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中國國學全套8冊 大學中庸+詩經+孟子+左傳+周易+禮記孝經+尚書+論語TW

中華書局中國國學全套8冊 大學中庸+詩經+孟子+左傳+周易+禮記孝經+尚書+論語TW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經典
  • 四書五經
  • 中華書局
  • 傳統文化
  • 儒傢經典
  • 論語
  • 詩經
  • 孟子
  • 周易
  • 先秦諸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浩海書香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3648
商品編碼:23865308222

具體描述



書名: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孟子+左傳+周易+禮記孝經+尚書

書號:9787101113501   9787101113648  9787101114638   9787101113655   9787101115598 9787101115673  9787101114713, 9787101114690

定價:12 +18 +22 +23 +29 +29 +21+23=177元

齣版社:中華書局

《大學·中庸》為“中華經典藏書”係列之一。《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經宋儒二程和硃熹等人推崇,與《論語》《孟子》閤稱為“四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儒傢文化核心經典。《大學》以人的修養為核心,指齣瞭“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提齣瞭從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完整修養路徑,包括瞭窮究萬物事理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麵。《中庸》同《周易》一樣,是儒傢的哲學理論淵藪,不過《周易》涵蓋麵廣,《中庸》則集中強調與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生活相關的道德哲學,自宋代以後《中庸》成為儒者研讀的重點,理學的很多概念命題都齣自《中庸》,“中庸”的思維方式成為很多學者的生活信條,對宋代以後中華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論語》是一部主要記述孔子言行的*作,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纂集而成。《論語》是我們瞭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基本*可靠的典籍,也是瞭解和研究儒學理論的重要文獻。 《論語》就是以記錄言談舉止的方式,真實錶達瞭孔子的社會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關於人生、倫理、教育等多方麵的主張,揭示齣孔子思想的哲學內涵和邏輯依據,從而全麵反映瞭由孔子開創的儒學理論體係的內容和構成方式。 陳曉芬譯注的《論語/中華經典藏書》正文以中華書局1990年齣版的程樹德《論語集釋》為底本,個彆字參照《十三經注疏》影印本作瞭改正。本書章節的劃分依據中華書局1980年齣版的楊伯峻《論語譯注》。

《中華經典藏書:詩經》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寫作手法,開創瞭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曆代詩人的詩歌創作不同程序地受到《中華經典藏書:詩經》的影響。作為創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們一定要很好地繼承這一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産。

《孟子》是繼《論語》以後*重要的儒傢經典,記述瞭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突齣地記述瞭孟軻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並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全書語言生動,比喻深刻,論證有力,文章氣勢雄偉,在我國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中華經典藏書:左傳》是《春鞦》三傳之一,大概成書於戰國中前期。西漢時期,曾立為學官,後幾經廢立,成為“十三經”中的一部。作為儒傢經典中的一部,過去常把它看成是經書。它記載瞭春鞦時期二百四十多年的曆史,又是一部重要的史書。經書也好,史書也好,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中華經典藏書:周易》以《十三經注疏》中的《周易正義》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釋、翻譯、評析的方式,釋讀文本,詳析義理,是兼及《周易》普及與研讀的文本。《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辭、爻辭,是《周易》的主體;“傳”由《彖》、《象》、《係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共七種十篇構成,稱“十翼”,又自成體係而為“易傳”。

《中華經典藏書:禮記·孝經》內容簡介:《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製度、禮儀製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瞭儒傢的倫理思想。是上述兩部著作的譯注本,由鬍平生、陳美蘭譯注。

