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 設計的手感 / 尾原史和

港台原版 設計的手感 / 尾原史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尾原史和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
  • 台湾设计
  • 港台设计
  • 尾原史和
  • 书籍
  • 原版书籍
  • 设计手感
  • 视觉设计
  • 平面设计
  • 设计灵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拇指原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自由之丘
ISBN:9789869060509
商品编码:21477056291

具体描述

《設計的手感》

東京平面設計師 尾原史和 第1本中文版 分享近二十年的創意繆思

作者:尾原史和
譯者:龔婉如
書系:ArtScene
出版社:自由之丘
出版日期:2014/05/12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060509
頁數:272頁
尺寸:13x18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把免費誌打造成人人爭搶的熱門誌!
東京平面設計師 尾原史和
第1本中文版 分享近二十年的創意繆思

吳東龍、李俊明、黃子欽、黃威融──推薦

發行量60萬份、索閱率近百分之百的免費誌 《R25》的創意靈魂人物及設計總監尾原史和,二十多歲就已在東京雜誌設計圈打響名號。同時經手商業及廣告設計的他,創作核心始終是書籍設計;而非設計科班出身的背景,使他設計的書籍雜誌自成一格,有著自由率真的獨特魅力。

在《設計的手感》一書中,尾原史和以一貫隨興自在的態度,談論自己投入近半生的書籍設計。在書腰、落版、質量、質感等具體或抽象的章節中,他試圖捕捉的,不全然是設計時的原則或經驗法則,還有身為書籍設計如何透過所有細節、找到一本書該有的感覺,以及自己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書中並收錄尾原史和與不同設計領域的四位好友──書籍陳列師幅允孝、《TRANSIT》雜誌總編輯加藤直德、產品設計師松澤剛以及攝影師高橋恭司,從不同的角度,暢談設計以及彼此領域同異之處的精彩對談。

◎關於「書籍裁切」
將文字故意推到紙頁的至邊緣,留待讀者觀察「放到這個位置會不會被裁斷呢?」

◎關於「圖形」
用一條線和簡單的幾何圖形做出了各種變化,最後說:「即使只是一條線,只要能善加利用,便能賦予各種不同涵義和故事。」

◎關於「落版」
用立體的方式思考一本書的落版──想像從側面去觀察落版單上的節奏起伏,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關於誤差
「誤差」才是創作者的意思所在。在明確理解設計印製裝訂等所有過程可能產生的誤差後,(故意)精心設計出的誤差,就能頁面在尚未到位之中產生動態。


作者介紹

尾原史和(デザインの手がかり)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高知縣。專科學校畢業後待在鄉下的印刷公司工作,從與客戶溝通、設計、選紙到印刷一手包辦,磨練出對平面設計一行的認識與敏感度。兩年後隻身前往東京,進入佐藤直樹領軍的ASYL DESIGN工作,不到一年後離職,轉為自由接案。

一九九九年,尾原史和與建築師友人共同成立SOUP DESIGN,主要負責平面設計。二○○九年獨立為新品牌PLANCTON,出版攝影集、插畫集,另外仍持續進行《TRANSIT》、《R25》、《KETTLE》等雜誌的設計工作,辦公室一樓則為藝廊Raum1F,

經手的雜誌設計包括日本至受歡迎的車站免費誌《R25》、打破旅行雜誌舊有版圖的《TRANSIT》、《北歐設計》、《Tokyo Calendar》、《Relax》等等。PLANCTON出版的書籍作品有《幅書店的八十八冊》、《LISTENING TO ARCHITECTURE》、《寫真論》等,個人著作則包括《設計的手感》和《逆行》( Mishima社)。

尾原史和幾乎全靠自學,卻以純粹感性、細膩乾淨又包藏童心的設計獨樹一格。他將大部分的精力投注於書籍及雜誌設計上,是日本年輕一代至亮眼的平面設計師之一。


譯者簡介
龔婉如
文藻外語學院日文科、東京家政大學造型表現學系畢業,目前專職口譯及筆譯工作。譯作有《原研哉。Ex-formation 植物》(合譯)、《美學誌 伊東豐雄》、《建築大師胸中的丘壑》等書。



目錄

6 序
12 推薦文
20 邊界
24 感覺
32 圖形
50 裁切邊/裝訂邊
58 對話一 幅允孝
80 照片與剪裁
90 長寬比
98 規格
100 質感
102 換行
108 對話二 加藤直德
128 階層
134 顏色
142 書腰
144 質量
148 對話三 松澤 剛
192 空間和文字
206 落版
212 文字的字級和字體
220 對話四 高橋恭司
248 水平/垂直
250 關鍵字
252 誤差

