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書名:香典+香乘【全2冊】
定價:136.00元
ISBN:TZD14638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作者:周嘉胄
齣版時間:2014年05月2017年10月
包 裝:平裝
版 次:1
目錄
《香典》
《香乘》
內容簡介
《香典》,集傳世香書《香乘》《香譜》《陳氏香譜》於一體,從香料種類、産地考證、逸聞趣事說起,分彆闡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爐、薰球、香囊、香盒、香盤等香器;與香有關的史料故事、逸事奇聞;曆代文人墨客的詠香詩文。編者另補入香料真假鑒彆、收藏,焚香禮儀等專題知識,全麵反映我國古代香文化麵貌。
《香乘》一書是明末淮海(今江蘇揚州)著名學者、香學傢周嘉胄窮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學著作,也是中國香文化集大成的經典之作。
周嘉胄此書囊括瞭各種香材的辨析、産地、特性等香學知識;搜集整理瞭大量與中國香文化有關的典故趣事,可謂知識性和趣味性兼備,是瞭解中國香文化的*之作。
更彌足珍貴的是,在《香乘》還博采宋代以來諸香譜之長,整理瞭很多傳世香方,這些香方在今天不僅具有香學上的史料價值,也是香道愛好者可以不斷發掘實踐的寶庫和源泉。
作者簡介
周嘉胄,揚州人,明朝收藏傢。約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人,擅長裝裱等工藝,其《香乘》一書集中國香學文化之大成。崇禎辛巳刊成。另著有《裝潢誌》。 洪芻,字駒父,北宋進士,黃庭堅的外甥。極富文采,著述頗豐。
陳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洛陽)人。
我是一個對曆史文化背景有極高要求的人,所以閱讀這類書籍時,我通常會抱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其資料的準確性和考證的嚴謹性。令人欣慰的是,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梳理瞭曆代關於香料的記錄,還試圖去辨析不同朝代的稱謂差異和香料的演變路徑,這種學術性的嚴謹態度,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普及讀物”,成為瞭一份可靠的參考資料。尤其在涉及到某些稀有或已失傳的香材時,作者的態度是謹慎的,不妄加推測,而是誠實地指齣史料的空白或矛盾之處,這恰恰體現瞭真正研究者的風範。對於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香料知識,更是瞭解古代社會風俗、貿易路綫乃至士大夫階層生活方式的獨特窗口。它讓我明白瞭,在古代,香氣不僅是嗅覺的享受,更是身份、品味乃至道德修養的無聲宣言。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充滿瞭古老的術語和晦澀的記載,但閱讀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部充滿生活氣息的百科全書,記錄瞭那個時代人們如何將自然的氣息融入到日常的點滴之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其中關於“閤香”的章節,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來解析不同香料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嗅覺效果。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調配,而是一種近似於音樂和繪畫的藝術創作。書中引用的許多古代文獻和筆記,都佐證瞭這種“氣味美學”的傳承和演變,使得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甚至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指引,去搜集一些現代還能找到的類似香材進行組閤嘗試,雖然受限於條件,效果可能不如古人,但那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激活瞭我們對“聞香識人”、“香伴人生”這些古老概念的想象力。
評分坦白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少有書籍能讓我産生“沉浸式閱讀”的感覺,但閱讀這套書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仿佛生怕錯過瞭一個值得迴味的細節。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氛圍的營造。書中對於特定香氣在不同季節、不同心境下的描寫,極其富有畫麵感和感染力。比如描述鼕日圍爐品茗時,用何種沉香來襯托爐火的溫暖與幽靜,那種文字的溫度和香氣的想象交織在一起,讓人身心都感到一種熨帖的寜靜。這套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現代生活中的“氣味缺失”問題——我們被太多濃烈、人工的氣味包圍,卻失去瞭對自然、細膩氣味的辨識能力。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場嗅覺的“排毒療程”,引導我重新去捕捉和珍視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芬芳,對於提升生活品質,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脈絡分明,即便是對香文化知之甚少的讀者,也能循著書中的指引一步步深入。如果說有些專業書籍讀起來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那麼這套書讀起來就像是漫步在一個布置精巧、層層遞進的花園裏。它從基礎的香材分類講起,逐步過渡到復雜的香方應用,再到最後的香道禮儀,邏輯鏈條非常完整。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實用性”和“理論性”之間的平衡把握。它既能滿足那些想動手實踐的人,也能讓純粹的理論研究者從中找到他們需要的支撐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是,可以隨時拿起其中任何一冊翻閱自己感興趣的章節,而不必擔心會遺漏瞭前麵的重要鋪墊。這種高可讀性,是許多古籍整理本望塵莫及的優點。它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高雅的香學不再高不可攀。
評分這部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古代生活情趣和香料文化有濃厚興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古代文人墨客如何通過焚香、品茗來營造精神境界充滿好奇,而這套書的細節描寫,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雅緻的年代。它不僅僅羅列瞭各種香料的名稱和來源,更深入地探討瞭不同香品在不同場閤下的應用,比如祭祀、待客、乃至日常的怡情養性。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從香材的采集閤理儲存,到不同的香器形製和使用禁忌,都有詳盡的闡述。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簡單的氣味層麵,而是上升到瞭一種文化符號的層麵。那種熏籠裏緩緩升起的煙霧,不再隻是味道,更是一種心境的投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精美,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印刷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拿在手裏把玩也是一種享受。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傳統香道,而非浮光掠影地瞭解一下皮毛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