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
定价:40元
作者:姜波克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309092967
字数:327000
页码:303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既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有兴趣、有需要了解国际金融学知识的读者自学。由于《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涉及较多国情基础上的讨论和政策分析,也适合党校及干部培训使用。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涉及的知识,建议读者在学习《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国际金融新编(第5版)》之前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有所掌握,并具备一些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方面的知识。
目录
第五版前言
章 导论
一、本书的研究对象
二、本书的国情基础
三、本书的研究视角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第二章 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节 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的定义
二、国际收支定义的解释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实例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问题
一、国际收支中的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调节工具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路径和条件
四、国际收支调节中汇率水平的作用
第三章 汇率基础理论
节 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一、外汇
二、汇率及汇率的表示
三、汇率的种类
第二节 汇率决定的原理(Ⅰ)
一、影响汇率的经济因素
二、金本位下的汇率决定
三、汇率决定学说(上)
四、汇率决定学说(下)
五、汇率理论发展简介
第三节 汇率决定的原理(Ⅱ)
一、本币贬值与国际贸易交换条件
二、本币贬值与物价水平
三、本币贬值与总需求
四、本币贬值与就业和民族工业
五、本币贬值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结构
六、汇率水平决定的比价属性和杠杆属性
第四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
节 从国际收支平衡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念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相互冲突
第二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调节原则
一、数量匹配原则
二、优指派原则
三、合理搭配原则
四、顺势而为原则
第三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短期调节的经典理论
一、支出转换型政策与支出增减型政策的搭配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四、西方经典內外均衡调节理论的不足
第四节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短期调节理论的新探索
一、内外均衡调节理论新探索的基本原则
二、坐标系的选取
三、內部均衡曲线和外部平衡曲线
四、均衡汇率分析的基本框架
五、內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调节的短期分析
第五章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长期调节
节 增长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中期调节
一、內部均衡曲线的移动
二、外部平衡曲线的移动
三、经济增长前提下的汇率和物价变动
四、经济增长的来源分析
第二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汇率模型
一、经济的外延增长和內涵增长
二、长期经济增长与汇率
三、经济均衡增长与汇率
四、长期条件下的汇率失调
第三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汇率模型的扩展
一、汇率模型在资源视角的拓展
二、汇率模型在经济结构视角的拓展
第四节 可持续增长条件下的内外均衡与均衡汇率
一、长期的內部均衡和內部均衡曲线
二、长期的外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曲线
三、內外均衡的长期关系和长期均衡汇率
第五节 汇率水平变动有效性的讨论
一、汇率变动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选择
二、汇率效应传导的劳动替代约束
三、汇率效应传导的资本存量约束
第六章 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调节
节 汇率制度及其效率分析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二、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对有效性分析
三、其他货币制度简介
第二节 外汇直接管制及其效率分析
一、外汇直接管制的含义
二、外汇管制的主要原因
三、外汇管制的主要內容
四、外汇直接管制的效率分析
五、外汇直接管制政策的评价
第三节 外汇市场干预及其效率分析
一、外汇市场干预的类型
二、外汇市场干预的工具和手段
三、外汇市场干预的效力分析
第四节 外汇管理中会出现的若干问题
一、外汇管理下的资本外逃问题
二、外汇管理的可信度问题
三、外汇管理中的货币替代问题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
节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和特点
一、国际货币市场
二、国际资本市场
三、.欧洲货币市场
四、国际外汇市场
第二节 国际资金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一、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流动的特点
二、国际资金流动的原因
三、国际资金流动的正面影响
四、国际资金流动对內外均衡的冲击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一、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二、银行危机
第四节 金融全球化对内外均衡的冲击:货币危机
一、货币危机概述
二、货币危机的成因
三、货币危机的实例——亚洲货币危机
四、货币危机的一般虐:决方案——以亚洲货币危机为例
第八章 金融全球化下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节 国际政策传导和协调的理论分析
一、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二、固定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三、浮动汇率制下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四、国际政策传导和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际货币协调的制度安排
一、国际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 国际货币协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问题
二、储备货币发行国和发行国的不对称问题
三、以黄金为基础的单一储备货币体系的不稳定问题
四、多元储备货币制度下的不稳定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汇率水平差距问题
第四节 区域货币协调的理论和实践
一、区域货币合作概述
二、适度通货区理论简介
三、适度通货区的政策实践——欧洲经济货币联盟
参考书目和文献
内容提要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是一本建立在更加强调中国国情特征基础上的国际金融学教材。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学科体系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进一步完善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工作变量,即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短期)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
在内容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新增加了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入了教材的体系之中,这些内容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
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既注重传承西方经典理论,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作为国际金融学教材走向国情化的探索。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适合大专院校经济、金融、贸易、管理、等专业师生使用,也适合在职人员的自学和培训使用。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读者来说,《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的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参考。
文摘
《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复旦博学·金融学系列》:
3.货币性不平衡
货币性不平衡,是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在这里,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的原因被认为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分增加,因此,究其根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货币性的。货币性失衡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中期的或长期的。
4.周期性不平衡
周期性不平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发生盈余。反之,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扩张和繁荣时期,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对进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国际收支便出现逆差。周期性不平衡在二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在战后,由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消费相对稳定,经济衰退期间出口下降,国际收支的表现经常出现扭曲。比如,1981~198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衰退期普遍伴有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再比如,美国在1990~1992年衰退期中,就伴有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本当时还没有进入衰退期)。
5.收入性不平衡
收人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统称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所引起的。
