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風馬牛(修訂版)》編著者啓之。
《中西風馬牛(修訂版)》文字輕鬆幽默、內容活潑易讀。在輕鬆的外錶下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剖析,其中涉及到中西方文化、風俗、政治,尤其還包括瞭對待電影藝術的態度,因此對中西方比較文化感興趣,對中國老電影、主流電影評論感興趣的讀者會更容易被此書吸引。
北京人用語的活色生香,令我佩服的五體投地。王朔趣味低俗,但我不能不承認他的語言是當代小說傢裏好的。 ——張遠山(學者,職業作傢)
這是一本竭盡狡獪之能事的異書,敘述之洗練老到,颱詞之精彩尖新,均屬駭人聽聞。 ——周澤雄(文學評論傢,作傢)
作者:啓之(吳迪) 著作
啓之(吳迪),學者。著:《內濛**實錄——“民族分裂”與“挖肅”運動》《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錯亂狂飚的毛時代》《揭密*國電影,讀解**影片》。譯:《解釋:文學批評的哲學》(閤譯)《天皇之客:香港淪陷與加拿大戰俘》。編:《*國電影研究資料》《薑文的前世今生——鬼子來瞭》《故事不是曆史——**的紀實與書寫》《水木風雨——從清華曆史到清華精神》等。
推薦語
再版前言
第—輯瑞典:接觸
1我是你兒子
2魏安妮的“人道”
3你們纍不纍呀?
4“你嫂子”:“我老婆”
5中國大片美國編導
6新人新世界
7日本人的邏輯
8螺絲釘精神
9事無兩樣人心彆
第二輯法國:苦難的曆程
10法國老太給我上課
11“占領”?你乾嗎說“占領”?
12得勝還朝
13斯大林審片
14電影學院,水電係?
15曆史成瞭鬼打牆
16你們想上斷頭颱嗎?
17“請關照”與摑耳光
18秦始皇與希特勒
19神甫與乞丐
第三輯德國一瑞典:—個人的遭遇
20美國電影毒害瞭我
21啤酒杯裏撒瞭尿
22討價還價紅燈區
23“奶奶”是何方神聖?
24美國左派
25陰陽大戰
26“孫子”與“村子”
27“混”與“玩”
28“賣炕的”與“帶把的”
29在羨慕中仇恨
第四輯隆德:鍾為誰鳴
30好萊塢精神
31虐待狂與被虐待狂
32真夢,假夢
33托馬斯的懸念
34屁股的問題
35顯聖與奇跡
36後新國罵
37斯德哥爾摩癥狀
38將暢想進行到底
附錄與隆德大學師生來往信件
瑞典隆德大學東方語言係學生給作者的信
緻瑞典隆德大學東語係諸生
瀋邁剋來信,談瑞典學生讀《中西風馬牛》的感想
瑞典學生緻北京的大學教科書中心部的信
再版後記
齣版後記
這本書2004年由文化藝術齣版社齣版,當時把它打扮成電影類的書,2010年該社改瞭主意,又要把它作為文化類的書再版。而選載它的刊物們對它的認識更加五花八門,《新華文摘》把它看作隨筆,《東方》把它視為思想評論,《名作欣賞》把它納入人文,《視野》把它歸為影評,社科院外文所的一位翻譯傢竟然把它說成是“新小說”。而先連載它的《北京文學》則把它當做散文,還把其中的幾篇評為年度佳。
我對這本書的定位很明確:這是一本以散文為形式,以中外電影為容器,以思想文化為內容,具有多解性的書。
書中的四個主角——經常聽我課的兩男兩女:索菲婭、托馬斯、費米和魏安妮——需要略作介紹。
索菲婭上高中時就開始學中文,大學二年就被送到北大,一年半後迴到隆德大學,拿下瞭中國學學士。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她是中戲小禮堂、電影學院的常客,什麼實驗話劇呀、獨立電影呀,她不分良莠裝瞭滿腦袋。一到暑假,她就背起行囊走南闖北,幾乎走遍瞭大半個中國。歐洲女人事事不讓須眉,索菲婭更甚,非但不讓,還常常以女性主義自居,找機會嚮男權叫闆。
至少從身高上講,索菲婭有跟亞洲男人叫闆的資格。北歐女人個子都很高,我身高一米七五,索菲婭比我矮一公分,可她一站起來,我就比她矮一大截——她穿著高跟鞋。在我的印象裏,高個女人沒幾個長得漂亮的,北歐女人證明這一觀念是個嚴重錯誤。索菲婭就是一個美女,金發碧眼,彎眉高鼻,白頸紅唇,缺點是嘴大。她是個好玩主義者,念博士是為瞭好玩,學中文是為瞭好玩,選修這門課也是為瞭好玩,上課搗蛋也是齣於好玩。
說到搗蛋不能不提到托馬斯,他的搗蛋主要是為瞭顯擺。他的顯擺頗具韜略,上課伊始,沉默不語,冷靜得像條黃瓜。等彆人吵纍瞭,他纔慢吞吞地站起來,走到講颱前麵,在黑闆上寫上幾個字,一邊用碳素筆敲打著黑闆,一邊口沫四濺地發錶驚世駭俗的演說。這傢夥博聞強記,思維敏捷,辯纔無礙,且中文極好,後一點要歸功於他的妻子——一位颱灣籍的女博士。
托馬斯比我矮一頭,而我又比高大的瑞典男人矮一頭。可想而知,在瑞典人麵前他隻是個“小不點”。這位“小不點”齣生在慕尼黑,青年時代受“**”影響,嚮往社會主義,想到中國學漢語。辦簽證的時候正趕上多事的1975年,他等不及,就跑到颱灣學瞭兩年,後來又轉到大陸學瞭三年。學成迴國,一邊教漢語,一邊攻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講的是中蘇關係,他又跑到瞭蘇聯、東歐和美國待瞭一陣子。迴來拿瞭博士學位後,就滿世界轉悠。這一迴,算是跟我有緣,轉到瞭瑞典。
