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篆书大字典
作者:杨建峰主编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出版
册数开本:全2册 16开函套精装
字数:569千字
页数:422页
ISBN9787534865022
定价380元
目录
笔画检字表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如此厚重的字典抱持着一丝敬畏,担心它过于学院派,难以融入日常的练习。但实际使用起来,却发现它异常友好。尽管内容庞杂,但其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检索系统设计得当,使得查找特定字变得高效。此外,对于我这样需要经常在不同书体间切换的创作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锚点”。当我被其他书体的繁复绕晕时,回到篆书的源头,重新审视汉字最古朴的形态,总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一种对传统美学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难得的心灵安定与艺术滋养。
评分从一个书法艺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套工具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篆书的学习,往往要求学习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学功底,而不仅仅是技巧。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技法书的不足,因为它呈现的是一种“活态”的文字。我发现,通过对比不同名家的墨迹,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篆书在隶变前夜所经历的结构调整和风格分化。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库,而是一部记录汉字演变轨迹的视觉史册。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挖掘篆书背后文化内涵的学者而言,这种多角度、多源流的汇集,是进行比较研究的极佳基础材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在学术严谨性上的高标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篆刻爱好者,我收集了不少关于篆书的书籍,但大多侧重于理论解析或者选取了特定时期的代表作品。然而,这本大字典的特点在于其“全”和“实用性”。我尤其欣赏它收录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囊括了从商周金文到秦小篆,乃至后世的一些风格演变,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篆书知识框架至关重要。在实际操作中,我经常遇到一些生僻的字形,传统的字帖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变体参考,而这本字典就展现出了它的强大检索能力。它不仅仅是字形的汇编,更像是一个篆书“语料库”,帮助我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载体上的具体面貌,这对于我设计印章时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坚实的文本支撑和灵感来源。
评分我过去在学习篆书时,最大的困扰就是无法确定所临摹的“墨迹”是否为权威的范本。市面上很多字帖的底本常常语焉不详,让人心里打鼓。这本书的定位——“名家书法墨迹”——恰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看到其中收录的许多大家的手笔,那种原汁原味的笔墨神韵,通过高精度的印刷技术得到了极好的再现。尤其是那些侧重于笔势和结构的文章,墨痕的浓淡干湿仿佛能够穿透纸面。这对于我训练“气韵”特别有帮助。我不是简单地描摹字形结构,而是在学习古人运笔时的心手相应,体会那种凝重而又流动的内在力量。这套书更像是一位沉默的、经验丰富的老师,随时在我身边指导,纠正我用力不当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剔,开本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这函套的质感就觉得值回票价了。我一直很喜欢铜版纸印刷出来的书籍,那种油墨附着力强,色彩还原度高的感觉,即便是黑白的篆书,也能看出笔触的细腻和墨色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研究古代碑帖的爱好者来说,清晰的影印件是多么重要啊!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其中一本,纸张的厚实感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完全不用担心会弄坏,即便是经常翻阅对照,也能保持长久的新鲜感。这套书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讲究,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留白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复杂的篆书结构在视觉上也不会显得拥挤,非常有利于初学者辨识和临摹,也方便了资深研究者进行细节比对。可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套书的制作工艺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