与收人性不平衡有关联的另一个概念是储蓄倾向差异引起的不平衡。在追求经济增长和消费水平增长的前提下,储蓄率较低的国家容易产生国际收支逆差,而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容易产生国际收支顺差。较高的经济增长需要较多的投资,较高的消费会造成较大的需求,这些都会引起资本和商品进口的较快增长,从而有助于形成国际收支逆差。
6.预期性不平衡
预期因素从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两方面对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从实物角度而言,当预期一国经济将快速增长时,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都会增加在本国的实物投资;当本国的资本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投资就通过进口资本品来实现,出现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和经常账户的逆差。从金融角度而言,一方面,经常账户的逆差要由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融资;另一方面,在资金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对本国经济增长和证券价格上升的预期会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本国的证券市场,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
7.币值扭曲
币值扭曲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名义比价持续背离了与外国货币的实际比价,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实际价格持续较高进而导致出口持续相对下降、进口持续相对增加和国际收支逆差,或者造成本国商品实际价格持续较低进而导致出日持续相对增加、进口持续相对减少和国际收支顺差。币值扭曲通常是由僵硬的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引起的。当本国和外国的基本经济面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汇率水平因僵硬的汇率制度而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币值扭曲就会发生。因此,币值扭曲一般具有长期性。在政府力量日益强大的情况下,政府为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汇率进行人为干预时也可能会导致币值扭曲。
……
作者介绍
评价三 我是一名对国际金融领域充满好奇心的在校大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接触了这本《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系统性”和“前沿性”。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教材那样,只聚焦于某几个孤立的理论点,而是将国际金融的各个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切入,为理解国际金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分析国际资本流动时,书中不仅仅讨论了资本流动的动机和影响,还详细阐述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利弊,以及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来防范资本跨境流动的风险,这一点非常贴合当前全球金融治理的最新趋势。在讲解国际金融机构时,书中对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了解到这些机构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书中也融入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比如在风险管理章节,除了传统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还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介绍了最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备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评价一 刚拿到这本《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沉甸甸的纸质感就让我对这次的“投资”充满了信心。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姜波克教授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讲解所吸引。不同于一些只注重枯燥理论的书籍,这本教材在框架设计上非常清晰,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国际金融的复杂世界。开篇就点出了宏观经济背景下国际金融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各国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汇率决定理论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更是深入剖析了资产组合模型等更现代的视角,并结合了大量的现实案例,比如近期国际贸易摩擦对汇率的影响,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理解这些理论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章节的过渡也非常自然,从基础的国际收支、汇率制度,逐步深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再到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等核心内容。尤其在讲解国际金融市场时,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如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并且对它们的功能和运作机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这对于理解全球资本的流动非常有帮助。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表达,对于非金融专业的读者来说,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评分评价四 对于我这个已经工作多年的金融从业者来说,再来重温和学习一本国际金融教材,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其理论的实用性和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停留在陈旧的理论框架,而是紧密结合了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例如,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时,书中不仅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更对当前美元主导地位的挑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Libra等数字货币的出现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复杂的国际货币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在国际投资方面,书中对跨国公司经营中的汇率风险管理、国际融资策略以及国际投资的区位选择等问题,都给出了非常务实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特别是在讲解国际金融危机时,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危机的发生原因和后果,更深入分析了危机的传导机制以及各国在应对危机中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我们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梳理和更新知识体系的人来说,是难得的宝藏。
评分评价五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应该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引路人”。《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它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讲授方式,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和清晰的逻辑推理,将国际金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讲解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不同支付工具(如信用证、托收等)的实际操作流程,并分析了它们在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方面的作用,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国际贸易场景中。在讨论国际金融风险时,书中巧妙地将一些理论模型与具体的金融事件相结合,例如,在分析汇率风险时,会引用历史上的某次货币危机,然后解释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了某种避险工具,其效果会如何,这种“情境式”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前沿的国际金融话题,如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融资等进行了介绍,让我看到了国际金融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无限可能。总而言之,这本教材不仅内容丰富、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有效地激发读者对国际金融的兴趣,并为他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评价二 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考研的备考者,我选择《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获得一本权威且全面的教材。而这本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了一份详尽的“学习地图”。在学习国际收支理论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国际收支的构成、记账方式以及失衡的原因和调节手段,并且用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对我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至关重要。对于汇率制度的讨论,则非常全面地梳理了固定汇率、浮动汇率以及混合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并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让我对不同汇率制度的适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讲解,简直是“宝藏”。书中不仅介绍了股票、债券、外汇等基础金融工具,还深入探讨了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并分析了它们在风险管理和投机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对于提升我的金融市场敏感度和风险意识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结构安排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我构建扎实的国际金融知识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