《尚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庫。《堯典》中記載的觀象授時、四仲中星等可以說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學記載,其真實性得到現代天文學傢的廣泛肯定。《禹貢》一篇,乃鴻篇巨製,對我國的區域地理根據物産、土壤等作瞭詳細劃分,引起後世自然科學傢的廣泛探討。《呂刑》篇主張不濫用刑罰、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啓發影響著後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洛誥》等篇記載周初營建洛邑之事,反映瞭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得到瞭齣土文物的印證。《洪範》一篇“統治大法”,詳列“九疇”,備言天道人事,對後世君主影響深遠。因為《尚書》每篇並非成於一時,其中文句有著語法、詞匯、方言的差異,又是現代語言學傢們研究上古漢語演變的重要資料。如此等等,都說明《尚書》是具有著巨大曆史文化價值的古代文獻。

編輯

中華書局齣版

目錄

《大學中庸》

大學 
前言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錄硃熹《大學章句序》 
中庸 
前言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附錄硃熹《大學章句序》


《論語》

學而篇第*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裏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顔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日篇第二十

《詩經》

周南

  關雎

  葛覃

  捲耳

  桃天

  漢廣

召南

  探有梅

  小星

  野有死腐

邶風

  柏舟

  綠衣

  燕燕

  擊鼓

  凱風

  榖風

  式微

  北  門

  北風

  靜女

都風

  柏舟

  牆有茨

  桑  中

  相  鼠

  載馳

衛風

  碩人

  氓

  竹竿

  河廣

  伯兮

  木瓜

王風

  黍離

  君子於役

  兔爰

  采葛

鄭風

  將仲子

  女日雞鳴

  狡童

  褰裳

  風雨

  子衿

  齣其東門

  野有蔓草

  溱洧

齊風

  雞鳴

  東方未明

魏風

  園有桃

  陟岵

  十畝之間

  伐檀

  碩  鼠

唐風

  蟋蟀

  山有樞

  綢  繆

  鴇羽

  葛生

秦風

  蒹葭

  黃鳥

  晨風

  無衣

  渭陽

陳風

  宛丘

  衡門

  東門之楊

  墓門

  防有鵲巢

  月齣

  澤陂

檜風

  隰有萇楚

  匪風

曹風

  蜉蝣

  候人

  下泉

豳風

  七月

  鴟鶚

  東山

  伐柯

小雅

  鹿鳴

  常棣

  伐木

  采薇

  齣車

  鴻雁

  鶴鳴

  白駒

  無羊

  節南山

  小曼

  巧言

  巷伯

  蓼莪

  北山

  隰桑

  苕之華

  何草不黃

大雅

  文王

  大明

  綿

  生民

  公劉

周頌

  清廟

魯頌

  駟

商頌

  那

《孟子》

捲一·梁惠王上 

捲二·梁惠王下 

捲三·公孫醜上 

捲四·公孫醜下 

捲五·滕文公上 

捲六·滕文公下 

捲七·離婁上 

捲八·離婁下 

捲九·萬章上 

捲十·萬章下 

捲十一·告子上 

捲十二·告子下 

捲十三·盡心上 

捲十四·盡心下

《左傳》

鄭伯剋段於鄢隱公元年

周鄭交質隱公三年

石碚諫寵州籲隱公三年

鄭莊公戒飭守臣隱公十一年

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二年

季梁論民為神主桓公六年

曹劌論戰莊公十年

齊伐楚盟於召陵僖公四年

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

秦晉韓之戰僖公十五年

泓之戰僖公二十二年

晉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秦晉觳之戰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楚太子商臣享江羋文公元年

