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上海科技五版教材 第5版教材

中医儿科学 上海科技五版教材 第5版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育仁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儿科学
  • 儿科
  • 中医
  • 教材
  • 上海科技大学
  • 第五版
  • 医学
  • 中医药
  • 临床医学
  • 五版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杏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875
商品编码:16205618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

定价:15.00元

作者:江育仁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532304875

字数: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专业用)》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一册。

内容提要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鹅口疮、口疮、呕吐、泄泻、腹痛、厌食、积滞、疳证、惊风、痫证、肠道虫证(蛔虫、蛲虫、姜片虫、钩虫)、小儿水肿、感冒、麻疹(附:奶麻)、风痧、丹痧、水痘、痄腮、顿咳、白喉、小儿暑温、小儿麻痹症、疫毒痢、疰夏、夏季热、五迟、五软等等。

目录


1. 儿科学基础
1.1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2 生理、病理特点
1.3 生长发育
1.4 喂养与保健
1.5 四诊概要
1.6 治疗概要

2. 常见病证
2.1 咳嗽
2.2 肺炎喘嗽
2.3 哮喘
2.4 鹅口疮
2.5 口疮
2.6 呕吐
2.7 泄泻
2.8 腹痛
2.9 厌食
2.10 积滞
2.11 疳证
2.12 惊风
2.13 痫证
2.14 肠道虫证(蛔虫、蛲虫、姜片虫、钩虫)
2.15 小儿水肿

3. 时行疾病
3.1 感冒
3.2 麻疹(附:奶麻)
3.3 风痧
3.4 丹痧
3.5 水痘
3.6 痄腮
3.7 顿咳
3.8 白喉
3.9 小儿暑温
3.10小儿麻痹症
3.11 疫毒痢
3.12 疰夏
3.13 夏季热

4. 小儿杂病
4.1 五迟、五软
4.2 五硬
4.3 解颅
4.4 尿频
4.5 遗尿
4.6 紫癜
4.7 汗证
4.8 夜啼
5. 新生儿疾病
5.1 胎黄
5.2 赤游丹
5.3 脐风
5.4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附录
1 针灸疗法
2 小儿推拿疗法
3 常用中药
4 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5 常见传染病隔离要求表
6 预防注射表
7 实验室检查小儿正常值
方剂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根据暑热伤津、伤气、挟湿等特点,以及小儿体禀素为肺胃阴亏或脾肾阳虚等因素,因此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其病机与转归各有不同。疾病初起,暑热多伤津伤气,而易出现肺胃气阴两伤证;疾病迁延,或素体脾肾虚弱,外为暑气熏蒸,内则真阳不足,则易出现热淫于上。阳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本病虽发生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致病而人营人血的传变规律。
3.13.2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发生于盛夏时节。疾病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0℃之间,一般午后较高,早晨较低。其体温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二三个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不甚明显,病延日久,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一昼夜可饮水十余磅,甚则更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长。体温虽高,但大都不见汗出,甚则毫无汗泄。
疾病初期,多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多饮等症状,但多不严重。由于发热持续不退,随之多饮多尿、食欲渐见减退、面色出现苍白、身体日见消瘦、口唇干燥、皮肤灼热、肢端欠温、精神疲乏等虚弱症状。在审因辨证时,应与一般暑温病证作鉴别。
本病属暑伤肺胃者,治宜清暑益气;因上盛下虚者,治宜温下清上。
3.13.2.1 暑伤肺胃
症状: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或稽留不退,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口渴引饮,头额较热,皮肤干燥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而清长,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本证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患儿禀赋不足,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而内热炽盛,暑气熏蒸,故长期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气候愈热,不耐暑气,故发热愈高。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故头额、肌肤灼热,无汗或少汗。暑伤气,则气不化水,频频渴饮,而水液下趋膀胱,出现尿多而清长。口唇干燥,舌质红,均为肺胃阴津被灼之象。舌苔薄黄,脉数,亦为暑气所伤之证。由于本病不同于一般外感温热病,所以发热虽高,多无头痛、身疼、恶寒、恶风等表证征象;病程虽长,亦无化火人营人血产生神昏、惊厥之证。
治法:清暑益气。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本证因暑气伤及肺胃,气阴两伤,故用清暑益气法治之。本方以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可改用北沙参)、麦冬、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气生津。合而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如病在初期,兼有外感伤暑症状者,方中去黄连、北沙参、麦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
若高热烦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无力者,则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阳明经热,病在气分之主方,但本证热盛于里,津气两伤,故加人参补益气阴,即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本方与王氏清暑益气汤相比,其清热之力较强,而生津之功较逊。此外,本证亦可用白虎汤合生脉散治之。

