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中国国学全套8册 大学中庸+诗经+孟子+左传+周易+礼记孝经+尚书+论语TW

中华书局中国国学全套8册 大学中庸+诗经+孟子+左传+周易+礼记孝经+尚书+论语TW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四书五经
  • 中华书局
  • 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论语
  • 诗经
  • 孟子
  • 周易
  • 先秦诸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浩海书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3648
商品编码:23865308222

具体描述



书名: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孟子+左传+周易+礼记孝经+尚书

书号:9787101113501   9787101113648  9787101114638   9787101113655   9787101115598 9787101115673  9787101114713, 9787101114690

定价:12 +18 +22 +23 +29 +29 +21+23=177元

出版社:中华书局

《大学·中庸》为“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之一。《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论语》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基本*可靠的典籍,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论语》就是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 陈晓芬译注的《论语/中华经典藏书》正文以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程树德《论语集释》为底本,个别字参照《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作了改正。本书章节的划分依据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经典藏书: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序地受到《中华经典藏书:诗经》的影响。作为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中华经典藏书: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大概成书于战国中前期。西汉时期,曾立为学官,后几经废立,成为“十三经”中的一部。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部,过去常把它看成是经书。它记载了春秋时期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又是一部重要的史书。经书也好,史书也好,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华经典藏书:周易》以《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正义》为底本,采取逐段逐爻注释、翻译、评析的方式,释读文本,详析义理,是兼及《周易》普及与研读的文本。《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称《易经》,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是《周易》的主体;“传”由《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共七种十篇构成,称“十翼”,又自成体系而为“易传”。

《中华经典藏书:礼记·孝经》内容简介:《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是上述两部著作的译注本,由胡平生、陈美兰译注。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编辑

中华书局出版

目录

《大学中庸》

大学 
前言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朱熹《大学章句序》 
中庸 
前言 
第*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附录朱熹《大学章句序》


《论语》

学而篇第*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诗经》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桃天

  汉广

召南

  探有梅

  小星

  野有死腐

邶风

  柏舟

  绿衣

  燕燕

  击鼓

  凯风

  谷风

  式微

  北  门

  北风

  静女

都风

  柏舟

  墙有茨

  桑  中

  相  鼠

  载驰

卫风

  硕人

  氓

  竹竿

  河广

  伯兮

  木瓜

王风

  黍离

  君子于役

  兔爰

  采葛

郑风

  将仲子

  女日鸡鸣

  狡童

  褰裳

  风雨

  子衿

  出其东门

  野有蔓草

  溱洧

齐风

  鸡鸣

  东方未明

魏风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  鼠

唐风

  蟋蟀

  山有枢

  绸  缪

  鸨羽

  葛生

秦风

  蒹葭

  黄鸟

  晨风

  无衣

  渭阳

陈风

  宛丘

  衡门

  东门之杨

  墓门

  防有鹊巢

  月出

  泽陂

桧风

  隰有苌楚

  匪风

曹风

  蜉蝣

  候人

  下泉

豳风

  七月

  鸱鹗

  东山

  伐柯

小雅

  鹿鸣

  常棣

  伐木

  采薇

  出车

  鸿雁

  鹤鸣

  白驹

  无羊

  节南山

  小曼

  巧言

  巷伯

  蓼莪

  北山

  隰桑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大雅

  文王

  大明

  绵

  生民

  公刘

周颂

  清庙

鲁颂

  驷

商颂

  那

《孟子》

卷一·梁惠王上 

卷二·梁惠王下 

卷三·公孙丑上 

卷四·公孙丑下 

卷五·滕文公上 

卷六·滕文公下 

卷七·离娄上 

卷八·离娄下 

卷九·万章上 

卷十·万章下 

卷十一·告子上 

卷十二·告子下 

卷十三·尽心上 

卷十四·尽心下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碚谏宠州吁隐公三年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

季梁论民为神主桓公六年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齐伐楚盟于召陵僖公四年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泓之战僖公二十二年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