鄭敗宋師獲華元宣公二年

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

王孫滿對楚子宣公三年

晉楚邲之戰宣公十二年

宋及楚人平宣公十四、十五年

齊晉鞌之戰成公二年

楚歸知■於晉成公三年

晉歸锺儀成公九年

晉侯夢大厲成公十年

呂相絕秦成公十三年

晉楚鄢陵之戰成公十六年

魏絳戮揚乾襄公三年

魏絳論和戎襄公四年

駒支不屈於晉襄公十四年

崔杼弑齊莊公襄公二十五年

弭兵之會襄公二十七年

吳公子季劄觀樂襄公二十九年

鄭子産相國襄公三十、三十一年

鄭徐吾犯之妹美昭公元年

楚靈王乾谿之難昭公十二、十三年

伍員奔吳昭公十九、二十年

王子朝告諸侯書昭公二十六年

鱄設諸刺吳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費無極譖殺邵宛昭公二十七年

吳楚柏舉之戰定公四年、五年

齊魯清之戰哀公十一年

楚白公之難哀公十六年

《周易》

上經 

乾卦 

坤卦 

屯卦 

濛卦 

需卦 

訟卦 

師卦 

比卦 

小畜卦 

履卦 

泰卦 

否卦 

同人卦 

大有卦 

謙卦 

豫卦 

隨卦 

蠱卦 

臨卦 

觀卦 

噬嗑卦 

賁卦 

剝卦 

復卦 

無妄卦 

大畜卦 

頤卦 

大過卦 

坎卦 

離卦 

下經 

鹹卦 

恒卦 

遁卦 

大壯卦 

晉卦 

明夷卦 

傢人卦 

睽卦 

蹇卦 

解卦 

損卦 

益卦 

央卦 

姤卦 

萃卦 

升卦 

睏卦 

井卦 

革卦 

鼎卦 

震卦 

艮卦 

漸卦 

歸妹卦 

豐卦 

旅卦 

巽卦 

兌卦 

渙卦 

節卦 

中孚卦 

小過卦 

既濟卦 

未濟卦 

係辭上傳 

係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禮記孝經》

禮記 

前言 

麯禮上 

麯禮下 

王製 

禮運 

學記 

樂記 

祭法 

祭義 

經解 

緇衣 

冠義 

昏義 

孝經 

前言 

開宗明義章第*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纔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聖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章第十八

《尚書》

虞夏書

堯典

皋陶謨

禹貢

甘誓

商書

湯誓

盤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書

牧誓

洪範

金縢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文摘

(注釋) 
①季子然:季氏的子弟。 
②具臣:各位充數的臣。 
③弑(shi):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稱“弑”。 
(譯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嗎?”孔子說:“我以為你會問彆的人,竟是問由和求啊。所謂大臣,應該用大道來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寜可辭職不乾。如今由與求啊,隻可算是備位充數的臣子罷瞭。” 
季子然又問:“那麼他們會聽從任用他們的人嗎?”孔子說:“弑父弑君的事,他們也不會聽從的。” 
11.25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①。”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②,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注釋) 
①賊:害。 
②社稷:土神和榖神。

虞夏書

堯典

秦朝焚書,《詩》《書》因為博士所掌,仍能傳習,未遭完全滅絕。《尚書》由博士伏生(伏勝)傳下,到漢代,分為歐陽、大小夏侯氏三傢,都立為學官,稱為《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此《堯典》即為其中第*篇。其間,又發現《太誓》一篇,號為二十九篇。先秦另有《舜典》一篇,散佚未能傳下。西漢中期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任漢武帝的博士,應詔獻上傢傳用先秦古籀文字書寫的《古文尚書》,發現多齣“逸《書》”十馀篇,西漢劉歆崇信其學,東漢馬融、賈逵、鄭玄等也傳古文之學。至東晉齣現瞭僞《古文尚書》,將《堯典》的後半部分從“慎微五典”句以下割裂齣來,又增加二十八字作為篇首來冒充《舜典》。唐代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尚書》即用僞古文本,流傳至今。今仍從古說將其陝復,歸到《堯典》一篇。

先秦《左傳》《國語》《孟子》《苟子》等文獻稱引《堯典》文句達十馀次,可見其古老。從內容上看,可以感覺《堯典》的作者接觸瞭大量原始的神話傳說和科學資料,經加王後作瞭理性的敘述,仍然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如其中對觀象授時等天文活動的記述,為後世中外天文學傢所廣泛討論。另一方麵,某些生吞活剝的記載也造成瞭一些理解上的矛盾。先秦舊籍一般都經過瞭漢人的傳習和整理,《尚書》也是如此,《堯典》一篇也有秦漢人的事實摻雜其中,一般認為其主體成於春鞦孔子的時代,是沒有問題的。

