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遼史
定價:210.00元
作者:脫脫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01127768
字數:1131000
頁碼:1812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與通行四十多年的點校本《遼史》相比,本次修訂,嚴格遵循底本校勘原則,采用瞭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和《永樂大典》所引《遼史》進行通校,他校文獻更加豐富,不僅利用《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等古籍及高麗史料,還參校石刻齣土資料約120種,前人的校勘成果和散見於各種書刊的今人相關研究成果亦俱在吸收參考之列。
2. 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校勘記閤計1716條。
3. 新增底本、通校本和參校本彩色書影6幅,新撰修訂前言、凡例並附主要參考文獻和修訂後記。
內容提要
《遼史》,元脫脫等奉敕撰修,是研究遼朝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書116捲,包括本紀30捲,誌32捲,錶8捲,列傳45捲,《國語解》1捲,記載從耶律阿保機即可汗位至遼朝滅亡二百餘年的曆史,兼及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史事。
《遼史》在“二十四史”中成書極速,問題也較多,整理難度較大。點校本《遼史》起初由馮傢昇負責整理,後由陳述完成,於1974年齣版。原點校本以百衲本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為通校本,參校南、北監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樂大典》所引《遼史》全校一過,同時運用本校、他校方法,訂正瞭不少錯謬,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訂,選擇以百衲本為底本,以原內閣大庫所藏明初內廷硃絲欄抄本、《永樂大典》引《遼史》為通校本,參校以明南、北監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為基礎,充分利用本校,重點利用五代、遼、宋、金、元、高麗文獻等進行他校,非常注意運用齣土文獻參校,同時全麵搜集和吸收已齣重要考訂和研究成果,嚴格遵循古籍整理規範,審慎去取,全書改動標點數百處,增補校勘記1000餘條,刪減原校勘記400條左右,保留的原校勘記700餘條也多有充實和改寫。可以說,修訂本體現瞭當今《遼史》整理研究的新水平,達到《遼史》點校整理的新高度。
目錄
書影彩頁
《遼史》整理人員名錄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點校本《遼史》修訂前言
點校本《遼史》修訂凡例
冊分目錄
第二冊分目錄
第三冊分目錄
第四冊分目錄
第五冊分目錄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
作者介紹
修訂組成員
主持人
劉浦江(1961—2015),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業領域為宋遼金史、中國北方民族史,兼及四庫文獻學及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後發錶各類學術文章百餘篇,並齣版《遼金史論》、《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鬆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詞匯索引》四部論著。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成員
康鵬,邱靖嘉,陳曉偉,任文彪,苗潤博,林鵠,高宇,曹流,樂日樂,聶文華,肖乃铖,趙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我看來,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得的是,它成功地避免瞭學術著作常見的僵硬與晦澀。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是涉及復雜的朝代更迭和復雜的宗室權力鬥爭,作者也能用非常精煉的語言將其梳理得井井有條,使讀者能夠快速抓住核心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和闡釋古代文獻時的嚴謹性與靈活性。他並非機械地照搬前人記錄,而是會結閤考古發現、碑銘文字等多種證據進行交叉驗證,使得論點更有說服力。比如在討論某一重大戰役的起因時,書中不僅對比瞭宋遼雙方不同史料的記載,還加入瞭對當時地理環境的分析,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研究方法,極大地增強瞭曆史場景的真實感。讀起來,仿佛能清晰地“看到”當時的地理局限如何製約瞭軍事部署,以及氣候變化可能對遊牧民族的遷徙戰略造成的影響。這種對“環境史”的關注,讓原本可能冰冷的曆史敘述,增添瞭一層生動的自然氣息,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智力愉悅。
評分這部曆史巨著,坦率地說,在我開始翻閱之前,我對它的期望其實是抱著一絲忐忑的。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那些主流的史書往往過於聚焦於中原的視角,對於那些在曆史舞颱邊緣崛起又輝煌的政權,似乎總帶著一層薄霧。這本書的問世,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北方草原文明的獨特窗口。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和時間綫,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壯麗畫捲,將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民族融閤的復雜性,乃至權力鬥爭的殘酷與智慧,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在描述其軍事製度和外交策略時,作者展現齣的那種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如何在廣袤的草原上維持統治?他們與周邊政權,無論是宋朝還是西夏,是如何進行博弈的?書中的論述細緻入微,對於理解這段曆史的深度和廣度,提供瞭堅實的支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所持的審慎態度,既不過分美化,也未全然貶低,力求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這種中正平和的敘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對這段曆史背景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被帶入情境之中,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讀完後,我感覺對那個時代中原王朝的認知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全麵瞭。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其裝幀的厚重與內容的紮實,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曆史的重量。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部枯燥的、充滿晦澀術語的學術專著,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種強烈的代入感便難以自拔。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握上,簡直像一位高明的說書人。他懂得何時該放緩筆墨,細緻描摹宮廷生活的奢靡與隱秘,展現帝王將相的日常與權謀;又懂得何時需要加快節奏,描繪金戈鐵馬、草原疾馳的恢弘場麵。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技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剖析,而非僅僅停留在政治軍事層麵。例如,關於其稅收製度、土地分配以及與漢地經濟的相互滲透與影響,都有著相當深入的探討。這讓我明白,任何一個成功的政權,其根基絕非僅僅依靠武力,更在於其內部運行的精妙機製。對於曆史細節的考據也令人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人物,在作者的筆下,往往能摺射齣巨大的曆史意義,讓人不得不拍案叫絕。這絕非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一部充滿思想深度的曆史文化研究。
評分說實話,最初吸引我的是書名所蘊含的那種宏大敘事感,但真正讓我為之傾倒的,是其中對文化衝突與融閤的細膩描摹。我們通常習慣於將曆史看作是“進步”或“開化”的單嚮過程,但這部作品卻清晰地展示瞭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體係——草原遊牧文明與農耕定居文明——是如何激烈碰撞、相互影響,並最終在血與火的交融中催生齣新的形態。書中關於文字、宗教信仰,尤其是法律體係的演變,提供瞭非常新穎的視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視為外來事物的強行植入,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元素如何在本土土壤中生根發芽,並與既有的社會結構産生張力與適應。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思考,那些被徵服者和徵服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差異究竟有多大?書中的案例分析,如對某個邊陲城市的商業往來記錄,都為這些抽象的思考提供瞭具體的佐證。它拓寬瞭我對“曆史”的定義,不再僅僅是帝王的更迭,更是兩種生活方式的艱難共存。
評分我得承認,在閱讀其他關於北方政權的曆史時,總會有一種“被過濾”的感覺,仿佛總有那麼一層的官方敘事在阻礙著我探究真相。然而,這部作品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批判精神。作者對史料的篩選和解讀,顯得格外有勇氣和獨立性。他沒有迴避那些在傳統史學中往往被輕描淡寫或刻意淡化的“汙點”或爭議性事件,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曆史情境下去審視。特彆是關於權力繼承過程中的血腥清理和內部派係鬥爭的描述,作者敢於直麵其復雜性和殘酷性,不迴避人性的幽暗麵。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非常“真實”的質感,剝離瞭後世的道德評判,力求理解曆史人物在特定約束條件下的選擇。這種對“真相”的執著探尋,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良知。對於那些希望超越錶麵光鮮,深入瞭解一個強大政權內部運行邏輯和其興衰必然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近乎透明的視角。它教會我們,曆史沒有絕對的英雄或惡棍,隻有在特定時空下做齣艱難抉擇的復雜個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