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精编版)》共选入1912年-2000年间世界著名电影200部。《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精编版)》撰写原则是撰稿人必须看过所评的影片。基于此,有不少原应列入的著名影片,因条件限制而未选入。本辞典正文按影片摄制时间(年)先后排列。时间相同者,按影片汉文译名一字的笔画数与笔顺顺序排,如完全相同,则按第二字,余类推。正文后附有篇目笔画目录索引,按影片汉文译名一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的,按笔顺顺序排。《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精编版)》每篇分“片头介绍”、“剧情简介”、“鉴赏”三部分。“片头介绍”中的演职员只限于主创人员。获奖情况也仅限于较重要者。“鉴赏”內容每篇各有侧重,不求一律。注重以影片实际为根据,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允许不同艺术观点并存.外文片名原则上使用影片摄制国家的文字。本辞典中的外国人名、片名、书名及其他专用名词术语,尽可能采用通用译法。
内页插图
目录
卡比利亚 (意大利·1914)
党同伐异 (美国·1916)
卡里加里博士 (德国·1920)
鬼车魅影 (瑞典·1920)
尼伯龙根之歌 (德国·1923)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 (瑞典·1924)
最卑贱的人 (德国·1924)
幕间节目 (法国·1924)
战舰波将金号 (苏联·1925)
淘金记 (美国·1925)
母亲 (苏联·1926)
柏林,一千大都市的交响乐 (德国·1927)
拿破仑 (法国·1927)
十月 (苏联·1928)
圣女贞德的受难 (法国·1928)
一条安达鲁狗 (法国·1929)
土地 (苏联·1930)
西线无战事 (美国·1930)
城市之光 (美国·1930)
蓝天使 (德国·1930)
我是越狱犯 (美国·1932)
春蚕 (中国·1933)
瑞典女王 (美国·1933)
操行零分 (法国·1933)
亚塔兰特号驳船 (法国·1934)
神女 (中国·1934)
夏伯阳 (苏联·1934)
39级台阶 (英国·1935)
英雄的狂欢节 (法国·1935)
我们来自喀琅施塔特 (苏联·1936)
茶花女 (美国·1936)
窿登时代 (美国·1936)
马路天使 (中国·1937)
幻灭 (法国·1937)
列宁在十月 (苏联·1937)
波罗的海代表 (苏联·1937)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苏联·1938)
带枪的人 (苏联·1938)
雾码头 (法国·1938)
翠堤春晓 (美国·1938)
天色破晓 (法国·1939)
在人间 (苏联·1939)
关山飞渡 (美国·1939)
乱世佳人 (美国·1939)
大独裁者 (美国·1940)
政府委员 (苏联·1940)
怒火之花 (美国·1940)
魂断蓝桥 (美国·1940)
蝴蝶梦 (美国·1940)
马耳他之鹰 (荚国·1941)
公民凯恩 (美国·1941)
沉沦 (意大利·1942)
卡萨布兰卡 (荚国·1943)
伊凡雷帝(苏联·1943)
罗马,不设防城市 (意大利·1945)
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 (美国·1945)
孤星血泪 (英国·1946)
大地在波动 (意大利·1947)
乡村女教师 (苏联·1947)
万家灯火 (中国·1948)
小城之春 (中国·1948)
王子复仇记 (英国·1948)
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1948)
罗生门 (日本·1950)
乡村教士日记 (法国·1951)
温别尔托·D (意大利·1951)
