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汉印技法解析
定价:27.00元
作者:祝竹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印刷日期:2016年15月第7次印刷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ISBN:9787536675025
字数:114000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绪论
章 汉印风格的形成和衍变
节 汉印是秦印风格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 汉代官印的三种历史形态
第三节 汉印风格体系的延续
第四节 异彩纷呈的汉代私印
第二章 汉印技法的典范意义
节 汉印的作者
第二节 汉印的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汉印确立了篆刻艺术的基本审美意识
第三章 汉印篆法解析
节 汉印文字的基本体貌特征
第二节 汉印文字对小篆的“隶化”
第三节 汉印文字笔画的增减
第四节 汉印文字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汉印章法解析
节 平分印面是汉宫印布局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私印章法追从官印
第三节 疏者任疏、密者任密的基本规则
第四节 注重整体,注重气韵,注重协调平衡
第五节 汉印章法的异化和解体
第五章 铸印与凿印
节 铸印、凿印的区分与白文印皆刻的观点
第二节 铸印和凿印代表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铸印的刀法
第四节 凿印的刀法
第六章 历久不衰的文人仿汉印之风
节 宋元印人对汉印风格的认同
第二节 《集古印谱》和临摹汉印风气的盛行
第三节 明末清初印人以仿汉印作为创作基调
第四节 浙派以独特的刀法追摹汉印
第五节 徽派以书法意趣透入汉印程式
第六节 近代印人学习汉印重在气息
第七章 怎样临摹汉印
节 临摹汉印的目的
第二节 临摹汉印的方法
第三节 由临摹到创作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对于一个深耕传统艺术的爱好者来说,文化底蕴的渗透是评判一本好书的隐形标准。我希望这套“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这一册,不仅仅是机械地复制技法,更能将汉印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融入讲解之中。譬如,汉印的古朴大气与魏晋印风的秀雅精巧,其背后的社会风尚和文人趣味有何不同?这本书是否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学习秦汉印风的“拙厚”时,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落入“粗糙”的泥潭?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法度”与“意趣”的关系。优秀的技法书应该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明白,每一个刀痕的背后,都凝结着历史的重量和艺术家的哲学思考。如果能提供一些不同流派(如安定派、浙派等)对汉印的理解与继承上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分析,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评分总而言之,一本卓越的技法书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和“启发性”的双重特质。我非常看重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流露出的个人实践经验——那些在无数次刻印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窍门”和“纠错经验”。例如,处理印章边缘的“残边”时,究竟是应该用“平刀”小心修整,还是顺势保留一份自然的剥落感,以符合汉印的古拙之气?这种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做出取舍的时刻,才是衡量一位技法指导者功力的试金石。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能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会更好”,从而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对篆刻艺术的审美判断力。如果这本书能激发我拿起刻刀,尝试去复制或创新一件具有汉印神韵的作品,那么它就达到了我作为一名读者所期望的最高价值。
评分我对于工具和材料的部分尤为关注。篆刻的成败,往往始于对材料的认知。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分析不同类型的青田石、寿山石在受刀性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过来要求篆刻者调整其运刀的节奏和深度,那就太实用了。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他自己筛选印材的心得,比如如何通过观察石头的颜色、纹理来预判其内部结构,从而更好地运用恰当的刻法来应对。对于印泥的选择和调制,这同样是决定最终印文清晰度和神韵的关键一环。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时期印泥配方的考证,或者针对不同石材推荐的最佳印泥搭配方案,那简直是锦上添花。我不希望读到那些泛泛而谈的“选好石料”的建议,我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指导我在市场挑选时做出明智判断的具体标准和经验之谈。
评分初次翻阅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时,最怕的就是术语堆砌和内容空泛。我希望这本《汉印技法解析》能避开这种陷阱,用一种既严谨又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篆刻流程。例如,在介绍“凿刻”与“冲刀”的技法对比时,我期待能有详尽的图例对比,清晰地展示不同运刀角度和力度所产生的线条边缘效果差异。如果能结合一些汉印的典型字例,比如常见的“朱文圆印”与“白文方印”在布局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后续的下刀策略,那就更具指导意义了。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心手相应”的境界如何通过文字来传达——如何保持篆刻时的心境平稳,如何应对石材中突如其来的“暗病”,这些实践中的“疑难杂症”的处理方法,往往比标准化的流程介绍更为宝贵。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工具箱里那把最锋利的刻刀,每一次使用都能让我对汉印的理解更进一步,而不是成为一本只能供在案头观赏的理论读物。
评分这本关于篆刻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仿佛已经触摸到了那古老的石材和镌刻的痕迹。我个人对金石学和书法艺术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秦汉印章那种浑厚、古朴又不失灵动的神韵极为着迷。我期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汉印技法”的精髓,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真正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实操经验传授下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印泥触感、不同石材特性与刀法之间的微妙关系的阐述,这才是衡量一本技法书是否“硬核”的关键。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入微地指导初学者如何避免“刀法滞涩”或“线条僵硬”的问题,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教导我如何从一块璞石中“唤醒”出汉印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模糊的图像资料。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火候的精准拿捏,才是构成一套完整技法体系的核心。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多年钻研的沉淀与独到见解,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