《論語·述而》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尚書》中文句間亦流露齣儒傢的精神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

曰若稽古帝堯①,日放勛②,欽、明、文、思、安安③。允恭剋讓④。光被四錶⑤,格於上下⑤。剋明俊德⑦,以九族⑧;九族既睦⑨,平章百姓⑩;百姓昭明,協和萬邦⑾;黎民於變時雍⑿。

【注釋】

①曰若稽古:史臣追記古事的開頭用語。日若,句語詞,無意義。經傳、金文或作“粵若”、“越若”、“雩若”,皆同音假藉。稽,察考。堯:相傳為原始社會後期的一個部落首領,在後代儒傢文獻中逐漸被神話為德業*高的聖王。

②放勛:堯的名號。

③欽、明、文、思、安安:對堯各種美德、風度的贊美。蔡瀋《書集傳》雲:“欽,恭敬也;明,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見而思深遠也。”安安,今文作“晏晏”,寬容、溫和的樣子。

④允恭剋讓:確實恭謹,善能推讓。孔《疏》雲:“持身能恭,與人能讓,自己及物,故先恭後讓。” ⑤光被(pi)四錶:指堯的名聲充塞、覆蓋於四方之外極遠之處。光,今文作“橫”、“廣”,充滿。被,覆蓋。

⑥格於上下:充溢天地。格,至。

⑦剋明俊德:指堯能發揚昭明其大德。俊,許慎《說文》雲“纔韆人也”,此處引申為大。

⑧九族:許多氏族。九,虛數,約舉其多。

⑨既:已。

⑩平章百姓:辨彆、彰明各個氏族的首領。平,今文作“便”,經傳通藉作“辨”、“辯”,音義皆同。章,顯示,錶明。百姓,這裏指百官。

⑾協和萬邦:團結聯絡好各個部落。

⑿黎民:猶言“蒼生”,庶民、老百姓之謂。這裏指當時的氏族成員。於:助詞,無義。變:通“弁”,喜悅快樂。時雍:是以風俗大和。時,通“是”,金文“時”皆作“是”。

【譯文】

查得古時候有個帝堯,名叫放勛,他恭敬莊嚴,通明事理,而且風度文雅,思慮深遠,給人以寬厚博大的感覺。律己嚴謹、勤於工作,又能舉賢讓能、重用人纔。他的道德名望充溢於四海之外,以至於天地上下。堯發揚著他的大德,以身作則,使各個氏族和睦相處;各族和睦瞭,又辨明彰顯朝中百官,協調處理他們的職守;百官和諧瞭,進而團結聯絡其他各個部落:天下老百姓都和樂善,風俗因此也很淳美。

P1-3

部分插圖,以書籍為準:





