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字记(修订版)

上海字记(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庆共刘瑞樱著作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
  • 方言
  • 字词
  • 文化
  • 语言学
  • 民俗
  • 修订版
  • 上海话
  • 词典
  • 上海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604782
商品编码:25499587001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00

具体描述

作  者:姜庆共,刘瑞樱 编著 定  价:138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400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8604782 人类的印迹与城市的表情―李新
请先阅读
二十世纪上海中文铅活字字体设计、铸制简表
二十世纪上海十款经典中文铅活字字样
1843―1861
1868―1899(图001―008)
1900―1909(图009―030)
晚清上海印刷业的变迁――印刷教育工作者郭宝宏口述
1910―1919(图031―048)
1920―1929(图049―071)
1930―1939(图072―117)
我们字体设计最辉煌的时间段是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表现内容、变化最多――工商美术收藏家左旭初口述
1940―1949(图118―156)
“姚体”我刻了一千三百多个字,那个时候我只想怎么样为
自己报社做一些贡献――刻字工姚志良口述
1950―1959(图157―187)
我们成立字体室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整理和统一
新旧笔画的字形――字体设计师陈其瑞口述
1960―1969(图188―230)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设计了“留兰香牙膏”包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姜庆共、刘瑞樱编著的《上海字记》以上海一百年间的印刷品实物组成视觉线索,为传统书法之后汉字书写和设计的痕迹、脉络,构建了一份系统的、客观的、清晰的基础档案。这些图例通过手写、设计及石印、铅印、胶印等近现代印刷工艺的再现,为我们保存了20世纪上海的教育、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种种记忆。同时,也为近年来靠前外掀起的字体设计热潮提供了一册可交流的读物。
书籍名称:上海字记(修订版) 简介: 《上海字记(修订版)》是一部深度挖掘上海城市文化肌理与历史变迁的图文集,它聚焦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字载体——从店招、路牌、广告、标语,到私人信件、票据,乃至旧式印刷品上的细微墨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文字,而是将它们作为历史的切片和文化的密码,带领读者穿越上海的百年风云。 本书的修订版在保持原有严谨考据的基础上,增添了大量近些年新发现的珍贵史料和更为深入的田野考察成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这些“活着的文字化石”重新置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揭示隐藏在笔画和字体背后的城市记忆与集体无意识。 第一部分:城之形,文之骨——城市空间与文字符号的互动 本部分重点探讨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文字的形态与功能。上海的里弄、马路、租界、工业区,每一个地理概念都孕育出独特的文字景观。 一、 街道的命名与权力的书写: 详细考察了上海道路命名体系的演变,从法租界的法文、洋文名,到公共租界的英文名,再到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文改名。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路牌字体、材质(铸铁、水泥、珐琅),分析了不同政权试图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来确立其空间主权的努力。例如,对“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和“福煦路”的更迭,不仅是地名的变动,更是城市精神气质的深刻转向。 二、 店堂招牌的兴衰史: 招牌是上海商业文明最直观的体现。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百年老店如“王宝和”、“老正兴”等招牌文字的流变。这不仅关乎书法艺术的运用——从苏派、海派的书法家题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平面设计萌芽——更与当时的商业法律、行业规范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手绘霓虹灯时代、印刷制版时代的招牌工艺及其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三、 工业文字的力量: 关注早期上海的纺织厂、造船厂、印刷厂等工业企业的标识、安全标语和产品说明。这些文字往往粗犷、直接,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和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面貌。例如,对特定年代工厂墙壁上喷涂的政治口号与企业文化标语的细致对比研究。 第二部分:字体的叙事——风格与时代的密码 上海的文字风格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本部分将深入到字体美学的层面,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流行的字体如何折射出社会思潮。 一、 西风东渐的笔触: 考察二十世纪初,西方“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如何影响了上海的排版设计和广告字体。从纤细、几何化的衬线体到粗犷有力的黑体,这些字体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服务于新兴的摩登生活理念。书中收录了大量民国时期月份牌、香烟盒上的广告语,解析其如何巧妙地运用中西结合的视觉语言来吸引都市消费群体。 二、 印刷术的革命与普及: 聚焦于铅字排版、石印、木刻在上海的发展历程。早期中文活字印刷受制于汉字的复杂性,如何在外文印刷的冲击下寻求突破?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印刷厂的字模,揭示了宋体、黑体、仿宋等字体在上海的定型和普及过程,以及它们在报纸、书籍、小册子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三、 政治语言的变迁: 重点分析了不同政治语境下,官方宣传文字的演变。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激昂的革命口号到朴实的服务性标语,这些文字的用词、结构、排版方式都体现了权力话语的转换。书中收录了大量历史档案中的官方文件、宣传单,进行对比分析,展示文字如何被用作意识形态的工具。 第三部分:日常的留痕——被忽略的微观文本 这一部分将目光转向城市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大众忽略的、却承载了最真切生活气息的微观文本。 一、 票据与契约中的法律文字: 收集了大量的房产契约、当票、粮票、车票等票据。这些文字虽然遵循严格的格式和规范,但其上的手写批注、盖章的位置、印泥的颜色,都为历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它们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指纹”。 二、 私人领域的书写: 探索了信件、日记、贺卡、挽联等私人文本的特征。上海的文人雅士、商贾大户的往来信件,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行书或楷书风格,反映了其教育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特别是对一些保存至今的旧式信封和邮戳的研究,勾勒出早年邮政系统的运作图景。 三、 城市遗迹上的“涂鸦”与“补丁”: 研究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留下的文字“伤痕”,例如老墙上被新刷的涂料部分覆盖的旧标语、修补门牌时留下的残缺笔画。这些“错误”和“覆盖”恰恰记录了城市记忆的冲突与重叠,揭示了文字在空间中的生命周期。 结语:文字中的上海精神 《上海字记(修订版)》力求通过对这些“上海文字”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构建出一幅立体的、多声部的城市历史图景。它表明,上海的特质——海纳百川、精明务实、追求摩登——都深深刻印在它所使用的每一个符号之中。阅读这些文字,如同与历史上的上海居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书不仅是城市历史爱好者、设计研究者、文献学者的重要参考,也是每一位热爱上海的读者了解这座城市深层灵魂的钥匙。修订版在图版质量和文献索引方面均做了全面提升,确保了其作为城市文化研究的标杆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上海字记(修订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字的书,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城市历史画卷。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著作,没想到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法,将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细腻地勾勒出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跟随一位老上海人走在那些被时间磨砺过的街道上,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旧时弄堂里的叫卖声。 书里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汉字在上海语境下的演变和使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挖掘,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令人叹服。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方言词汇的起源考证,我完全没有想到它竟然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地理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词,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老道,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像极了一部精良的纪录片,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对于研究城市文化、语言变迁或者仅仅是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观察视角。它不光是记录文字,更是记录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与新生,读来让人既感慨万千,又倍感亲切。