序言


1. 儿科学基础
1.1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1.2 生理、病理特点
1.3 生长发育
1.4 喂养与保健
1.5 四诊概要
1.6 治疗概要

2. 常见病证
2.1 咳嗽
2.2 肺炎喘嗽
2.3 哮喘
2.4 鹅口疮
2.5 口疮
2.6 呕吐
2.7 泄泻
2.8 腹痛
2.9 厌食
2.10 积滞
2.11 疳证
2.12 惊风
2.13 痫证
2.14 肠道虫证(蛔虫、蛲虫、姜片虫、钩虫)
2.15 小儿水肿

3. 时行疾病
3.1 感冒
3.2 麻疹(附:奶麻)
3.3 风痧
3.4 丹痧
3.5 水痘
3.6 痄腮
3.7 顿咳
3.8 白喉
3.9 小儿暑温
3.10小儿麻痹症
3.11 疫毒痢
3.12 疰夏
3.13 夏季热

4. 小儿杂病
4.1 五迟、五软
4.2 五硬
4.3 解颅
4.4 尿频
4.5 遗尿
4.6 紫癜
4.7 汗证
4.8 夜啼
5. 新生儿疾病
5.1 胎黄
5.2 赤游丹
5.3 脐风
5.4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附录
1 针灸疗法
2 小儿推拿疗法
3 常用中药
4 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5 常见传染病隔离要求表
6 预防注射表
7 实验室检查小儿正常值
方剂索引