260 後記
262 作者簡介
268 版權


作者序

各位讀者大家好。在本書開始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

其實我並不很懂「設計」背後的扎實理論,也不具備相關知識。而且,對於當今的設計趨勢也不是很了解。

所以呢,
若問到我可以做些什麼,應該就只是將自己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注意什麼地方、設計的同時都在想些什麼,寫下來而已了。

我想,如果把這些平常很少整理出來的東西和純憑感覺解釋的無意識行為,整理之後透過文字表現出來,不知道會是怎麼樣。於是動手做出了這本書。

讓我感興趣的,是在潛意識裡隱藏的東西。依照感覺的判斷、其中蘊藏的意義,還有,所謂的「設計」到底是什麼?將感覺化為形體?還是一切必須基於理論?我想盡可能貼近它的本質。因此將腦中思考的部分內容,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試圖解釋。

因此,這本書並不像教科書那樣有根據,或許會有地方和各位所認知的不盡相同。這本書也不是表面含混帶過的設計相關話題,有些反而看起來有些理所當然。

如果這本書能成為某種「契機」,讓大家能用不同角度來思考設計、對事情的看法有一些改變,我會非常開心。

只要這本書能對任何人有所幫助,就算是只有一個人也好,就是讓我至感幸福的事了。


台湾古籍珍品探微: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台湾地区古籍文献的学术专著,旨在通过对清代至日据时期台湾本地文人、仕绅、以及官方机构所留存的珍稀手稿、拓片、善本、以及地方志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重构近代早期台湾社会、文化、思想、以及政治生态的全景图。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或流派的简单介绍,而是一次宏大而精微的文化考古,试图从这些“活化石”般的文献中,挖掘出被主流史学叙事所忽略的多元声音与复杂脉络。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台湾古籍世界。 第一部分:闽台关系与早期文献的奠基(清康熙至道光时期) 本部分聚焦于台湾与福建沿海地区在文化与文献上的紧密互动。台湾社会在清代初期的开拓,伴随着大量移民的书信、契约、以及家族谱牒的迁入。我们首先考察了早期渡台祖先所携带的具有地域文化烙印的文献类型,例如泉州府、漳州府的府志、县志的早期抄本,以及闽南语系的民间信仰文本的早期记录。 重点研究对象包括几部罕见的“流寓”文献。这些文献多由在台湾落脚的读书人所撰写,记录了他们从故乡带来的文化习惯、对新土地的观察、以及在异乡的文化自觉。我们详细比对了不同家族在台湾繁衍过程中,对于祖籍地文献的保存方式和变异情况,揭示了文化认同在移民社会中的动态演化。 此外,本部分还对早期官府的档案文书进行了细致的审视。这些文书包括奏折、谕旨的誊抄本,以及地方官员治理台湾的“案牍”。通过对这些官方文件的文本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廷对台湾“边陲”地带的治理理念、对原住民事务的处理方式,以及在不同历史节点上,中央权力如何试图塑造地方秩序的努力。这些文书的装帧、用纸、以及行文风格,本身就构成了研究清代官方文书制度的珍贵样本。 第二部分:地方志的编纂与地域知识的建构 地方志,作为区域社会知识的集成载体,是研究台湾早期社会结构与地理认知的核心材料。本部分将地方志的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再满足于对其中记载的史实罗列,而是深入探讨“谁来写”、“如何写”以及“为何这样写”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化意图。 我们选取了数部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地方志进行文本学分析,包括几部流传甚广但鲜少被系统研究的私人修志。分析的维度包括: 1. 地理部分的考订: 考察历代修志者如何处理台湾复杂的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山川河流的命名,以及这种命名背道后所蕴含的汉文化中心主义视角。 2. 人物传记的筛选标准: 谁能入传?哪些德行被强调?这种筛选机制反映了地方精英阶层自我期许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3. 物产与风俗的记录: 深入剖析对于台湾特有物产(如樟脑、蔗糖)的描述,以及对原住民习俗的记述方式,揭示出经济利益与文化偏见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建构了“台湾”的知识图谱。 本部分特别关注了日据初期,日本殖民政府试图接管和重修台湾地方志的尝试。这种“移植”与“重塑”的过程,产生了大量夹杂着日文术语和殖民地视角的混合型文献,为理解殖民地知识生产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第三部分:诗文集与士人精神世界的镜像 文献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心灵的投射。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士人的私人创作——诗文集、尺牍、以及日记。这些非官方的、高度个人化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清代台湾精英阶层精神生活和知识分子困境的独特窗口。 我们探讨了“渡台诗”的特殊主题。与中国大陆的“乡关之思”不同,台湾的渡台诗往往在怀乡与开拓之间摇摆,形成了独特的“两岸情结”。诗人们如何将内地的古典意象嫁接到陌生的热带环境中,如何通过诗歌来确立他们在岛上的文化合法性,是本部分的重点。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详细审视了与“科举”和“教化”相关的文献。在科举之路相对不畅的台湾,读书人的抱负往往通过地方教育(如书院的创办)和文化结社(如诗社)来实现。通过分析这些活动留下的碑刻、社约、以及倡和诗,我们可以重建一个在地理上相对隔绝,但在文化上仍努力与中原正统接轨的知识分子社群形象。 第四部分:手稿、拓片与物质载体的解读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分析的重点从文本内容转向了文献的“物质性”——即手稿、拓片、以及古籍本身的物理形态。这部分体现了文献学对古籍研究的深度要求。 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台湾印刷技术的发展轨迹,从早期的木刻板(套印、套色技术),到日据时期引入的铅字印刷。这些技术上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和普及程度。例如,某些地方性的重要文告或宗教文本,因为采用成本较高的手工刻板,其流通范围受到严格限制,这本身就构成了研究社会阶层信息获取差异的依据。 对于拓片的研究,则侧重于墓碑、庙宇匾额和石刻的摹写过程。拓片作为一种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手段,其摹写风格、装裱方式,以及在不同家族和机构间的流传路径,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非线性网络。 本书最终试图证明,台湾的古籍文献群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知识宇宙,它既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又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而被赋予了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一窥近代早期台湾社会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有点大,急需一些能让人“慢下来”的读物。我总觉得,很多当代设计书籍读起来太快了,信息流太猛,还没消化完上一个观点,下一页就已经抛出了新的概念,让人疲于奔命。我更偏爱那种需要反复咀嚼、隔段时间就想重新翻阅的经典之作。从书名来看,“手感”这个主题,天然就带有一种让人沉浸、放缓节奏的魔力。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可能不是线性的,而是更偏向于某种启发式的、可以随时切入任何一页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散文集合体。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慢工出细活”的哲学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现代设计怪圈。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丝久违的宁静和匠心精神的慰藉,那它就成功抵达了我的精神需求。