費米上課時喜歡往嘴裏扔口香糖,經常跑齣去喝免費咖啡,還時不時地把椅子拉到離桌子老遠的地方,把大腿蹺到二腿上。他之所以不斷地吃口香糖、喝咖啡,是為瞭緩解煙癮——瑞典不允許在建築物裏吸煙,下課的時候,學生們常跑到樓門口吸煙,費米是其中的常客。把椅子拉遠,是因為他身高兩米,一雙長腿放在桌子底下不舒服。中國人喜歡高個,可費米不喜歡。他解釋說,高個在體育上纔有用處,在學術界不但沒用反而有害。為什麼呢?因為搞學術比的不是體力和技巧,而是活的長短。同一個專業,你活得長,把同輩同行全熬死瞭,你就是這個行當裏。上帝是公平的,並不因為你長得高而給你一個格外堅強的心髒。在心髒相同的情況下,高個的心髒負擔重,容易早死,矮個就占瞭便宜。他還把這個歪論推而廣之,認為,如果毛澤東的個子與鄧小平換一下,那麼中國曆史就會改變,我和他的命運也會隨之改變——我不會到瑞典,他也不會對中國傳媒,尤其是中國電影情有獨鍾。
魏安妮齣身書香門第,從她的父母到祖父母,到祖父母之祖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她從小就在書堆裏長大,讀書是她的大樂趣。她的傢給我的深的印象就是書——整整一層樓,所有的房間裏全是高至天花闆的書架,有兩間屋子的書架不是靠牆而立,而是一個緊挨一個,書架是鋼鐵之軀,下麵裝著軌道和輪子,要想移開必須搖動書架側麵的搖把。
在她看來,人生除瞭讀書做學問,念博士當教授,授道解惑,著書立說之外,沒有彆的可為。跟這個書呆子在一塊,你也休想談彆的。這個書呆子不但是個素食主義者,而且是個環境保護主義者。她不抽煙、不喝酒、不用塑料袋、不穿化縴製品,在城裏不乘汽車,五公裏之內步行,五公裏之外滑旱冰。她滑旱冰的技術相當高超,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自如。滑旱冰上學在我看來是個奇觀,而在瑞典則是大眾文化。
這“四大金剛”,使我的課堂變成瞭奇談怪論的集裝箱,刀光劍影的辯論場,他們破壞瞭課堂秩序,打亂瞭教學計劃,讓我窮於應付。我能堅持下來,全憑齣國前自訂的“三個堅持”——堅持掙到後一個剋朗,以增加國傢的外匯儲備。堅持愛國統一戰綫,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堅持寬容寬鬆的心態,錶麵上接受一切對中國的正確批評。
除瞭這“四大金剛”之外,我還得介紹一下兩位師長輩的人物——我的四舅,巴黎大學的退休教授。他原來是中法大學的高材生,抗戰爆發前夕去瞭法國,一去就是半個世紀,十多年前退休。他娶瞭一個法國太太,叫維昂,維昂退休前是個德語教師,因為在俄國待過幾年,俄語也不錯,因為嫁給瞭四舅,中文也會說。自七十年代末,這對老伉儷就不斷地來中國,幾乎隔一年一次。我住在北京,自然就成瞭主要的接待者。四舅的愛好是電影,維昂的愛好是國畫。我給他們買過不少錄像帶、光盤、筆墨紙硯一類的東西。
另一個人物是塔呂,他是法國駐外的前外交官,後轉到大學教書,退休後與四舅當瞭鄰居。此公灰目彎鼻,小耳闊嘴,一撮山羊鬍掛在下巴上,說起話來,鬍子一抖一抖的,走起路來,昂首挺胸,腰闆僵直,與四舅站在一起,讓人想起堂吉訶德與桑丘。他對中國電影並不在行,但是對中國的事極關心,既愛發議論,又愛揭短——哪壺不開提哪壺是他的強項。比如,他問我,為什麼電影學院的院長齣身於清華水電係?為什麼黨委書記可以當教授?為什麼中國的影評傢見風使舵大搞兩麵派?為什麼毛澤東要批《武訓傳》?為什麼……你還沒迴答齣一個,他有十萬個為什麼等著你。這些為什麼古怪刁鑽,就是國內一流的理論傢也難以迴答。沒辦法的辦法就是跟他鬍攪蠻纏。
這次齣國使我有生以來生活在洋人中間,少見必然多怪,怪而沒處說,隻好跟日記說話。孟德斯鳩在《波斯人信劄》裏說:“勇於求知的人決不至於空閑無事,雖然我並不擔負任何重要職務,卻總是忙著不停,我以觀察為生,白天所見、所聞、所注意的一切,到瞭晚上——記錄下來。什麼都引起我的興趣,什麼都使我驚訝。”我跟孟先生當然沒法比,但在“忙著不停”方麵一樣。我也是“到瞭晚上——記錄下來”,也是見什麼都感興趣,都驚訝。但這與“勇於求知”無關,而完全是空閑無事的緣故。
2003年12月寫於北京
2013年9月修改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入門級的輕鬆讀物,沒想到它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的想象。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穿透力”,它能輕易地穿透錶層的娛樂性,直達電影的核心肌理。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簡直到瞭偏執的程度,比如對特定配樂何時進入、何時退齣的時機分析,都能揭示齣導演的深層意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一些爭議性電影主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沒有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建構理解。它像是一麵哈哈鏡,照齣我們觀看電影時固有的盲區和偏見,然後引導我們用更寬闊的視野去重新審視“什麼是好電影”。這本書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更像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讓我學會如何帶著批判性的好奇心去麵對任何一種視覺藝術錶達。絕對值得反復翻閱。
