫下清上。
3.13.2.1 暑傷肺胃
癥狀:發熱持續不退,熱勢多午後升高,或稽留不退,氣候愈熱,發熱愈高,口渴引飲,頭額較熱,皮膚乾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而清長,精神煩躁,口唇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證候分析:本證見於疾病初期或中期。患兒稟賦不足,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陰津,津虧而內熱熾盛,暑氣熏蒸,故長期發熱,口渴引飲,煩躁不安。氣候愈熱,不耐暑氣,故發熱愈高。肺津傷則化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故頭額、肌膚灼熱,無汗或少汗。暑傷氣,則氣不化水,頻頻渴飲,而水液下趨膀胱,齣現尿多而清長。口唇乾燥,舌質紅,均為肺胃陰津被灼之象。舌苔薄黃,脈數,亦為暑氣所傷之證。由於本病不同於一般外感溫熱病,所以發熱雖高,多無頭痛、身疼、惡寒、惡風等錶證徵象;病程雖長,亦無化火人營人血産生神昏、驚厥之證。
治法:清暑益氣。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
本證因暑氣傷及肺胃,氣陰兩傷,故用清暑益氣法治之。本方以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可改用北沙參)、麥鼕、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氣生津。閤而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如病在初期,兼有外感傷暑癥狀者,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鼕,加薄荷、豆捲疏錶清暑。
若高熱煩渴引飲,舌苔黃燥,脈無力者,則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方中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陽明經熱,病在氣分之主方,但本證熱盛於裏,津氣兩傷,故加人參補益氣陰,即清熱與益氣生津並用。本方與王氏清暑益氣湯相比,其清熱之力較強,而生津之功較遜。此外,本證亦可用白虎湯閤生脈散治之。
序言
1. 兒科學基礎
1.1 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
1.2 生理、病理特點
1.3 生長發育
1.4 喂養與保健
1.5 四診概要
1.6 治療概要
2. 常見病證
2.1 咳嗽
2.2 肺炎喘嗽
2.3 哮喘
2.4 鵝口瘡
2.5 口瘡
2.6 嘔吐
2.7 泄瀉
2.8 腹痛
2.9 厭食
2.10 積滯
2.11 疳證
2.12 驚風
2.13 癇證
2.14 腸道蟲證(蛔蟲、蟯蟲、薑片蟲、鈎蟲)
2.15 小兒水腫
3. 時行疾病
3.1 感冒
3.2 麻疹(附:奶麻)
3.3 風痧
3.4 丹痧
3.5 水痘
3.6 痄腮
3.7 頓咳
3.8 白喉
3.9 小兒暑溫
3.10小兒麻痹癥
3.11 疫毒痢
3.12 疰夏
3.13 夏季熱
4. 小兒雜病
4.1 五遲、五軟
4.2 五硬
4.3 解顱
4.4 尿頻
4.5 遺尿
4.6 紫癜
4.7 汗證
4.8 夜啼
5. 新生兒疾病
5.1 胎黃
5.2 赤遊丹
5.3 臍風
5.4 臍部疾患(臍濕、臍瘡、臍血、臍突)
附錄
1 針灸療法
2 小兒推拿療法
3 常用中藥
4 7歲以下兒童體重、身高、頭圍、胸圍正常值
5 常見傳染病隔離要求錶
6 預防注射錶
7 實驗室檢查小兒正常值
方劑索引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閤理,從基礎到臨床,層層遞進,非常適閤係統學習。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循序漸進的導引,從基礎理論入手,逐步深入到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書中對兒科辨證論治的思路進行瞭清晰的闡述,特彆是對小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錶現以及治療原則的講解,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很多經典方劑的溯源和化裁分析,這讓我不僅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以及如何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圖和錶格運用得恰到好處,很多復雜的概念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大量記憶和理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知識體係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詳盡的兒科醫學百科全書。從最基礎的生理病理,到各種常見多發病的辨證施治,再到一些少見病、疑難病的診療思路,幾乎涵蓋瞭中醫兒科的方方麵麵。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對於“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理念的強調,這與現代醫學的預防醫學有著異麯同工之妙。在講解小兒保健時,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喂養、起居、情誌等方麵的調養,以及如何通過推拿、捏脊等中醫外治法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這讓我認識到,中醫兒科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而且,在論述一些慢性病或遷延性疾病時,書中也強調瞭“治病必求本”的原則,需要從根本上調整患兒的體質,而不是僅僅針對癥狀進行治療。這種注重整體、注重根本的治療理念,讓我對中醫的認識有瞭更深的層次。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完美平衡。它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將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實踐方法融入其中。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聽到老師在課堂上生動地講解,感受到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例如,在論述小兒感冒時,它不僅僅列舉瞭風寒、風熱、暑濕等不同證型,還詳細分析瞭每個證型的脈象、舌象、癥狀的細微差彆,以及相應的治法和方藥。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很多經典方劑的溯源和化裁分析,這讓我不僅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以及如何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圖和錶格運用得恰到好處,很多復雜的概念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大量記憶和理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的嚴謹性上做得非常好,同時又充滿瞭臨床的指導意義。它在遵循中醫經典理論的同時,也充分考慮瞭現代醫學的進展和臨床實際的需求。在講解一些具體病證時,教材會結閤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比如在論述小兒肺炎時,會提及X光片、血常規等檢查結果的意義,並將其與中醫的辨證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這使得我們在麵對患兒時,能夠有更全麵的視角。書中對常見兒科疾病,如泄瀉、嘔吐、疳證、紫癜、驚風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涵蓋瞭傳統的辨證施治,還融入瞭一些現代中醫研究的成果和臨床常用療法,例如穴位注射、外敷療法等。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疳證”的章節,它不僅從脾胃虛弱、喂養不當等角度解釋瞭病因病機,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疳證的臨床錶現,以及從健脾、消滯、驅蟲等多個角度進行調治的思路,並且提供瞭具體的食療和藥物方案,非常貼閤實際的臨床操作。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嚴謹與實用並存。它在遵循中醫經典理論的同時,也充分考慮瞭現代醫學的進展和臨床實際的需求。在講解一些具體病證時,教材會結閤現代醫學的診斷手段,比如在論述小兒肺炎時,會提及X光片、血常規等檢查結果的意義,並將其與中醫的辨證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這使得我們在麵對患兒時,能夠有更全麵的視角。書中對常見兒科疾病,如泄瀉、嘔吐、疳證、紫癜、驚風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涵蓋瞭傳統的辨證施治,還融入瞭一些現代中醫研究的成果和臨床常用療法,例如穴位注射、外敷療法等。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疳證”的章節,它不僅從脾胃虛弱、喂養不當等角度解釋瞭病因病機,還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疳證的臨床錶現,以及從健脾、消滯、驅蟲等多個角度進行調治的思路,並且提供瞭具體的食療和藥物方案,非常貼閤實際的臨床操作。而且,書中在介紹一些疑難雜癥或重癥時,也給齣瞭詳細的鑒彆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案,這對於我們將來麵對更復雜的病情時,能夠有章可循,不至於束手無策。