《中医儿科学》—— 传承经典,启迪未来 本书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现代中医儿科学著作,旨在为中医儿科的教学、临床及研究提供系统、深入的指导。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的基石理论,深入剖析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详细阐述了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核心内容概览: 绪论: 追溯中医儿科学的渊源与发展,介绍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价值。阐述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其在生理、病理上与成人的显著差异,为理解儿科疾病奠定基础。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深入探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以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倾向。分析小儿外感与内伤的发生机制,强调其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 小儿常见病证诊疗: 外感病证: 详细讲解小儿外感病的辨证要点,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的侵袭,以及咳嗽、喘证、哮证、呕吐、泄泻、发热等常见外感症状的中医治疗。涵盖了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现代医学常见病的辨证施治。 内伤病证: 深入分析小儿内伤的常见证候,如疳证、惊风、黄疸、紫癜、尿病、遗尿等。阐述其病因病机,提供详尽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 其他病证: 涉及小儿推拿、捏脊等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以及部分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科疾病。 治则治法与方药: 系统介绍中医儿科常用的治则治法,如“肺主治节,治病必求其本”、“益气养血,调补脾胃”等。精选了大量经典且临床疗效显著的儿科常用方剂,并对其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用量及加减变化进行详细阐述。 治法与方药的理论基础: 每一证型的辨证论治都建立在中医经典理论之上,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治法和方药,强调了中药的配伍原则与君臣佐使理论在儿科用药中的应用。 临床实践指导: 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生动展示中医儿科疾病的辨证思路和治疗过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常见误诊误治的分析与纠正方法。 现代医学进展与中医儿科的结合: 探讨中医儿科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介绍现代医学对儿科疾病的认识,以及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与现代医学检查、治疗手段相配合,形成更为完善的诊疗体系。 中医儿科的现代意义: 强调中医儿科在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改善儿童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层层递进,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阐述,又有丰富的临床实例,易于理解和掌握。 内容权威: 汇集了众多资深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与学术见解。 语言精练,深入浅出: 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清晰呈现。 注重传承与创新: 在继承中医儿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医务人员。它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本案头常备的儿科诊疗参考。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中医儿科学的精髓,掌握辨证施治的技能,为守护儿童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医儿科的临床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小儿非常规”的论述,比如小儿的气血津液特点,脏腑娇嫩,传变迅速等,这些都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些独特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理解小儿疾病的特殊性。在讲解具体的疾病时,它不仅仅是罗列症状和治疗,更注重分析病因病机,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分析小儿呕吐时,它会从肝胃不和、食滞胃脘、脾胃虚寒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让我认识到,对待同一个症状,中医的思路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病情变化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这让我认识到中医儿科的灵活性和艺术性。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对中医儿科“治未病”理念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强调,更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根据节气变化为孩子进行调养,如何通过推拿、捏脊等中医外治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这让我认识到,中医儿科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在论述疾病的治疗时,书中也强调了“辨证论治”是核心,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何根据证候选择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它让我明白,中医儿科的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而且,在讲解一些疑难杂症或重症时,也给出了详细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这对于我们将来面对更复杂的病情时,能够有章可循,不至于束手无策。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的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好,同时又充满了临床的指导意义。它在遵循中医经典理论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临床实际的需求。在讲解一些具体病证时,教材会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比如在论述小儿肺炎时,会提及X光片、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的意义,并将其与中医的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患儿时,能够有更全面的视角。书中对常见儿科疾病,如泄泻、呕吐、疳证、紫癜、惊风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辨证施治,还融入了一些现代中医研究的成果和临床常用疗法,例如穴位注射、外敷疗法等。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疳证”的章节,它不仅从脾胃虚弱、喂养不当等角度解释了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疳证的临床表现,以及从健脾、消滞、驱虫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治的思路,并且提供了具体的食疗和药物方案,非常贴合实际的临床操作。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中医儿科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之详实,体系之完整。作为一名中医儿科领域的初学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该学科知识脉络的教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循序渐进的导引,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书中对儿科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特别是对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的讲解,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在论述小儿感冒时,它不仅列举了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证型,还详细分析了每个证型的脉象、舌象、症状的细微差别,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很多经典方剂的溯源和化裁分析,这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图和表格运用得恰到好处,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让我感到,学习中医儿科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这本书的临床指导意义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机理的阐述,而是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融入其中。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临床一线,通过书中的文字,能够模拟出许多儿科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比如,在“小儿发热”的章节,除了经典的辨证分型,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问诊要点、触诊要点、望诊要点,以及如何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来获取关键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审证求因”的讲解,它强调要深入分析患儿的症状,找出其根本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例如,面对一个发热的孩子,除了考虑外感,还需要考虑是否是内伤、是否与出牙有关,等等。这种细致的分析方法,对于培养我们准确辨证的能力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病情变化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这让我认识到中医儿科的灵活性和艺术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完美平衡。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方法融入其中。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感受到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例如,在论述小儿感冒时,它不仅仅列举了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证型,还详细分析了每个证型的脉象、舌象、症状的细微差别,以及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很多经典方剂的溯源和化裁分析,这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图和表格运用得恰到好处,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清晰流畅,逻辑性强,非常适合学习。它不像一些古籍文献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阐释,但又不失中医的精髓。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理论,比如“肝藏魂”、“心主神明”等概念时,它会结合儿科的特点进行解释,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在儿科疾病中的体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治未病”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强调,更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观察孩子的面色、食欲、睡眠等来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根据节气变化为孩子进行调养。在论述疾病的治疗时,书中也强调了“辨证论治”是核心,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何根据证候选择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它让我明白,中医儿科的治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辨证施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严谨与实用并存。它在遵循中医经典理论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现代医学的进展和临床实际的需求。在讲解一些具体病证时,教材会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比如在论述小儿肺炎时,会提及X光片、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的意义,并将其与中医的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患儿时,能够有更全面的视角。书中对常见儿科疾病,如泄泻、呕吐、疳证、紫癜、惊风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辨证施治,还融入了一些现代中医研究的成果和临床常用疗法,例如穴位注射、外敷疗法等。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疳证”的章节,它不仅从脾胃虚弱、喂养不当等角度解释了病因病机,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疳证的临床表现,以及从健脾、消滞、驱虫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治的思路,并且提供了具体的食疗和药物方案,非常贴合实际的临床操作。而且,书中在介绍一些疑难杂症或重症时,也给出了详细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这对于我们将来面对更复杂的病情时,能够有章可循,不至于束手无策。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儿科医学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生理病理,到各种常见多发病的辨证施治,再到一些少见病、疑难病的诊疗思路,几乎涵盖了中医儿科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于“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理念的强调,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讲解小儿保健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喂养、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以及如何通过推拿、捏脊等中医外治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这让我认识到,中医儿科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而且,在论述一些慢性病或迁延性疾病时,书中也强调了“治病必求本”的原则,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患儿的体质,而不是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这种注重整体、注重根本的治疗理念,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到临床,层层递进,非常适合系统学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循序渐进的导引,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书中对儿科辨证论治的思路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特别是对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的讲解,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很多经典方剂的溯源和化裁分析,这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理解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而且,教材中的插图和表格运用得恰到好处,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好!

评分

书质量不错呢

评分

好书慢慢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给个好评吧

评分

五版教材名不虚传

评分

好书慢慢学习!

评分

经典教材

评分

好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