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次全新修订的《雪宧绣谱》,延续“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系列风格,对原作采用“文言、注释、译文“三段式结构,并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技艺技术,配以白描手绘图谱。同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湘、粤、蜀三大绣种和各其他地方绣种、少数民族绣种。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读者朋友们鉴赏、学习中国传统刺绣绣品及技艺的需求,丰富了图书的可阅读性和欣赏性。
目 录
出版说明 / 1
黼黻绣 闺阁雅艺(代序)/ 3
原 序 / 6
·绣备绣之具 (1)
绷 / 架 / 剪 / 针 / 附辑:绣绷 / 3 绣架 / 6 绣剪 / 7 绣针 / 8
补辑:绣地 / 9绣线 / 11绣件装饰物 / 13
引绣绣之事 (15)
剪线 / 劈线 / 剪针 / 浥水 / 补辑:刺绣工序 / 20
针法 (35)
齐针 / 抢针 / 单套针 / 双套针 / 扎针 /
铺针 / 刻鳞针 / 肉入针 / 打子针 /
羼针 / 接针 / 绕针 / 刺针 / 针 /
施针 / 旋针 / 散整针 / 虚实针 /
附辑:齐针 / 37 抢针 / 40 套针 / 43 扎针 / 51
铺针 / 52 刻鳞针 / 56 肉入针 / 61
打子针 / 63羼针 / 64 接针 / 67 绕针 / 69
刺针 / 70针 / 72施针 / 74旋针 / 76
散整针 / 77虚实针 / 80
补辑:其他常用针法 / 81
辫子股 / 盘金绣 / 纳纱绣 / 平金绣 / 鸡毛针 / 戳纱绣 / 网绣
剪贴绣 / 变体绣 / 十字绣 / 乱针绣 / 珠绣 / 滚针
绣要 (93)
审势 / 配色 / 线色 / 求光 /
肖神 / 妙用 / 缜性 /
补辑:绣稿构图 / 96附线色类目表 / 111色彩运用 / 115绣品 (129)
绣姿 / 绣德 / 131 绣节 /
绣通 (133)
/ 135/ 158/ 175 (195)
付印题记 / 顾绣之起源 / 顾绣之传布 /
顾绣之技能 / 现存顾绣之名作 / 205付辑:顾绣 / 220
免费在线读 黼黻绣 闺阁雅艺(代序)
内容简介
刺绣是中国女红艺术中的重要门类,清代四大名绣更是将刺绣技艺推向了。苏绣之精细、雅洁,湘绣之鲜艳、豪放,粤绣之饱满、浓郁,蜀绣之精巧、神奇,一直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苏绣为盛。
《雪宧绣谱》为中国*部刺绣理论专著,作者集毕生的刺绣技艺,系统地论述了有四千年历史的苏绣艺术精华。全书分绣具、绣事、针法、绣要、绣品、绣通等卷,详细阐述了苏绣十八种针法的运用,以及审势、配色、求光等刺绣要领。
译注者在整理原著时,补入了湘、粤、蜀三大绣种及更多民间特色绣种,以详细剖析传统刺绣的广博内涵,力求使之成为学习和鉴赏传统刺绣的更完备读本。
作者简介
沈寿(1874—1921年),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吴县(今苏州)人。因为绣斋称天香阁,所以别号天香阁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誉为“针神”。因幼年受家庭艺术熏陶,沈寿八岁时即绣制《鹦鹉图》,得到亲友称赞。1906年,她曾去日本观摩考察美术学校的教学情况。在日本,沈寿看到用光影表现的美术绣品,很受启发,为她以后创成“仿真绣”打下了基础。次年五月,沈寿担任农工部绣工科(皇家绣工学校)总教习。1910年,沈寿奉命任南洋劝业会绣品审查官,会中与南通状元、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结识,张謇十分器重沈寿的才华。1911年,沈寿的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帝像》和《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在意大利都朗赛会中获优等奖和“世界至大荣誉高级卓越奖”。意大利赠沈寿“高级圣母利宝星”“钻石时针”各一枚。1914年,沈寿应张謇之邀于南通授绣,后积劳成疾,张謇恐其技艺失传,便在沈寿养病期间,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历经几月,写成《雪宧绣谱》。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有点望而生畏,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学术论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用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个鲜活的古代场景。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各种器物的描述,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风俗、审美情趣的深刻理解。比如,书中对某个朝代茶具的演变过程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造型的变化,还牵扯出了当时的饮茶风尚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调。那些精美的彩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原本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间变得有血有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着一张图反复揣摩,那种发现“原来如此”的惊喜感,是其他同类书籍很少能给予的。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特别是对那些痴迷于古代生活细节的人来说。我拿到书后,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古韵所吸引。首先,装帧设计就透露着一股典雅的气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手绘彩图,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它们不是那种僵硬的、教科书式的插图,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家的灵气。光是看着那些描绘古代服饰、器物和建筑的图画,我就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作者在考证和描绘细节方面下了极大的苦功,每一个纹饰、每一种材质的呈现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朋友们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很多关于古代物质文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生僻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插图粗糙,无法准确传达物件的精髓。但这本《雪宦绣谱》手绘彩图修订版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陷阱。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材料质地的描绘,色彩的运用极其考究,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丝绸的柔软或陶瓷的温润。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你对古代物质文化的热爱点燃了。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人,这本书绝对是入门和深入研究都非常适用的优选读物。
评分很少有一本书能让我产生“这是我童年梦想中的百科全书”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整体格调非常高雅,它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阅读体验极佳,完全没有一般工具书那种生硬感。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物件重新焕发出光彩。每次翻开它,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陈列着无价之宝的博物馆里漫步,每一次驻足都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感悟。对于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藏书家而言,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装帧工艺乃至内容深度,都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预期标准。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寻找一本能真正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已经很久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及时的雨。它在对古代物件的分类和介绍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文献引用和实物佐证都非常扎实,让人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似乎并没有止步于“记录”,而是力求去“还原”当时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场景。比如,书中对某种特定纺织工艺的剖析,配上精准的图解,即便是外行人也能大致理解其复杂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从古代技术中汲取灵感的设计师或创作者来说,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石,让想象力有了可以落地的参照物。这本书的修订版显然在图文的匹配度和清晰度上做了巨大的提升,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