秦晋觳之战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楚太子商臣享江芈文公元年

郑败宋师获华元宣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

宋及楚人平宣公十四、十五年

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楚归知■于晋成公三年

晋归锺仪成公九年

晋侯梦大厉成公十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魏绛戮扬干襄公三年

魏绛论和戎襄公四年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

崔杼弑齐庄公襄公二十五年

弭兵之会襄公二十七年

吴公子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郑子产相国襄公三十、三十一年

郑徐吾犯之妹美昭公元年

楚灵王乾谿之难昭公十二、十三年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二十年

王子朝告诸侯书昭公二十六年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费无极谮杀邵宛昭公二十七年

吴楚柏举之战定公四年、五年

齐鲁清之战哀公十一年

楚白公之难哀公十六年

《周易》

上经 

乾卦 

坤卦 

屯卦 

蒙卦 

需卦 

讼卦 

师卦 

比卦 

小畜卦 

履卦 

泰卦 

否卦 

同人卦 

大有卦 

谦卦 

豫卦 

随卦 

蛊卦 

临卦 

观卦 

噬嗑卦 

贲卦 

剥卦 

复卦 

无妄卦 

大畜卦 

颐卦 

大过卦 

坎卦 

离卦 

下经 

咸卦 

恒卦 

遁卦 

大壮卦 

晋卦 

明夷卦 

家人卦 

睽卦 

蹇卦 

解卦 

损卦 

益卦 

央卦 

姤卦 

萃卦 

升卦 

困卦 

井卦 

革卦 

鼎卦 

震卦 

艮卦 

渐卦 

归妹卦 

丰卦 

旅卦 

巽卦 

兑卦 

涣卦 

节卦 

中孚卦 

小过卦 

既济卦 

未济卦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礼记孝经》

礼记 

前言 

曲礼上 

曲礼下 

王制 

礼运 

学记 

乐记 

祭法 

祭义 

经解 

缁衣 

冠义 

昏义 

孝经 

前言 

开宗明义章第*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章第十八

《尚书》

虞夏书

尧典

皋陶谟

禹贡

甘誓

商书

汤誓

盘庚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牧誓

洪范

金縢

大诰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顾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文摘

(注释) 
①季子然:季氏的子弟。 
②具臣:各位充数的臣。 
③弑(shi):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称“弑”。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会问别的人,竟是问由和求啊。所谓大臣,应该用大道来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宁可辞职不干。如今由与求啊,只可算是备位充数的臣子罢了。” 
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听从任用他们的人吗?”孔子说:“弑父弑君的事,他们也不会听从的。”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①。”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②,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①贼:害。 
②社稷:土神和谷神。

虞夏书

尧典

秦朝焚书,《诗》《书》因为博士所掌,仍能传习,未遭完全灭绝。《尚书》由博士伏生(伏胜)传下,到汉代,分为欧阳、大小夏侯氏三家,都立为学官,称为《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此《尧典》即为其中第*篇。其间,又发现《太誓》一篇,号为二十九篇。先秦另有《舜典》一篇,散佚未能传下。西汉中期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任汉武帝的博士,应诏献上家传用先秦古籀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发现多出“逸《书》”十馀篇,西汉刘歆崇信其学,东汉马融、贾逵、郑玄等也传古文之学。至东晋出现了伪《古文尚书》,将《尧典》的后半部分从“慎微五典”句以下割裂出来,又增加二十八字作为篇首来冒充《舜典》。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尚书》即用伪古文本,流传至今。今仍从古说将其陝复,归到《尧典》一篇。

先秦《左传》《国语》《孟子》《苟子》等文献称引《尧典》文句达十馀次,可见其古老。从内容上看,可以感觉《尧典》的作者接触了大量原始的神话传说和科学资料,经加王后作了理性的叙述,仍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其中对观象授时等天文活动的记述,为后世中外天文学家所广泛讨论。另一方面,某些生吞活剥的记载也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矛盾。先秦旧籍一般都经过了汉人的传习和整理,《尚书》也是如此,《尧典》一篇也有秦汉人的事实掺杂其中,一般认为其主体成于春秋孔子的时代,是没有问题的。