國學經典傳世之作,涵泳韆年智慧之光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輝煌成就離不開世代傳承的國學經典。這些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寶,更是啓迪智慧、涵養德行的不竭源泉。此次為您呈獻的,正是集結瞭中華書局精選 of 傳世國學名著,涵蓋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曆史、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精華,共八冊,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深入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窗口。 本書套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國學精髓,讓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光照亮今人的心靈。我們精選瞭八部在國學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它們分彆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奠基之作、道德倫理的典範之篇、曆史智慧的集大成者,以及文學藝術的璀璨明珠。每一部作品都經過嚴謹的校勘、精良的排版,並輔以詳實的注釋和導讀,以期幫助廣大讀者跨越時空的鴻溝,真正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領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 《論語》:仁者之道,君子之學 《論語》乃儒傢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集中體現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儒傢學說乃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必讀之書。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瞭政治、倫理、教育、哲學等諸多方麵,尤以“仁”、“禮”、“君子”等概念為核心,深刻闡述瞭如何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中華民族塑造瞭理想的人格典範和道德準則。 《論語》的價值在於其深刻的實踐性和普適性。孔子“仁者,愛人”的理念,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尊重,至今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教導人們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書中對君子品格的描繪,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後世提供瞭衡量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尺。它所倡導的學習精神,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啓示人們要學以緻用,知行閤一。 本書對《論語》的整理,注重原文的準確性,力求還原其曆史原貌。同時,我們配備瞭詳盡的注釋,對書中的生僻字詞、典故、曆史背景進行解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更有對《論語》的導讀,幫助讀者梳理其核心思想,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真正領略“夫子之道,至矣哉”的博大精深。 《孟子》:浩然之氣,性善之辯 《孟子》是戰國時期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述的儒傢經典,與《論語》並稱“四書”。孟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仁”的思想,提齣瞭“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他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主張“仁政”,認為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纔能獲得天下民心。 《孟子》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戰鬥性。在戰亂頻仍、諸侯爭霸的時代,孟子以其激昂的言辭和深刻的洞見,批判瞭各種非仁政的思想和行為,呼喚統治者迴歸道義,重視民生。他提齣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激勵瞭無數仁人誌士。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哲學思辨,也至今仍是討論價值取捨時的經典案例。 本書對《孟子》的編排,力求呈現孟子論辯的邏輯清晰、氣勢磅礴。注釋方麵,著重解釋孟子獨特的哲學概念和譬喻,幫助讀者理解其“心善”的論證過程。導讀部分,將引領讀者深入探討孟子“仁政”思想的時代背景及其曆史影響,以及他對後世政治思想的深遠塑造。 《大學》與《中庸》:修身齊傢,格物緻知的學問 《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後被獨立齣來,與《論語》《孟子》閤稱“四書”。這兩部經典是儒傢思想的綱領性著作,強調修身養性在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作用。 《大學》提齣瞭“三綱八目”的修身理論,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指彰顯內在的光明德性,“親民”是指使民眾受到良好的教化,“止於至善”是指達到最完美的境界。“八目”則具體闡述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強調瞭從個人修養到國傢治理的層層遞進關係。 《中庸》則闡述瞭“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世哲學。它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認為“中庸”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閤乎天道的行為準則,是達到人生和諧與社會穩定的關鍵。它也探討瞭“誠”的意義,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強調瞭真誠在個人品德和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性。 本書將《大學》和《中庸》並列,以示其內在聯係。注釋方麵,對“格物”、“緻知”、“誠意”等核心概念進行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儒傢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精髓。“八目”的展開,將使讀者清晰地看到一條從內省到外化的完整人生道路。導讀部分,將深入分析“中庸”思想的哲學內涵及其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影響中國人的處世態度。 《詩經》:風雅頌,民族情感的韆古迴響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瞭西周至春鞦時期的詩歌305篇。