正午 (美国·1952)
雨中曲 (美国·1952)
罗马11时 (意大利·1952)
南征北战 (中国·1952)
流浪者 (印度·1952)
雨月物语 (日本·1953)
七武士 (日本·1954)
后窗 (美国·1954)
没有太阳的街 (日本·1954)
码头风云 (美国·1954)
道路 (意大利·1954)
无因的反叛 (美国·1955)
第七封印 (瑞典·1955)
巴黎圣母院 (法国、意大利·1956)
第四十一(苏联·1956)
桂河桥 (英国·1957)
野草莓(瑞典·1957)
喊叫 (意大利·1957)
雁南飞(苏联·1957)
静静的顿河 (苏联·1957--58)
上流社会 (英国·1958)
悲惨世界 (法国·1958)
一个人的遭遇 (苏联·1959)
士兵之歌 (苏联·1959)
广岛之恋 (法国、日本·1959)
四百下 (法国·1959)
林则徐 (中国·1959)
林家铺子 (中国·1959)
青春之歌 (中国·1959)
谍海疑云 (美国·1959)
筋疲力尽 (法国·1959)
处女泉 (瑞典·1960)
青春残酷物语 (日本·1960)
罗科和他的兄弟们 (意大利·1960)
甜蜜的生活 (意大利、法国·1960)
精神变态者 (美国·1960)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法国·1961)
红色娘子军 (中国·1961)
一年中的九天 (苏联·1962)
八部半 (意大利、法国·1962)
伊凡的童年 (苏联·1962)
阿拉伯的劳伦斯 (英国·1962)
早春二月 (中国·1963)
农奴 (中国·1963)
沉默 (瑞典·1963)
审判 (法国·1963)
红色沙漠 (意大利、法国·1964)
狂人比埃洛 (法国、意大利·1965)
音乐之声 (美国·1965)
舞台姐妹 (中国·1965)
安德烈.鲁勃廖夫 (苏联·1966)
我略知她一二 (法国·1966)
放大 (英国·1966)
假面 (瑞典·1966)
中国姑娘 (法国·1967)
毕业生 (美国·1967)
邦妮和克莱德 (美国·1967)
猜猜谁来吃晚餐 (美国·1967)
午夜牛郎 (美国·1969)
影子部队 (法国·1969)
扎布里斯基角 (意大利、美国·1970)
巴顿将军 (美国·1970)
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 (意大利·1970)
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 (意大利·1971)
工人阶级上天堂 (意大利·1971)
发条橘子 (英国·197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1972)
教父(含{教父续集}) (美国·1972)
路德维希 (意大利·1972)
华丽的家族 (日本·1974)
夜间守门人 (意大利·1974)
望乡 (日本·1974)
镜子 (苏联·1974)
飞越疯人院 (美国·1975)
老枪 (法国·1975) 700
阿隆桑方 (意大利·1975)
职业:记者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1975)
萨罗 (意大利、法国·1975)
出租汽车司机 (美国·1976)
感官王国 (日本·1976)
白比姆黑耳朵 (苏联·1977)
人的证明 (日本·1978)
木屐树 (意大利·1978)
猎鹿人 (美国·1978)
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西德·1979)
克莱默夫妇 (美国·1979)
现代启示录 (美国·1979)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苏联·1979)
铁皮鼓 (西德、法国·1979)
天云山传奇 (中国·1980)
最后一班地铁 (法国·1980)
西安事变 (中国·1981)
法国中尉的女人 (英国·1981)
莉莉·玛莲 (西德·1981)
人到中年 (中国·1982)