《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尚书》中文句间亦流露出儒家的精神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

曰若稽古帝尧①,日放勋②,钦、明、文、思、安安③。允恭克让④。光被四表⑤,格于上下⑤。克明俊德⑦,以九族⑧;九族既睦⑨,平章百姓⑩;百姓昭明,协和万邦⑾;黎民于变时雍⑿。

【注释】

①曰若稽古:史臣追记古事的开头用语。日若,句语词,无意义。经传、金文或作“粤若”、“越若”、“雩若”,皆同音假借。稽,察考。尧:相传为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在后代儒家文献中逐渐被神话为德业*高的圣王。

②放勋:尧的名号。

③钦、明、文、思、安安:对尧各种美德、风度的赞美。蔡沈《书集传》云:“钦,恭敬也;明,通明也;敬体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见而思深远也。”安安,今文作“晏晏”,宽容、温和的样子。

④允恭克让:确实恭谨,善能推让。孔《疏》云:“持身能恭,与人能让,自己及物,故先恭后让。” ⑤光被(pi)四表:指尧的名声充塞、覆盖于四方之外极远之处。光,今文作“横”、“广”,充满。被,覆盖。

⑥格于上下:充溢天地。格,至。

⑦克明俊德:指尧能发扬昭明其大德。俊,许慎《说文》云“才千人也”,此处引申为大。

⑧九族:许多氏族。九,虚数,约举其多。

⑨既:已。

⑩平章百姓:辨别、彰明各个氏族的首领。平,今文作“便”,经传通借作“辨”、“辩”,音义皆同。章,显示,表明。百姓,这里指百官。

⑾协和万邦:团结联络好各个部落。

⑿黎民:犹言“苍生”,庶民、老百姓之谓。这里指当时的氏族成员。于:助词,无义。变:通“弁”,喜悦快乐。时雍:是以风俗大和。时,通“是”,金文“时”皆作“是”。

【译文】

查得古时候有个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庄严,通明事理,而且风度文雅,思虑深远,给人以宽厚博大的感觉。律己严谨、勤于工作,又能举贤让能、重用人才。他的道德名望充溢于四海之外,以至于天地上下。尧发扬着他的大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朝中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天下老百姓都和乐善,风俗因此也很淳美。

P1-3

部分插图,以书籍为准:





