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间古玉鉴藏-叁
定价:69元
作者:姚江波 编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书号:97875142014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天下收藏:民间古玉鉴藏》共四册,册详细论述了玉质、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玉器的内容,di*册为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玉器和隋唐宋元玉器,di三册为明清玉器,di四册为占玉辨伪、收藏与投资、盘玩与保养的内容。在每一个时代的后面,还有以出土器物图片为主的赏析,以及古玉真伪对照图鉴等方面的内容,通读之后,中国古玉器文明的光辉灿烂跃然纸上。相信通过本书具体而细微的指导,读者能够有所收获,鉴别古玉之真假、评估古玉之价值。本书的原则是,力求做到使藏友读后由外行变成内行,强调实战性、指导性、工具性,并具有的学术性,体现实用价值。本书是di三册,由姚江波编著。
姚江波,199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系,同年开始在河南三门峡博物馆、虢国墓地等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主要从事西周晚期玉器、青铜器及古瓷器的研究,先后在浙江大学、湖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两部分别获得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在各级报刊如《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香港《大公报》等发表专业类文章50余篇。接受河南《中华古代瓷器鉴赏系列》栏目100期的专访,受到各界好评。
明清玉器
装饰玉
玉带板
玉带钩
玉带扣
专题:宋元明清玉带钩的时代特征
玉串饰
玉镯
玉牌
玉扳指
人物佩
动物佩
植物瓜果佩
玉簪与玉头饰
清乾隆·孔雀石雕观音坐像连白玉莲座
陈设玉
玉山子
玉插屏
玉花插
玉如意
玉雕人物
玉佛像
肖生玉雕
玉船
文房用玉
玉笔管
玉笔洗
玉笔架
玉笔筒
玉砚与玉砚滴
玉镇纸
玉印
仿吉玉
玉璧
玉鼎
玉壶
清中期·翠簪(两件)
玉尊
玉炉
专题:明代玉器仿古作伪的鉴别
玉瓶
日常用玉
玉杯
玉碗
玉盘
专题:陆子刚玉
专题:痕都斯坦玉
赏析
这部书的视角真是别具一格,它没有拘泥于传统考古学家的那种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民间收藏者的日常接触和实际经验中去。读起来,你能感受到作者对玉石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朴素而真诚的探索精神。尤其是一些关于玉料来源和早期打磨痕迹的描述,特别接地气,像是一位老行家在茶余饭后跟你分享他的独门心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耻下问、勇于挑战既定观点的态度,这使得原本枯燥的鉴赏过程变得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比如,书中对于某一类纹饰在不同地域流变过程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讨这种文化符号如何在民间语境下被重新诠释和赋予新的意义。这种对“活的文化”的关注,远比单纯的断代史要有温度得多,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玉器穿越时空留下的温度与故事。
评分本书在对玉器“玄机”的探讨上,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器物的表象——颜色、沁色或雕工,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图腾。书中对一些纹饰图案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漂移”进行了颇具思辨性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在谈论“这是什么”,更是在追问“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对当时的社会意味着什么”。这种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探寻路径,让原本静默的古玉仿佛重新开口说话,向我们倾诉着那些早已湮没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工艺鉴赏范畴,进入了文化人类学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散文结构,每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窗口,让你得以窥见古代工匠技艺的某个侧面。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描述那些极其细微的加工痕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和敏锐度。那些关于“片状剥离”和“线状拉痕”的对比分析,清晰到让人在脑海中都能重现当年的打磨场景。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深度致敬。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工具更迭如何影响最终器物形态的阐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使得原本晦涩的工艺史变得立体而鲜活。这种将物质证据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惊叹于古人技艺的同时,也反思了现代社会对“慢工出细活”的遗忘。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评估”过程的坦诚披露。许多书籍在谈论价值时往往避重就轻,但作者却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市场环境、收藏心态以及地域差异如何共同作用于一件古玉的最终定论。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承认,反而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他不仅教你如何辨别真伪,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既尊重历史证据又贴合现实的评估框架。书中对一些“灰色地带”的案例分析尤为精彩,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引导读者进行多维度的权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古玉的看法不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形成了一种更加复杂、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体系,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收藏领域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它不像那种学院派的论著那样严谨到令人望而却步,反而更像是一份真诚的“江湖经验录”。作者行文跳脱,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又插入一些耐人寻味的民间传说,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妙的转折而停下来,细细品味。它成功地捕捉到了“鉴赏”这一行为中包含的强烈主观能动性和审美愉悦。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充满诱惑力的门,它没有用过多的术语设置阅读障碍,而是用热切的情感引导读者进入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当然,这种风格也带来了更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的对面,用略带沙哑的声音,一板一眼地跟你讲述他多年的心血所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