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说文解字系传
定价:118.00元
作者:徐锴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101125474
字数:650000
页码:533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说文解字系传》成书于南唐,是《说文解字》第yi个注本。作者徐锴,与其兄徐铉同治《说文》,徐铉所传《说文》即今通行《说文解字》,二书在内容、每字的笔画注释、各字之间的次序上均有所不同。根据周祖谟先生的研究,《系传》有许多长处。它除引证古书和今语疏证古义和古语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以许训解古书;二、说明古书的假借;三、说明古今字;四、说明引申义;五、兼举别义;六、辨声误。这些都影响了清代的段玉裁,但段“不过更加精深而已”。除此而外,“在考索字义方面,徐氏特别注意的是从声音上去探讨。这也就是清人所说的‘因声以求义’;这种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清代的训诂学家影响极大;由此可见徐锴的说文系传是清代文字训诂之学的前驱,清人受徐锴系传的启示很多”(以上所引均见周祖谟《徐锴的说文学》,刊《问学集》)。
目录
陳敘
重刊影宋本説文繫傳敘
説文解字通釋卷繫傳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繫傳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三繫傳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四繫傳四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五繫傳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六繫傳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七繫傳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八繫傳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九繫傳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繫傳十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一繫傳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二繫傳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三繫傳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四繫傳十四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五繫傳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六繫傳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七繫傳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八繫傳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十九繫傳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繫傳二十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一繫傳二十一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二繫傳二十二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三繫傳二十三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四繫傳二十四
説文解字第二十五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六繫傳二十六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七繫傳二十七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八繫傳二十八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二十九繫傳二十九
説文解字通釋卷第三十繫傳三十
説文解字部敘卷第三十一繫傳三十一
説文解字部敘卷第三十二繫傳三十二
説文解字通論卷上第三十三繫傳三十三
説文解字通論中卷第三十四繫傳三十四
説文解字通論下卷第三十五繫傳三十五
説文解字祛妄卷第三十六繫傳三十六
説文解字類聚第三十七繫傳三十七
説文解字錯綜卷第三十八繫傳三十八
説文解字疑義卷第三十九繫傳三十九
説文解字系述卷第四十繫傳四十
繫傳尾
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上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中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卷下
説文解字繫傳校勘記後跋
四角號碼檢字表
筆畫檢字表
音序檢字表
部首檢字表
作者介绍
徐锴(920—974),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康乐 (今江西万载县罗城乡)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分量毋庸置疑,但更令我欣赏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关怀。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部耗费巨大心血去梳理和保存我们民族文字根基的著作问世,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文化担当。我注意到它对一些已经被现代语言淘汰的古老概念的记录,那种对“失落文明碎片”的珍视,让人动容。翻阅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对“一言以蔽之”的极致追求,每一个笔画的增减、每一个部件的组合,都蕴含着对世界的原始理解和分类。这不仅仅是一部字典,更像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和宇宙观的缩影。它提醒我们,文字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次对它的深入探究,都是在与遥远的先贤进行无声的对话。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之前,对这类偏重考据的古籍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态,总觉得晦涩难懂,需要极高的专业门槛才能窥其堂奥。然而,这个版本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内容浅显,恰恰相反,其深邃之处令人叹服,但它的编排逻辑似乎更贴合现代读者的学习习惯。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释义环节,它会用一种非常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呈现,先给出核心概念,再辅以大量的古籍例证进行佐证,而不是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抛出来。这种“循序渐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字源分析变得如同抽丝剥茧般引人入胜。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开始主动去思考,去比较不同时期同音异义或同形异音字的细微差别,这真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古朴韵味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次翻开时,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仿佛带着人穿越回了那个文字尚未完全定型的时代。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字的考证细节中去,但光是目录和引言部分,就已经能看出编纂者在梳理古代语源脉络上的匠心独运。尤其是那些繁复的部首图解和字形演变图示,对于我这种对汉字“活历史”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宝藏。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温和的师长,耐心引导你探索汉字的奥秘。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于一些偏僻字、异体字的处理方式,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考据态度,让人对其内容质量深信不疑。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颇具匠心,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即使面对密集的字形对比和大量的引文,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阅读体验极其舒适,是值得长期置于案头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最近的工作涉及到一些传统工艺的数字化存档,需要精确理解古代匠人对材料、工具的称谓,这常常需要查阅大量零散的文献。这本大部头,成了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照。与其他工具书相比,它在处理那些与物质文化直接相关的词汇时,展现出惊人的细致和准确性。比如,对于某些特定材质的描述,它能追溯到最原始的那个“物”的形态,从而推导出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功用和地位。这种基于实物考证的释义,比纯粹的语文学推导更具说服力。而且,中华书局的版本在校对和排版上的精良制作,保证了在需要快速定位信息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所需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它不卖弄高深,只是默默地、扎实地为每一个汉字的存在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据。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诗歌中的词汇用法,深感现代汉语与古语境之间的隔阂,很多意象的细微差别常常让我感到困惑。手边正好翻到了这本中华书局的版本,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文字学家,但它展现出的那种对字源的溯源精神,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隔阂”背后的逻辑。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只给出结论,而是将推理过程铺陈开来,让你清晰地看到一个字是如何从最原始的图画意义,逐渐演化出后世所用的抽象含义的。尤其对于那些与自然、祭祀、社会结构相关的核心词汇,其阐述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入门读物。每次查阅一个词条,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考古发掘,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解释”字义,更在于“重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提升我对古典文学的整体把握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