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历史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北到黑龙江,南达广东,西至新疆,东迄台湾,都曾有影戏流传千年沧桑的时间历程、万里无垠的空间范围,使得龙生九子、同源异流的文化现象得以出现。不同的历史渊源、地缘与风格所铸就的不同影戏流派,让这门古老的光影艺术异彩纷呈,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全8册)囊括了:《滦州影戏研究》、《中国影戏与民俗》、《中国影戏的剧本形态叙论》、《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关中影戏叙论》、《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滦州影戏研究》目录:
绪论
一、中国影戏的流派划分与“滦州影”的名称问题
二、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滦州影戏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滦州影源于北宋说补证
第二节 明代以前滦州影戏的流传情况
第三节 黄素志发明滦州影戏说考辨
第四节 清代以来滦州影的发展流变
第二章 滦州影戏的分布与传播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分布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传播路线和途径
第三节 移民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四节 商业活动与影戏传播的关系
第五节 政府政令对影戏传播的影响
第六节 庙会为影戏传播的重镇
第三章 滦州影戏的班社与传承
第一节 班社数量与组织经营
第二节 著名班社个案分析
第三节 影戏传承方式的分类及作用
第四节 各种传承方式个案举隅
第五节 剧本、雕刻、演唱、操纵等方面的传承特点
第四章 滦州影戏的剧目与剧本
第一节 滦州影剧本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作者
第三节 滦州影戏的剧目
第四节 滦州影戏的情节模式与形式特征
第五节 滦州影卷个案分析
第六节 影戏与宣卷关系考论
第五章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艺
第一节 滦州影的造型特点及其与角色的关系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雕刻工序与技艺
第三节 杰出雕刻艺人及其成就
第六章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
第一节 滦州影戏的操纵艺术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演唱技巧
第三节 著名操纵艺人与演唱艺人
第七章 滦州影戏与佛教的关系
第一节 戏神崇拜与佛教的关系
第二节 演出习俗与佛教的关系
第三节 剧本中蕴含的佛教因子
第八章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滦州影戏对戏曲的影响
第二节 滦州影戏在中国影戏史上的地位
第九章 滦州影戏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第一节 滦州影生存现状分析
第二节 滦州影戏的保护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目录:
序 康保成
历史源流篇
20世纪中国影戏研究述评 郑劭荣
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 康保成
几则影戏史料辨析 康保成
傀儡戏、影戏二题 卜亚丽
艺术形态篇
论影戏的行当体制 张冬菜
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
浅析影响套本戏形成的因素 卜亚丽
从“手伎”到影戏 李跃忠
地方影戏篇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 康保成等
“活化石”——灵宝道情影戏 卜亚丽
湖南影戏的历史与今天 李跃忠
湖南影戏形成时间探考——与凌翼云、李跃忠先生商榷 张军
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 郑劭荣
山西影戏研究 孔美艳
湖北云梦茶馆影戏研究 李惠
豫南影戏的愿戏研究 陈燕
传承与保护篇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李跃忠
我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张冬菜
影戏传承中的互动与变异 张军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古老的戏台上缓缓踱步,他不仅指出了台前的光影变化,更深入地剖析了那些光影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和民间信仰。叙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既有对宏大历史脉络的梳理,又不乏对某个地方小剧种独特技艺的微观聚焦。作者在梳理不同地域风格差异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那种将纷繁复杂的地域文化清晰梳理出来的能力,着实令人佩服。读到某些关于技艺传承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古老匠人手中刻刀的起落,感受到那种代代相传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着的民俗风情志,将那些正在消逝的声响和色彩,用文字的力量牢牢地固定在了纸上。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民间艺术”的定义和价值。它不再仅仅是乡间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深刻地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载着复杂的情感、道德观念甚至政治隐喻。作者对于皮影戏如何适应社会变迁,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转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材料学和工艺演变的部分,了解了不同皮质、不同光源对最终视觉效果的影响,这让我对“光影艺术”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讨论维度非常开阔,远远超出了传统艺术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社会变迁下的物质文化研究。
评分坦率地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性、阅读起来可能有些枯燥的工具书,但实际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尤其是在描述演出场景和角色造型时,那些形容词的运用极富张力,让人仿佛能听到锣鼓声响,闻到戏台上散发出的特有气味。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即便是对皮影戏完全不了解的新手,也能迅速沉浸其中。不过,书中也有一处地方让我感到略微吃力,那就是涉及到某些特定剧目的详尽情节复述时,信息量骤增,需要我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但总的来说,这种兼顾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处理,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非遗保护工作的人士,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套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更像是对未来传承敲响的警钟。书中对于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描述得毫不避讳,那种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虑感,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出问题之后,总能尝试性地引出一些保护和创新的思路,虽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路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濒临失传的技艺,通过扎实的研究和深情的记录,重新带回了公众的视野,激发了新一代人重新认识和珍视这份宝贵遗产的热情。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从书脊到封面,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古典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他们选择的纸张质感,那种微微带着粗粝感的触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尤其是插图部分,印刷的精良程度令人赞叹,色彩的层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图片,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加持下,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感觉这不是在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鉴赏之旅。书中对于古代艺术品细节的描摹,那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隔着书页都能感受到。对于我这种对艺术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光是欣赏这套书的实体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希望接下来的阅读内容,能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带来同样深刻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