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8册 100个关键点与技巧系列 | ||
| 定价 | 486.60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0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英)戴维·曼恩(Dave Mann)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分类 | 心理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2304902 | |
。
完形治疗提供了—种聚焦当下的关系方法,其核心是—种基本信念,即相信来访者知道调整其情境的zui佳方式。通过对话和创造性实验来提升觉察,完形治疗师们为来访者创造了走上个人化健康之路的条件。
"戴维·曼恩是英国心理治疗协会( United Kingdom Council of Psychotherapy,UKCP)的注册完形心理治疗师,在“回心”研究所(Metanoia Institute)、完形心理治疗培训所和舍伍德心理治疗培训所担任督导和培训师。他还是《British Gestalt Journal》(《英国完形杂志》)的副主编。
"
"第—部分完形治疗之旅地图:基础理论假设
1 什么是完形?002
2 什么是—个完形?005
3 创造性调整007
4 图形与背景009
5 当下012
6 自我的过程:自我演绎014
7 我:本我、自我和人格的概念016
8 整体论与健康导向019
9 完形与精神病学/生物医学模型的关系021
10 觉察连续体023
11 个人主义和场范式026
12 接触边界028
13 体验的完形循环:早期构想030
14 体验的完形循环:后期发展032
15 接触的阻抗、中断与缓和036
16 内摄039
17 回射042
18 投射045
19 融合048
20 接触的维度050
21 未竟之事:蔡加尼克效应052
22 关怀与创造性中立054
23 改变的悖论056
24 自主性与审美标准059
25 像“赋能—样”支持061
26 接触与阻抗063
27 五项能力065
第二部分开始治疗之旅:准备与启程
28 治疗初始环境和情境070
29 探知预期,制定协议072
30 倾听来访者的故事076
31 诊断过程078
32 评估过程081
33 来访者的情境084
34 来访者的接触机能086
35 来访者的觉察(觉察的三个区域)089
36 移情、反移情和共同移情的可能性092
37 来访者如何“身入”095
38 治疗计划:规划治疗旅程098
第三部分治疗之旅
39 生活空间和场102
40 以发展的视角看待生活空间105
41 作为当下情境的治疗空间108
42 场被需求所组织110
43 对支持的研究112
44 羞愧和内疚都是场的功能115
45 挑战和实践准备117
46 文化场119
47 创造性实验121
48 隐喻与想象的使用123
49 家庭作业和练习126
50 感觉和感受 128
51 共同创造、暂时性和水平化130
52 意向:伸出手,让我的世界有意义133
53 先验现象学和胡塞尔135
54 现象学还原的准则137
55 存在主义现象学:“我是”139
56 主体间性:我总是陷入自己的经验中141
57 关注身体的“感觉”143
58 投射性认同145
59 能量、兴趣、需求、活力147
60 觉察和觉察减弱149
61 接触模式152
62 对待梦156
63 马丁·布伯:我-你及我-它关联159
64 之间162
65 代入——关于共情的—个警示164
66 存在166
67 确认168
68 致力于对话170
69 非剥削172
70 活在关系中174
71 协调176
72 我-你态度、我-你时刻178
73 自我表露180
74 语言182
75 破裂与修复184
第四部分转化:旅途换乘
76 对环境的侵犯行为188
哇!终于收到这套心心念念的书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全部细读,但仅仅是翻看目录和前几章,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一直对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人生中的挑战后,更是渴望能找到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工具。这套书简直像一个宝藏,把目前主流且实用的几种疗法都涵盖了。 特别是“家庭治疗”的部分,我一直对家庭系统动力学很感兴趣,感觉很多个人的困扰都根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这本书从系统性的视角去解读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让我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讲怎么解决问题,更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家庭成员之间复杂情感连接的方式,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沟通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是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我发现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切,很多场景仿佛就是我家的写照,这让我非常有代入感,也更加期待能够运用书中的一些技巧来改善家庭关系。
评分“交互沟通分析”这部分内容简直太精彩了!我一直觉得人际交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时明明是好意,却会引来不好的结果,或者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执不休。这本书就像一个“人际交往的说明书”,用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解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过程中的各种“游戏”和“脚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自我状态”的理论,也就是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的概念。通过学习,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不自觉地切换到不同的自我状态,而这直接影响了我与他人的沟通方式。比如,当我感到委屈时,很容易切换到“受害者”的儿童自我状态,而这往往会让对方感到压力,或者干脆回避。书里提供了很多识别和转化这些不良沟通模式的方法,比如如何运用成人自我状态进行理性沟通,如何避免陷入消极的“沟通游戏”。我迫不及待地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技巧,希望能让我的沟通更加顺畅有效。
评分“整合疗法”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前沿和具有前瞻性。现代心理学流派众多,每个疗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侧重点,但也可能存在局限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固守某一种单一的治疗模式,而是倡导将不同疗法的精髓进行融合,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灵活和个性化的治疗体系。 我理解,“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需要深刻理解各种疗法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然后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有策略地运用。书中对不同疗法的比较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看到了心理治疗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习者,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己和他人。这种跨越流派的整合视角,无疑为心理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这套书的“认知行为疗法”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很多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是“天生”的,很难改变。但 CBT 的观点却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了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来识别和挑战那些不合理的、扭曲的思维模式。书中列举了很多常见的认知偏差,比如灾难化、非黑即白思维、过度概括等等,我发现自己经常陷在这些误区里,难怪总是会感到焦虑和沮丧。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练习方法。从记录思维日记到认知重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我开始尝试着去记录自己的想法,观察它们是如何引发情绪的,然后有意识地去寻找支持这些想法的证据,以及反驳它们的证据。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些耐心和坚持,但我已经能感受到一些积极的变化,看待问题的角度似乎变得更加客观和灵活了。这对于想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和培养积极心态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我被“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的实用性和高效性深深吸引。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时会过于漫长。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不纠结于问题的根源,而是将焦点放在“解决方案”上。 书中强调了“例外”和“资源”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去发现那些已经存在的、有效的应对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这种积极的、以优势为导向的治疗思路,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困难时期,我们身上也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潜力和能量。书中的一些提问技巧,比如“如果问题解决了,会有什么不同?”“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做得好的?”等,非常巧妙地引导人们去关注积极的方面,并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想要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深入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