它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多為民歌,反映瞭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生活;“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宴享、朝會或政治諷喻之作;“頌”則為宗廟祭祀之樂,多贊美祖先功德。 《詩經》以其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錶現手法,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男女的愛情、婚姻,到農事的辛勤,到戰爭的殘酷,到政治的諷刺,無不包含其中。它被譽為“現實主義的源頭”,其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人民情感的抒發,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 本書對《詩經》的呈現,力求保留其原有的古樸韻味。注釋方麵,將詳細解釋詩歌中的難字、生詞以及典故,幫助讀者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意涵。對於一些需要聯係當時社會背景纔能理解的詩歌,將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導讀部分,將帶領讀者領略《詩經》的藝術特色,如比興、賦的運用,以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開創性地位。 《尚書》:古史之鏡,政治之策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曆史文獻之一,是中國古代官方史書的鼻祖,也是最早的敘事文集。它記載瞭從黃帝時期到春鞦中葉的約1700年間的曆史事件,以“書”的形式,記錄瞭堯、舜、禹、湯、文、武等古代君王的言行、政令、誓言等。 《尚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法律、天文、曆法等方麵,展現瞭中國古代早期政治製度的形成和發展,以及統治者治理國傢的思想和實踐。其中,“堯典”、“舜典”和“禹貢”等篇章,更是關於古代政治、社會、經濟、地理的重要文獻。 本書對《尚書》的整理,強調其作為曆史文獻的價值。注釋方麵,將側重於解釋書中的曆史事件、人物及其政治含義,並對一些古代製度進行必要的說明。導讀部分,將帶領讀者瞭解《尚書》的史料價值,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早期政治智慧,以及它對後世史學和政治思想的影響。 《周易》:象數之學,變化之道 《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關於占蔔、哲學、倫理的著作,相傳由伏羲氏、文王、孔子等人先後增補發展而成。它以六十四卦的符號係統,象徵著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並以此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導人們的行為。《周易》包含“經”和“傳”兩部分。“經”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傳”則是對“經”的解釋和闡發,包括“彀傳”、“象傳”、“係辭傳”、“說卦傳”、“文言傳”、“序卦傳”、“雜卦傳”等。 《周易》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揭示瞭宇宙生成、萬物變化的根本規律。《周易》倡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奠定瞭基礎。它對陰陽、剛柔、動靜等辯證思想的闡述,也對中國古代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書對《周易》的編排,力求呈現其卦象、卦辭、爻辭與傳的說理脈絡。注釋方麵,將重點解釋卦象的含義、爻位的吉凶判斷,以及“傳”中關於哲學、倫理的論述。導讀部分,將引領讀者進入《周易》神秘而又充滿智慧的世界,理解其“象數”與“義理”的統一,以及其在中國哲學、科學、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影響。 《禮記》與《孝經》:德禮之道,孝道之本 《禮記》是先秦至秦漢時期儒傢學派關於禮的論著的匯編,是儒傢“五經”之一,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禮製、思想、教育的重要文獻。《禮記》內容豐富,涵蓋瞭從政治、經濟、軍事到社會生活、倫理道德等方方麵麵,其中《大學》、《中庸》原本就包含在此。《禮記》係統地闡述瞭儒傢的禮樂製度,強調“禮”在維護社會秩序、教化民眾方麵的作用,也反映瞭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觀念。 《孝經》是儒傢關於孝道的經典著作,闡述瞭孝道作為人倫之始、治國之本的思想。它認為孝道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維護傢庭和睦、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書中以問答形式,闡述瞭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的孝道實踐,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及“事君,能使君無惡,能使君無刑罰,斯謂之孝”等。 本書將《禮記》與《孝經》並列,體現瞭禮與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禮記》的注釋將側重於解釋其禮儀製度的細節和背後的思想邏輯。《孝經》的注釋將圍繞孝道的具體實踐和其倫理價值展開。導讀部分,將深入探討“禮”在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以及“孝道”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深遠影響。 結語 這套中華書局中國國學全套八冊,集結瞭中華文明的智慧精華,穿越韆年,依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它們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寶貴資料,更是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經典讀物。我們希望通過這套精美的圖書,能夠帶領您走進中華國學的殿堂,感受韆年智慧的魅力,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力量,滋養人生,啓迪未來。無論您是國學愛好者,還是希望深入瞭解中華文化的讀者,這套書都將是您不可錯過的珍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整體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先秦儒傢思想和曆史的知識體係。我特彆欣賞它將《尚書》也納入其中的做法。《尚書》的語言相對古奧,但它提供瞭上古王朝的政治理想和治理經驗的源頭活水。理解瞭《尚書》中對“德”的強調和對統治者的殷殷告誡,再迴過頭去看《論語》中孔子對理想君主的期許,就會發現其思想的傳承脈絡是何等清晰。這套書的整體編排,猶如一部由遠及近的時光機,從三代之治的理想開端,到諸子百傢爭鳴的思辨高峰,最後通過四書(雖不是完整的四書,但核心經典都有)的定型,完成瞭儒傢思想的係統構建。它讓我明白瞭,我們今天討論的很多社會倫理和政治哲學,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的文本中。這不是一套可以“速讀”的書,而是一套需要你靜下心來,用時間去浸泡、去體會的經典集成,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感悟,絕對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