评分

初读《上海字记(修订版)》,最大的感受是“厚重”与“灵动”的完美平衡。很多关于地方语言学的书籍往往流于空泛的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却始终紧紧扣住“上海”这个核心坐标,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熔铸于具体的字词案例之中,使得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 我个人对书中对一些特定行业用语的追溯非常感兴趣,比如旧时码头工人、裁缝店师傅们之间的行话,这些语言在主流社会中早已消声匿迹,却被作者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重新打捞出来。这种对“失语者”语言的尊重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抢救性的文化工作。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式布匹散发的油墨味,听到工具碰撞发出的声响。这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沉浸感,是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它不只是语言学家的盛宴,更是所有热爱城市记忆的普通读者的心灵补给站。它的修订版无疑让这份补给更加充实和准确。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学问”与“情怀”熔于一炉,读起来丝毫不觉晦涩。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人的浪漫情怀的写作态度。它仿佛在说:看,这些文字是如此生动,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其中关于老式招牌上字体设计风格变迁的描述,尤其让我驻足良久。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字形描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商业环境、审美趣味乃至政治气候来分析这些字体的命运起伏。这让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甚至开始留意起自己身边那些被现代化进程逐渐吞噬的旧字样,试图在它们身上寻找书中的影子。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纸张的质感和排版都很舒服,让人愿意长时间捧在手里阅读。它不是那种读过就扔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随时能带来新感悟的案头书。它唤醒了我对文字本源的敬畏心。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上海字记(修订版)》,结果完全超出了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没有采用传统工具书那种刻板的分类,而是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迷宫。阅读的过程就像解谜,你以为你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下一页可能就会被带入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文化岔路口。 作者对于上海地域文化中那些“潜规则”式的语言习惯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如,书中对某些表示亲疏关系的称谓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微妙差异的剖析,细致到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过去在上海生活多年,总觉得对这座城市的语言了如指掌,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这种“颠覆认知”的阅读体验,正是好书的价值所在。修订版似乎在某些部分做了补充和更新,看得出作者对材料的持续打磨,使得内容更加醇厚扎实,即便是老读者也会有新的发现。它不是一本容易读完的书,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时代回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用词考究,行文流畅,简直是享受。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他仿佛不是在“写”上海的字,而是在“听”这些字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呼吸、叹息和欢笑。它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在冷静的剖析中,流露出对城市变迁的深沉关怀。 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外来语汇如何被上海话吸收、改造并最终融入日常表达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清晰地展现了上海作为移民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性。它揭示了语言是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产生新的生命力的,这比单纯的词汇罗列要有意思得多。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看东西的眼光都变了,街道上的每一个店招、每一张传单,似乎都藏着一段未被讲述的故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高阶的阅读体验,它要求你不仅要看懂字面意思,更要体悟其背后的文化张力与历史厚度。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怀的双重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