芳妮与亚历山大 (瑞典·1982)
两个人的车站 (苏联·1982)
城南旧事 (中国·1982)
名字卡门 (法国·1983)
埃莲狄拉 (墨西哥·1983)
一个和八个 (中国·1984)
美国往事 (美国·1984)
悔悟(苏联·1984)
黄土地 (中国·1984) 850
马蒂亚·帕斯卡尔的两次生命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瑞士·1985)
我的生活像条狗 (瑞典·1985)
黑炮事件 (中国·1985)
芙蓉镇(中国·1986)
毒如蛇蝎 (瑞典·1986)
牺牲 (瑞典、法国·1986)
红高粱 (中国·1987)
为戴茜小姐开车 (美国·1989)
悲情城市 (中国台湾·1989)
大决战 (中国·1991)
沉默的羔羊 (美国·1991)
情迷巧克力 (墨西哥·1991)
生命在继续 (伊朗、德国·1992)
秋菊打官司 (中国、中国香港·1992)
悲歌一曲 (韩国·1992)
奥兰多 (英国·1992)
三色:蓝色篇 (法国、波兰·1993)
辛德勒的名单 (美国·1993)
侏罗纪公园 (美国·1993)
钢琴课 (澳大利亚·1993)
嘉宴 (中国台湾·1993)
霸王别姬 (中国·1993)
阿甘正传 (美国·1994)
云端之上 (意大利、法国、德国·1995)
论文 (西班牙·1995)
理智与悄感 (美国、英国·1995)
泰坦尼克号 (美国·1997)
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1998)
莎翁惰史 (美国·1998)
柔情年华 (俄罗斯·2000)
目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卡比利亚
剧情简介
公元前218—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古罗马派至叙古拉城(在今西西里岛)的行政总督巴托之女卡比利亚生活在豪华的贵族庄园中。突然,埃特纳火山爆发,顷刻之间摧毁了贵族之家,卡比利亚在混乱中被保姆克罗埃莎抢救出宅,与其父母离散。
克罗埃莎携卡比利亚逃至荒野,路遇歹徒,遂被带至市场贩卖。富人卡尔泰洛买进了卡比利亚,准备将其与其他孩童一起,献祭摩洛神。
在巨大的摩洛神像前,成千上万的迦太基居民聚集在广场,狂热地参加盛典。就在祭司准备扔掷卡比利亚之际,隐藏在居民中间的罗马人阿西拉与其随从、大力士马西斯特突然出现。马西斯特抢出了卡比利亚。迦太基居民群起而攻之,但马西斯特等人巧妙地逃出重围。
当时,迦太基人汉尼拔率军威胁罗马。迦太基女王索福尼斯白正与罗马名将马西尼沙在花园中幽会。马西斯特携卡比利亚突然逃至园中,他企图说服两人,自己并非敌人,但马西斯特仍被拘捕,并被处罚苦役,去推巨磨。
罗马派军进攻迦太基,并让巨大舰队围攻叙古拉城。古希腊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与迦太基居民一起抗击罗马人。他发明了巨型玻璃,聚集阳光于一点,作为火种,燃烧船只。他的发明产生了巨大效果:罗马舰船一艘艘燃烧起来,使整个海面成了火海。
罗马人继续围攻被包围的城市叙古拉,迦太基人进行顽强抵抗。马西斯特被阿西拉在激烈的战斗中救出,但在潜逃过程中仍遭逮捕并被送人土牢中,受尽折磨,幸得同情两人的宫女丽莎的援助。
罗马人与迦太基士兵在城堡上进行着肉搏。在混乱中,马西斯特与阿西拉逃出土牢,马西斯特逃进王宫庭院,攀上一棵大树进人王宫内室,并发现了已长成为美丽少女的卡比利亚。马西斯特急欲救卡比利亚逃离此地,但迦太基士兵已闻声赶来,抢走了卡比利亚并关上了房门。马西斯特被反关在房内,无法逃走,虽阿西拉赶来援救,但他仍冲不开房门。
马西尼沙率领罗马士兵纵马猛攻迦太基城市,最后,冲破城门,进入城内。他找到了索福尼斯白,两人宣布将择日结为良缘。
马西斯特依靠自己的过人膂力,终于逃出房间,并与阿西拉一起躲进一食物储藏室,两人不断以各种食物果腹。迦太基人从室外扔人火把,以迫使两人离开。最后,马西尼沙通过索福尼斯白,获得了宽恕两人的命令。马西斯特与阿西拉终于见到了马西尼沙与索福尼斯白,但不知马西尼沙已与索福尼斯白结合.
