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說文解字係傳
定價:118.00元
作者:徐鍇 撰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5474
字數:650000
頁碼:533
版次:2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說文解字係傳》成書於南唐,是《說文解字》第yi個注本。作者徐鍇,與其兄徐鉉同治《說文》,徐鉉所傳《說文》即今通行《說文解字》,二書在內容、每字的筆畫注釋、各字之間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據周祖謨先生的研究,《係傳》有許多長處。它除引證古書和今語疏證古義和古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以許訓解古書;二、說明古書的假藉;三、說明古今字;四、說明引申義;五、兼舉彆義;六、辨聲誤。這些都影響瞭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過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義方麵,徐氏特彆注意的是從聲音上去探討。這也就是清人所說的‘因聲以求義’;這種因聲求義的方法對清代的訓詁學傢影響極大;由此可見徐鍇的說文係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清人受徐鍇係傳的啓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見周祖謨《徐鍇的說文學》,刊《問學集》)。
目錄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捲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捲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捲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捲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捲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捲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捲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捲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捲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係述捲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捲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錶
筆畫檢字錶
音序檢字錶
部首檢字錶
作者介紹
徐鍇(920—974),南唐文字訓詁學傢。康樂 (今江西萬載縣羅城鄉)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學,仕於南唐,秘書省校書郎起傢,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終內史捨人。平生著述甚多,今僅存《說文解字係傳》40捲,《說文解字韻譜》10捲。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分量毋庸置疑,但更令我欣賞的是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關懷。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能夠有這樣一部耗費巨大心血去梳理和保存我們民族文字根基的著作問世,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文化擔當。我注意到它對一些已經被現代語言淘汰的古老概念的記錄,那種對“失落文明碎片”的珍視,讓人動容。翻閱時,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對“一言以蔽之”的極緻追求,每一個筆畫的增減、每一個部件的組閤,都蘊含著對世界的原始理解和分類。這不僅僅是一部字典,更像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和宇宙觀的縮影。它提醒我們,文字不隻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每一次對它的深入探究,都是在與遙遠的先賢進行無聲的對話。
評分我最近的工作涉及到一些傳統工藝的數字化存檔,需要精確理解古代匠人對材料、工具的稱謂,這常常需要查閱大量零散的文獻。這本大部頭,成瞭我案頭不可或缺的參照。與其他工具書相比,它在處理那些與物質文化直接相關的詞匯時,展現齣驚人的細緻和準確性。比如,對於某些特定材質的描述,它能追溯到最原始的那個“物”的形態,從而推導齣其在古代社會中的實際功用和地位。這種基於實物考證的釋義,比純粹的語文學推導更具說服力。而且,中華書局的版本在校對和排版上的精良製作,保證瞭在需要快速定位信息時,能夠準確無誤地找到所需內容,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工作效率。它不賣弄高深,隻是默默地、紮實地為每一個漢字的存在找到瞭最堅實的依據。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詩歌中的詞匯用法,深感現代漢語與古語境之間的隔閡,很多意象的細微差彆常常讓我感到睏惑。手邊正好翻到瞭這本中華書局的版本,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文字學傢,但它展現齣的那種對字源的溯源精神,極大地幫助瞭我理解那些“隔閡”背後的邏輯。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隻給齣結論,而是將推理過程鋪陳開來,讓你清晰地看到一個字是如何從最原始的圖畫意義,逐漸演化齣後世所用的抽象含義的。尤其對於那些與自然、祭祀、社會結構相關的核心詞匯,其闡述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以往閱讀的任何入門讀物。每次查閱一個詞條,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小型的考古發掘,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解釋”字義,更在於“重構”古代人的思維方式,這對於提升我對古典文學的整體把握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助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古樸韻味的紙張質感,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初次翻開時,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清香,仿佛帶著人穿越迴瞭那個文字尚未完全定型的時代。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字的考證細節中去,但光是目錄和引言部分,就已經能看齣編纂者在梳理古代語源脈絡上的匠心獨運。尤其是那些繁復的部首圖解和字形演變圖示,對於我這種對漢字“活曆史”充滿好奇的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寶藏。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位溫和的師長,耐心引導你探索漢字的奧秘。我特彆留意瞭它對於一些偏僻字、異體字的處理方式,那種嚴謹又不失靈活的考據態度,讓人對其內容質量深信不疑。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頗具匠心,留白恰到好處,使得即使麵對密集的字形對比和大量的引文,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閱讀體驗極其舒適,是值得長期置於案頭的經典之作。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之前,對這類偏重考據的古籍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又略帶畏懼的心態,總覺得晦澀難懂,需要極高的專業門檻纔能窺其堂奧。然而,這個版本卻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當然,這並不是說它內容淺顯,恰恰相反,其深邃之處令人嘆服,但它的編排邏輯似乎更貼閤現代讀者的學習習慣。比如,對於一些關鍵的釋義環節,它會用一種非常清晰的層級結構來呈現,先給齣核心概念,再輔以大量的古籍例證進行佐證,而不是將所有信息一股腦地拋齣來。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閱讀門檻,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字源分析變得如同抽絲剝繭般引人入勝。我發現自己不再是機械地記憶,而是開始主動去思考,去比較不同時期同音異義或同形異音字的細微差彆,這真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學習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