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堂而皇之:中国建筑 厅堂
:43.50元
作者:陶洁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145
字数:200000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厅堂作为中国人为重的活动空间,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无法回避的内容。自古以来,它在中国人的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礼仪等活动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厅堂的建筑形制、材料、装饰、不仅受到自然条件、建筑工艺的制约,更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影响,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理想、美学观念等一切意识形态,都会在其从用材、结构到装饰的每一个细节上反映出来。可以说,中国历代建筑的厅堂,呈现着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形态。那么,通过研究或欣赏厅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传统价值观,体会中国古代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厅堂是中国人日常和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建筑空间。面对厅堂,可更深切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体会中国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目录
前言
壹 名“堂”
一、当正向阳——说“堂”
二、听事之所——说“厅”
三、随称而定——厅堂之名
四、向心而居——厅堂之源
贰 明堂
一、礼不忘本——明堂的形制
二、标准模式——周代明堂
三、由简趋繁——历代明堂沿革
参 宫殿殿堂
一、浑厚端庄——唐宋殿堂
二、礼物建筑——元代殿堂
三、刻意复古——明代殿堂
四、华美敦厚——清代殿堂
肆 佛道教宝殿
一、峥嵘肃然——汉传佛寺宝殿
二、巍峨壮丽——藏传佛寺宝殿
三、通天之境——道教宫观宝殿
伍 民居厅堂
一、四水归堂——微州民居厅堂
二、堂为核心——客家民居厅堂
三、气度严正——江南民居厅堂
陆 园林厅堂
一、诗化构筑——苏州园林厅堂
二、端方典雅——沪锡园林厅堂
三、南北兼容——扬州园林厅堂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古代文化符号特别敏感的人,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建筑的“形”与背后的“意”紧密地连接了起来。读到关于传统厅堂的方位布局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看似随意的坐次安排,背后蕴含着古代儒家伦理和宗法制度的严密逻辑。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左为尊、右为卑”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空间等级如何在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变迁中,如何受到地方士绅阶层的影响而产生细微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调整。更有趣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比如某位名士如何在一次重要的宴饮中,通过对座次和陈设的微妙调整,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潜在的政治危机。这种“建筑即政治”的解读视角,让原本冰冷的砖瓦木石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建筑学书籍,而是在阅读一部浓缩的、以空间为载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史。它要求读者不能只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体会那份隐藏在朱红梁柱和雕花门窗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
评分从纯粹的美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很多关于传统建筑的著作,往往把焦点集中在那些最宏大、最著名的宫殿群上,难免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贴近普通士绅家庭、甚至富裕商贾的日常生活空间——那些规模适中,但工艺同样精湛的厅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地域在材料运用上的偏好差异,例如南方徽派建筑中对木材纹理的极致追求,与北方官式建筑中对色彩和对称性的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虚实相生”哲学的阐释,书中通过分析厅堂前后的庭院空间、采光天井的设计,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如何通过空间的收放自如来调节情绪和感受自然。这种对光影、尺度和材料质感的精妙捕捉,对于现代设计师而言,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灵感宝库。读完后,我再看任何有关传统室内设计的图片,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种恰到好处的“呼吸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布面材质,触感沉稳,那种老式书册的质感扑面而来。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的建筑史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在叙事上采取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它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田野调查记录和口述历史,将那些宏伟的殿堂建筑“拉”到了读者的面前。比如,书中对于某一处明代官员府邸厅堂的描写,细致到连梁枋上的彩绘纹样在不同光照下的细微色差都捕捉到了,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陈年木料和香火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特别是关于厅堂在古代社会功能上的演变,作者的分析极其精辟,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举行礼仪的场所,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作为家族权力中心、社交舞台乃至日常起居核心区域的复杂内涵。这种“由表及里”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建筑“空间”概念的理解。整本书的排版疏密有致,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手绘图穿插其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完全没有一般专业书籍的枯燥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读起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漫长的田野考察。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空间传承的思考。书中有一部分内容专门探讨了“厅堂的衰落与转型”,这部分内容触动了我。作者冷静地分析了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厅堂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但这分析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惋惜与记录的责任感。它探讨了现代建筑如何尝试在功能上继承或解构厅堂的元素,但最终往往失却了那种世代居住所积累下的“场域精神”。这种对文化断裂的深刻反思,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建筑介绍,上升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身份认同的层面。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当下的居住空间,是否也正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某种重要的精神连结。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史料的扎实程度上令人印象深刻。它绝非泛泛而谈的散文集,而是建立在极其严谨的考证基础之上的。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的清代地方志、家族谱牒,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契约文书,来佐证自己关于厅堂空间使用的推论。例如,在讨论特定时期厅堂内陈设(如屏风、太师椅的摆放)的演变时,书中引用了不同文献中的详细描述,并通过交叉比对,得出了极具说服力的结论。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得即便是最富争议的观点,也显得有理有据,让读者不得不信服。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细节”重要性的认识。它证明了,真正的宏大叙事,往往是从那些最微小、最具体的空间细节中生长出来的。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参考之作,它为理解中国传统生活艺术,提供了一把极其精妙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