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
| 定价 | 40.00 |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09年02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45 | |
| 字数 | 215000 | |
| ISBN编码 | 1511217216 | |
从一个质量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提供一套完整、可追溯的验收流程体系。这不仅仅是“做完检查”那么简单,而是包括了“谁来检查”、“何时检查”、“检查什么深度”以及“如何记录和签字确认”的完整链条。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隐蔽工程验收的规定是否严苛。管道在回填前,那些接口的检查、焊缝的无损探伤要求,以及最终的闭水试验记录格式,是否都标准化了?如果验收记录表单的设计能够体现出明确的责任主体划分,比如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在哪个节点必须签字确认,这将大大降低后期的责任纠纷。我更看重的是它在“不合格项的处理”方面的指导。如果现场发现局部不合格,是直接要求返工,还是允许通过特定修复工艺进行补救?这些操作层面的细微差别,往往决定了一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和最终的交付质量。我需要确保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挑出毛病”并且“指导如何正确地修正毛病”。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要求,毕竟现在的市政工程越来越强调绿色施工。虽然这是一本偏重于施工和验收的规范,但它是否在材料选择的环保性、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位的保护、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高于基础国标的要求?比如,对于管道的防腐层要求,除了传统的涂层保护外,书中是否提到了新的或更耐用的材料技术?再者,对于现代城市管网常遇到的复杂交叉点和障碍物绕行问题,规范是否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指导?我总觉得,一个2008年的规范,在技术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可能在某些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上略显保守。我希望翻阅后能发现它对新型连接技术(比如内衬修复技术或非开挖技术)的接纳程度和验收标准,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如果它只是固守传统工艺的验收细节,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在快速发展的城市更新中可能会受到限制。
评分说实话,对于这种专业的规范手册,我最看重的其实是它的可读性和索引系统的完善程度。毕竟,在施工现场,时间就是金钱,你不可能抱着厚厚一本书慢慢翻找。我希望它的术语解释能够足够清晰,对于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描述,最好能辅以图例或者明确的案例说明。例如,关于管道的坡度允许偏差,书中是如何界定“微小”和“不可接受”的?不同管材(比如球墨铸铁管和PVC管)在连接工艺上的差异,规范是如何区分对待的?如果书中能清晰地标明哪些是强制性条文,哪些是推荐性条文,那就太棒了,这直接关系到现场质检员的执法力度和依据。我试着查找了一下关于“闭水试验”的部分,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水压保持时间、观察点位以及常见渗漏点的处理流程。如果这本书在这些细节上能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规范”,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了。希望它的附录部分能包含一些常用的计算表格,那样在现场做快速复核时就能省下不少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中规中矩的,标准的行业规范书籍风格,蓝白色调为主,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拿到手里分量不轻,这大概说明里面的内容也足够扎实,毕竟涉及到工程施工和验收的规范,任何一个细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日后的麻烦。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描述得是否足够细致。比如,管道的下管、接口处理、回填压实这些关键环节,规范里有没有给出清晰、可量化的验收标准?翻开目录,感觉覆盖面挺广,从设计交底到最终的竣工验收,流程梳理得比较清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在实际操作中,比如遇到不良土质或者复杂地质条件时,可以参考的变通处理办法,当然,前提是这些变通依然符合整体的安全要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重复国家标准,那它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个好的规范手册,应该是在理论指导和一线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目前来看,这本册子的厚度给了我一些信心,希望内页的条文能够真正帮到现场的工程师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纸张质量摸起来挺厚实,油墨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点对于需要在现场长时间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非常重要。图表的布局很合理,很多技术参数都是以表格形式呈现,一目了然,避免了冗长的文字描述。我注意到,在描述复杂结构件(比如检查井的连接方式或变径段的处理)时,配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线条图,但线条的粗细和标注点位都非常专业,能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它似乎在结构上将“施工要求”和“验收标准”做了明确的区分,这对于不同角色的使用者非常友好——施工人员可以只关注前面的操作指南,而质检人员可以直接跳转到对应的验收章节进行核对。这种清晰的结构逻辑,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工具书”的实用性方面做得相当到位,至少从外观和初步的结构浏览来看,它是为了适应高强度、高标准的工程现场需求而精心打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