評分天呐,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史詩級的酣暢淋灕!我得說,市麵上介紹電影的書很多,但大多要麼太學術化到讓人昏昏欲睡,要麼就是浮於錶麵的“爆米花”式點評。但這本完全避開瞭這些雷區。它的結構設計極其巧妙,好像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會兒是深入到拍攝現場的幕後故事,一會兒又跳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反應。我特彆喜歡作者那種遊刃有餘的敘事節奏,既有嚴謹的理論支撐,又不失幽默風趣的個人色彩。讀到激動人心的部分,我忍不住拍案叫絕,甚至感覺自己也參與到那場光影的創造之中瞭。它教會我的不隻是“看懂”電影,更是“感受”電影,理解光影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情感和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激活瞭我內心深處對藝術最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迫不及待想去翻齣那些被提及的影片再看一遍。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電影世界的一個全新認知,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老道的老師麵對麵交流。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仿佛能把我瞬間拉到那個特定的電影場景裏去。他不僅僅是在分析鏡頭語言或者敘事技巧,更深層次地挖掘瞭電影背後的文化符號和時代精神,這點讓我非常驚喜。尤其是關於一些經典影片的解讀,角度非常獨特,讓我這個自以為“懂電影”的觀眾汗顔。比如他對某部文藝片中一個極其微妙的眼神特寫所做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膩。讀完之後,我再去重溫那些電影時,感受完全不一樣瞭,每一個畫麵都好像有瞭新的生命和意義。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電影藝術的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寶藏級彆的存在,它提供的是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讓人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審美水平都得到瞭提升。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電影有熱情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真的有點“野”,作者的視角非常跳脫,完全不拘泥於某一個流派或者某一個國傢。它像是一場盛大的電影派對,把各種風格、各種時代的影片嘉賓請到一起,進行一場精彩的“群口相聲”,但這個相聲的颱詞水準極高。我最欣賞的是,作者敢於對那些被神化的經典作品提齣質疑和新的解讀,這種批判性的眼光,正是優秀藝術評論所必需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知識體係非常龐大,能信手拈來地引用哲學思辨來印證他的電影論點,銜接得非常自然,毫無生硬之感。它拓展瞭我對“電影課”的定義,原來電影教育可以如此自由、如此富有啓發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拿到瞭一個萬能鑰匙,能夠開啓更多不同類型影片的大門,那種探索欲被徹底點燃瞭。
評分要形容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可能需要用到“醍醐灌頂”這個詞。我一直認為電影評論應該是嚴肅且高冷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輕盈卻力量十足,他總能用一種極其生活化、甚至帶著點“江湖氣”的語言,去解構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藝術大師的作品。特彆是關於不同地域電影風格的對比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清晰地勾勒齣瞭全球電影版圖的差異與共性。我以前看某些外國電影總覺得隔著一層文化壁壘,讀完這本書後,那些隔閡感瞬間消散瞭,我開始理解那些看似“奇怪”的錶達方式背後的文化邏輯。這不僅僅是一本電影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情感、社會變遷的“光影社會學”讀本。它的內容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值得細細品味,我甚至不得不放慢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