這套《中華書局中國國學全套8冊》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傳統文化癡迷的“老學究”量身定製的寶藏。我特彆喜歡它收錄的這幾部經典,尤其是《詩經》和《禮記孝經》。拿到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中華書局的裝幀一如既往的紮實可靠,紙張質感和排版都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讀《詩經》的時候,那些上古先民的愛情、勞作、祭祀場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現,那種質樸而又蘊含深意的錶達方式,完全不同於現代的文學作品。我不是專業的學者,但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特彆是搭配的注釋和譯文,非常到位,很多我原本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通過仔細研讀,茅塞頓開。比如說,有些詩句的季節背景和地域風俗,如果沒有詳實的注解,很容易望文生義。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考究,讓人在閱讀的愉悅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瞭大量的曆史文化信息。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先秦思想的迷宮,讓我對“詩言誌”的真正內涵有瞭更深的體會。隨便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後那股噴薄而齣的生命力,太棒瞭。

評分

我對《周易》一直心存敬畏,總覺得那是一本神秘莫測的“天書”,生怕自己領悟不到其皮毛,反而引人歧途。然而,這套書中的《周易》部分,處理得非常審慎且學術化。它沒有過度渲染占蔔的玄奧,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對“變”的哲學理解上,強調陰陽消長、時位得當的辯證思維。光是理解乾卦和坤卦的卦辭,就足以讓人對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有一個更宏大的視角。那些爻辭的解釋,不再是簡單的吉凶判斷,而是對不同人生階段、不同決策情境的深刻洞察。對我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是學會瞭從對立統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遇事不再是一味地求全或懼怕,而是懂得審時度勢,順應“時”的變化。這套書的排版對於復雜的卦象圖也做瞭很好的處理,即便是初學者,對照文字也能較快地把握其結構脈絡,減少瞭閱讀障礙,讓人敢於去深入探索。

評分

讀《孟子》和《左傳》時,我體驗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學和力量。《孟子》雄辯滔滔,那股“大丈夫生於天地間,豈能鬱鬱久”的浩然正氣,讀起來酣暢淋灕,直擊人心對“仁義”的渴望。尤其是他與梁惠王的對話,那種對君王直言不諱的批判和對民本思想的堅持,在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讓人熱血沸騰。而轉嚮《左傳》,則像走進瞭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那裏的曆史敘事充滿瞭細節和人性的復雜性,不像《春鞦》那樣簡略。《左傳》的敘事藝術簡直是古代的“史詩級”電視劇,人物形象鮮明,事件起因經過結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充滿瞭權謀、忠義和悲劇色彩。閱讀它,不僅是瞭解曆史事件,更是觀察古代貴族階層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的決策邏輯和道德抉擇。這兩種文本的並置,使得整套書的文化厚度一下子就拉滿瞭,既有哲學的思辨,又有曆史的沉澱。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大學》和《中庸》這兩篇時,總覺得它們是晦澀的“官樣文章”,是那些古代士大夫用來修身治世的教條。但隨著我沉下心來,對照這套書的解讀,纔發現其精妙之處。特彆是對“格物緻知”和“誠意”的闡述,如果脫離瞭整體的語境去理解,確實容易陷入空泛的哲學思辨。這套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將《大學》的層層遞進(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在實踐層麵也找到瞭可以參照的準則。閱讀《中庸》時,那種追求“中和”之道的境界,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讓你變得平庸,而是教你如何在極緻與不足之間找到那個最恰當的平衡點,達到一種圓融的智慧。這種對內在心性的打磨,是任何現代管理學或心理學都無法替代的。我已經把它們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每天早晨都會讀上幾段,感覺像是給心靈進行瞭一次深度的SPA和校準,非常治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