罗马命总督西比翁前来迦太基,西比翁指责马西尼沙的所作所为,并命令三个卫兵拘捕了不肯就范的马西尼沙。在帐篷外候审时,马西尼沙见到阿西拉,他要阿西拉秘密地送来马西斯特。马西斯特见到马西尼沙后,同意他的要求:向索福尼斯白转告他对女王的爱情,并且把他的一枚戒指交给索福尼斯白作为信物.但是,马西斯特更关心的还是卡比利亚的命运。他得知卡比利亚已被囚禁在某处,以备再次奉献给摩洛神,但只有索福尼斯白知道地点并有权释放她。
马西斯特急忙去寻找索福尼斯白。她正在为自己是当女王还是获得与马西尼沙的合法婚姻而矛盾,最后她决定自杀。当她吞服了毒药,垂死之际,马西斯特送来了马西尼沙的真诚和信物,她微笑着倒在地上,但她告诉了马西斯特有关卡比利亚的下落。
马西斯特克服重重困难,在一座地牢中找到了被铁链紧锁的卡比利亚,他救出了她。在阳台上,马西斯特吹着风笛,向卡比利亚表白自己的爱情。这时阿西拉却来了,他向卡比利亚表露了深情。卡比利亚深为感动,同他拥抱。马西斯特明白,他们两人相爱是难以阻挡的,他含着一种兼有痛苦与愉快的心情,目睹两人的亲热情景,悄然退到一旁,继续吹着颂扬爱情的曲调。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脉: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 内容提要 《中华文脉: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度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脉络的巨著。本书跳脱出单纯的作品赏析范畴,力求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与文化坐标系,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时光,领略从先秦到清末,中国文人如何在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体裁中,刻画社会百态,抒发个体情志,传承民族精神。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力求兼顾广度与深度。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先秦至汉魏六朝的文学曙光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文学的初创与奠基时期。我们首先回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楚辞》浪漫主义的恢弘气象,探讨其如何奠定中国诗歌的“风”与“骚”两大基调。随后,深入分析诸子散文的逻辑思辨之美,尤其是《论语》《孟子》中蕴含的哲理光芒。 进入汉代,本书详尽剖析了乐府民歌的民间生命力与赋体的铺陈描摹之能事。重点在于对汉赋的结构、辞藻及其在宫廷叙事中的作用进行细致考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转向尤为关键。我们将探讨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建功立业的文人情怀。陶渊明对田园的回归,不仅是风格的转变,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自我和解。同时,本书将对“永明体”的声律探索,以及志怪、志人小说的萌芽进行专门论述,揭示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盛世的交响——唐诗的巅峰与宋词的婉约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本部分将以时间为轴,辅以题材分类,对唐诗的演变进行精妙的勾勒。从初唐的宫廷应制,到盛唐李白的浪漫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画合一,再到中晚唐的社会反思与个人情怀的细微捕捉。本书不仅分析了格律诗的成熟,更探讨了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社会讽喻诗等诸多流派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将深入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思想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渗透。 宋代是词的鼎盛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宋词如何从音乐的附属品发展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从柳永的市民情调到苏轼的豪放开阔,再到李清照的精巧细腻与辛弃疾的慷慨悲壮,我们将展现词境的拓展。同时,本书不忽视宋代散文的复兴,特别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他们如何以理性的笔触重塑了叙事和议论的规范。 第三部分:多元的探索——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勃兴 元代文学的焦点无疑是散曲和小令的兴盛。本书梳理了元杂剧的形成,分析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在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设计上的高超技巧,及其对民间生活和道德主题的关注。元曲的通俗性与生命力,被视为是对唐宋文人士大夫文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和回归民间。 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英雄史诗精神与《西游记》的神魔想象力进行对比分析。更重要的是,对《金瓶梅》的社会写实主义和《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深度进行专项研究,探讨清代小说如何突破传统章回体叙事模式,达到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此外,对明代拟话本的社会生活描绘和清代“四大奇书”之外的笔记小说、讽刺小说的发展亦有详尽论述。 第四部分:诗歌传统的延续与转型——明清诗文之思 尽管小说和戏曲光芒万丈,明清诗歌并未止步。本部分关注了“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以及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思潮,展示了文人在既有规范下对个性解放的持续追求。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的文章,则代表了散文在政治哲学领域继续发挥其批判与记录的功能。 第五部分:体裁的深层结构解析 本章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几种核心体裁的内在结构进行解剖: 1. 诗的格律与意象: 从对仗、平仄的声学效果,到核心意象(如月、酒、柳、雁)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演变。 2. 词的境界与音乐性: 探讨慢词的铺陈与小令的凝练,以及词牌的选用对作品情感基调的限定。 3. 小说叙事的空间建构: 研究古典小说中“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以及对传统时间观(循环与线性)的运用。 第六部分:文学背后的文化土壤 文学的繁荣离不开时代背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古典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包括儒、释、道三教思想如何塑造文人的世界观;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动荡中如何通过文学寻求精神慰藉与身份认同;以及印刷术发展对文学传播和接受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 本书特色 《中华文脉》不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次审美的旅程。作者运用清晰的逻辑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力图展现古典文学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以及它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本书配有大量的经典篇章原文摘录、精炼的背景图表及清晰的脉络梳理,旨在成为古典文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及大学生的权威参考读物。它不仅教你“读懂”这些文字,更引导你“感受”到那条从未断绝的中华文化长河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