国学经典传世之作,涵泳千年智慧之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辉煌成就离不开世代传承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瑰宝,更是启迪智慧、涵养德行的不竭源泉。此次为您呈献的,正是集结了中华书局精选 of 传世国学名著,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精华,共八册,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本书套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国学精髓,让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照亮今人的心灵。我们精选了八部在国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它们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奠基之作、道德伦理的典范之篇、历史智慧的集大成者,以及文学艺术的璀璨明珠。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严谨的校勘、精良的排版,并辅以详实的注释和导读,以期帮助广大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论语》:仁者之道,君子之学 《论语》乃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诸多方面,尤以“仁”、“礼”、“君子”等概念为核心,深刻阐述了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华民族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典范和道德准则。 《论语》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实践性和普适性。孔子“仁者,爱人”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尊重,至今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教导人们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书中对君子品格的描绘,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后世提供了衡量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尺。它所倡导的学习精神,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示人们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本书对《论语》的整理,注重原文的准确性,力求还原其历史原貌。同时,我们配备了详尽的注释,对书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进行解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更有对《论语》的导读,帮助读者梳理其核心思想,掌握学习方法,从而真正领略“夫子之道,至矣哉”的博大精深。 《孟子》:浩然之气,性善之辩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共同著述的儒家经典,与《论语》并称“四书”。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才能获得天下民心。 《孟子》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战斗性。在战乱频仍、诸侯争霸的时代,孟子以其激昂的言辞和深刻的洞见,批判了各种非仁政的思想和行为,呼唤统治者回归道义,重视民生。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哲学思辨,也至今仍是讨论价值取舍时的经典案例。 本书对《孟子》的编排,力求呈现孟子论辩的逻辑清晰、气势磅礴。注释方面,着重解释孟子独特的哲学概念和譬喻,帮助读者理解其“心善”的论证过程。导读部分,将引领读者深入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以及他对后世政治思想的深远塑造。 《大学》与《中庸》:修身齐家,格物致知的学问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后被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这两部经典是儒家思想的纲领性著作,强调修身养性在治国平天下中的基础作用。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修身理论,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彰显内在的光明德性,“亲民”是指使民众受到良好的教化,“止于至善”是指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八目”则具体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强调了从个人修养到国家治理的层层递进关系。 《中庸》则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它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中庸”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合乎天道的行为准则,是达到人生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它也探讨了“诚”的意义,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强调了真诚在个人品德和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书将《大学》和《中庸》并列,以示其内在联系。注释方面,对“格物”、“致知”、“诚意”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儒家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精髓。“八目”的展开,将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内省到外化的完整人生道路。导读部分,将深入分析“中庸”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处世态度。 《诗经》:风雅颂,民族情感的千古回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宴享、朝会或政治讽喻之作;“颂”则为宗庙祭祀之乐,多赞美祖先功德。 《诗经》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男女的爱情、婚姻,到农事的辛勤,到战争的残酷,到政治的讽刺,无不包含其中。它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源头”,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情感的抒发,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本书对《诗经》的呈现,力求保留其原有的古朴韵味。注释方面,将详细解释诗歌中的难字、生词以及典故,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意涵。对于一些需要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才能理解的诗歌,将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导读部分,将带领读者领略《诗经》的艺术特色,如比兴、赋的运用,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 《尚书》:古史之镜,政治之策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中国古代官方史书的鼻祖,也是最早的叙事文集。它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春秋中叶的约1700年间的历史事件,以“书”的形式,记录了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君王的言行、政令、誓言等。 《尚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法律、天文、历法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和实践。其中,“尧典”、“舜典”和“禹贡”等篇章,更是关于古代政治、社会、经济、地理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尚书》的整理,强调其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注释方面,将侧重于解释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政治含义,并对一些古代制度进行必要的说明。导读部分,将带领读者了解《尚书》的史料价值,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早期政治智慧,以及它对后世史学和政治思想的影响。 《周易》:象数之学,变化之道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占卜、哲学、伦理的著作,相传由伏羲氏、文王、孔子等人先后增补发展而成。它以六十四卦的符号系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并以此来预测吉凶祸福,指导人们的行为。《周易》包含“经”和“传”两部分。“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爻辞;“传”则是对“经”的解释和阐发,包括“彀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等。 《周易》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揭示了宇宙生成、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周易》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奠定了基础。它对阴阳、刚柔、动静等辩证思想的阐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对《周易》的编排,力求呈现其卦象、卦辞、爻辞与传的说理脉络。注释方面,将重点解释卦象的含义、爻位的吉凶判断,以及“传”中关于哲学、伦理的论述。导读部分,将引领读者进入《周易》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理解其“象数”与“义理”的统一,以及其在中国哲学、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礼记》与《孝经》:德礼之道,孝道之本 《礼记》是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学派关于礼的论著的汇编,是儒家“五经”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思想、教育的重要文献。《礼记》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其中《大学》、《中庸》原本就包含在此。《礼记》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礼乐制度,强调“礼”在维护社会秩序、教化民众方面的作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经典著作,阐述了孝道作为人伦之始、治国之本的思想。它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书中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的孝道实践,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以及“事君,能使君无恶,能使君无刑罚,斯谓之孝”等。 本书将《礼记》与《孝经》并列,体现了礼与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礼记》的注释将侧重于解释其礼仪制度的细节和背后的思想逻辑。《孝经》的注释将围绕孝道的具体实践和其伦理价值展开。导读部分,将深入探讨“礼”在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深远影响。 结语 这套中华书局中国国学全套八册,集结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穿越千年,依旧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它们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料,更是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经典读物。我们希望通过这套精美的图书,能够带领您走进中华国学的殿堂,感受千年智慧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力量,滋养人生,启迪未来。无论您是国学爱好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读者,这套书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周易》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那是一本神秘莫测的“天书”,生怕自己领悟不到其皮毛,反而引人歧途。然而,这套书中的《周易》部分,处理得非常审慎且学术化。它没有过度渲染占卜的玄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变”的哲学理解上,强调阴阳消长、时位得当的辩证思维。光是理解乾卦和坤卦的卦辞,就足以让人对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有一个更宏大的视角。那些爻辞的解释,不再是简单的吉凶判断,而是对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决策情境的深刻洞察。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遇事不再是一味地求全或惧怕,而是懂得审时度势,顺应“时”的变化。这套书的排版对于复杂的卦象图也做了很好的处理,即便是初学者,对照文字也能较快地把握其结构脉络,减少了阅读障碍,让人敢于去深入探索。