評分這本書在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充分展現瞭中醫兒科的臨床智慧。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小兒非常規”的論述,比如小兒的氣血津液特點,髒腑嬌嫩,傳變迅速等,這些都是與成人不同的地方,而這本書正是從這些獨特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理解小兒疾病的特殊性。在講解具體的疾病時,它不僅僅是羅列癥狀和治療,更注重分析病因病機,讓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分析小兒嘔吐時,它會從肝胃不和、食滯胃脘、脾胃虛寒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並給齣不同的治療方案。這讓我認識到,對待同一個癥狀,中醫的思路是多樣化的,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來選擇最閤適的治療方法。此外,書中還強調瞭“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體質、病情變化等因素進行個性化的調整,這讓我認識到中醫兒科的靈活性和藝術性。
評分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清晰流暢,邏輯性強,非常適閤學習。它不像一些古籍文獻那樣晦澀難懂,而是用現代人的語言進行闡釋,但又不失中醫的精髓。在講解一些復雜的理論,比如“肝藏魂”、“心主神明”等概念時,它會結閤兒科的特點進行解釋,讓我們更容易理解這些概念在兒科疾病中的體現。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治未病”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強調,更提供瞭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比如如何通過觀察孩子的麵色、食欲、睡眠等來判斷孩子的健康狀況,以及如何根據節氣變化為孩子進行調養。在論述疾病的治療時,書中也強調瞭“辨證論治”是核心,並且詳細介紹瞭如何進行望、聞、問、切四診閤參,如何根據證候選擇相應的治法和方藥。它讓我明白,中醫兒科的治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的辨證施治。
評分作為一名即將步入臨床實習的學生,這本書的臨床指導意義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它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僅僅停留在概念和機理的闡述,而是將大量的臨床案例和實踐經驗融入其中。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臨床一綫,通過書中的文字,能夠模擬齣許多兒科常見病癥的診斷和治療過程。比如,在“小兒發熱”的章節,除瞭經典的辨證分型,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問診要點、觸診要點、望診要點,以及如何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來獲取關鍵信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審證求因”的講解,它強調要深入分析患兒的癥狀,找齣其根本原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例如,麵對一個發熱的孩子,除瞭考慮外感,還需要考慮是否是內傷、是否與齣牙有關,等等。這種細緻的分析方法,對於培養我們準確辨證的能力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強調瞭“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通過具體的例子說明在兒科疾病的治療中,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體質、病情變化等因素進行個性化的調整,這讓我認識到中醫兒科的靈活性和藝術性。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中醫兒科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之詳實,體係之完整。作為一名中醫兒科領域的初學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該學科知識脈絡的教材。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循序漸進的導引,從基礎理論入手,逐步深入到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書中對兒科辨證論治的思路進行瞭清晰的闡述,特彆是對小兒生長發育的特點、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臨床錶現以及治療原則的講解,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論述小兒感冒時,它不僅列舉瞭風寒、風熱、暑濕等不同證型,還詳細分析瞭每個證型的脈象、舌象、癥狀的細微差彆,以及相應的治法和方藥。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很多經典方劑的溯源和化裁分析,這讓我不僅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以及如何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調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圖和錶格運用得恰到好處,很多復雜的概念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變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大量記憶和理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幫助。它讓我感到,學習中醫兒科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滿探索的樂趣。
評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對中醫兒科“治未病”理念的強調。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強調,更提供瞭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比如如何根據節氣變化為孩子進行調養,如何通過推拿、捏脊等中醫外治法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這讓我認識到,中醫兒科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在論述疾病的治療時,書中也強調瞭“辨證論治”是核心,並且詳細介紹瞭如何進行望、聞、問、切四診閤參,如何根據證候選擇相應的治法和方藥。它讓我明白,中醫兒科的治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的辨證施治。而且,在講解一些疑難雜癥或重癥時,也給齣瞭詳細的鑒彆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案,這對於我們將來麵對更復雜的病情時,能夠有章可循,不至於束手無策。
評分好很
評分最經典的一版教材,沒有之一。
評分都好
評分書的質量好
評分都好
評分書很棒
評分書的質量好
評分書質量不錯呢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