评分

说实话,我对港台原版书籍的印刷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设计类书籍,图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至关重要。这本据说来自港台的版本,如果能完美呈现原汁原味的日系设计风格,那价值就不言而喻了。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影印质量低下、色彩失真,使得原本精妙的对比度完全丧失的书。对于设计作品的呈现,模糊的线条和错误的色阶,无异于一场灾难。因此,我对这本实体书的墨色浓淡、网点还原度以及纸张的抗反光性都有着很高的期待。如果它能让我在不依赖电脑屏幕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受到原作设计的细腻层次,那么,这份投资就非常值得。毕竟,设计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理媒介的忠实再现才能被真正感受到的,不是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细腻触感,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设计本身的热爱和一丝不苟。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翻阅那些精心排版的图文,就足以让人沉醉。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仿佛在进行一场流畅的视觉漫步。我特别喜欢他们对色彩和留白的处理,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呼吸感,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压迫感。这种对物理媒介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重新审视“阅读”这一行为,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实体物件互动的、充满仪式感的体验。如果后续内容能与这种精致的包装相匹配,那它绝对称得上是设计爱好者案头的必备收藏了。光是它的存在,就已经在无声地宣告着“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学实践”。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提升我审美直觉的书籍,而这本从标题和作者名字来看,似乎正是我需要的“猛药”。我个人认为,优秀的设计书籍不应该只是堆砌案例或者理论教条,而是要能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感性的判断体系。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描述“手感”这个抽象概念的——是关于材料的物理特性,还是关于用户与产品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共鸣?我期待看到一些超越常规描述的洞察,比如如何将材料的温度、重量、纹理与最终的使用场景进行深度绑定。如果能有更深入地探讨关于“设计直觉”如何培养的章节,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在日常设计工作中常常忽略掉的那些细微之处,让我从“做得出来”提升到“做得好,并且好在哪里”的层次。这种对细节的深挖,往往才是区分平庸和卓越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最近对交互设计中的非数字化体验越来越感兴趣,比如实体产品的反馈机制、界面之外的触觉语言等等。尾原史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他的作品通常在形式和功能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中对于“手感”的论述,会不会延伸到对数字化界面触感的模拟和探讨?比如,如何通过视觉设计来暗示一种物理上的阻尼感或摩擦力?如果作者能结合当下流行的AR/VR技术或者更复杂的工业设计案例,来阐释“手感”这个跨越媒介的概念,那这本书的现代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停留在传统手工艺层面的赞美,而是如何将这种古老的、基于人类生理的感知,迁移到新兴的、屏幕主导的交互环境中的前沿思考。这种跨时代的讨论,才是我真正渴望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