评分

读《孟子》和《左传》时,我体验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和力量。《孟子》雄辩滔滔,那股“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郁郁久”的浩然正气,读起来酣畅淋漓,直击人心对“仁义”的渴望。尤其是他与梁惠王的对话,那种对君王直言不讳的批判和对民本思想的坚持,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让人热血沸腾。而转向《左传》,则像走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那里的历史叙事充满了细节和人性的复杂性,不像《春秋》那样简略。《左传》的叙事艺术简直是古代的“史诗级”电视剧,人物形象鲜明,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充满了权谋、忠义和悲剧色彩。阅读它,不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是观察古代贵族阶层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逻辑和道德抉择。这两种文本的并置,使得整套书的文化厚度一下子就拉满了,既有哲学的思辨,又有历史的沉淀。

评分

这套书的整体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先秦儒家思想和历史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将《尚书》也纳入其中的做法。《尚书》的语言相对古奥,但它提供了上古王朝的政治理想和治理经验的源头活水。理解了《尚书》中对“德”的强调和对统治者的殷殷告诫,再回过头去看《论语》中孔子对理想君主的期许,就会发现其思想的传承脉络是何等清晰。这套书的整体编排,犹如一部由远及近的时光机,从三代之治的理想开端,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思辨高峰,最后通过四书(虽不是完整的四书,但核心经典都有)的定型,完成了儒家思想的系统构建。它让我明白了,我们今天讨论的很多社会伦理和政治哲学,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的文本中。这不是一套可以“速读”的书,而是一套需要你静下心来,用时间去浸泡、去体会的经典集成,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大学》和《中庸》这两篇时,总觉得它们是晦涩的“官样文章”,是那些古代士大夫用来修身治世的教条。但随着我沉下心来,对照这套书的解读,才发现其精妙之处。特别是对“格物致知”和“诚意”的阐述,如果脱离了整体的语境去理解,确实容易陷入空泛的哲学思辨。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将《大学》的层层递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在实践层面也找到了可以参照的准则。阅读《中庸》时,那种追求“中和”之道的境界,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让你变得平庸,而是教你如何在极致与不足之间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达到一种圆融的智慧。这种对内在心性的打磨,是任何现代管理学或心理学都无法替代的。我已经把它们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每天早晨都会读上几段,感觉像是给心灵进行了一次深度的SPA和校准,非常治愈。

评分

这套《中华书局中国国学全套8册》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痴迷的“老学究”量身定制的宝藏。我特别喜欢它收录的这几部经典,尤其是《诗经》和《礼记孝经》。拿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华书局的装帧一如既往的扎实可靠,纸张质感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读《诗经》的时候,那些上古先民的爱情、劳作、祭祀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那种质朴而又蕴含深意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现代的文学作品。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搭配的注释和译文,非常到位,很多我原本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通过仔细研读,茅塞顿开。比如说,有些诗句的季节背景和地域风俗,如果没有详实的注解,很容易望文生义。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考究,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先秦思想的迷宫,让我对“诗言志”的真正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股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太棒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