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贞元六书(第3版)(5) 文学 书籍 |
| 作者: | 无 |
| 市场价: | 120元 |
| ISBN号: | 9787101093698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4-04-01 | 版次:1 | 页数:1075 |
| 印刷时间:2014-06-01 | 印次:1 | 字数:730.00千字 |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 ||
| 内容简介 | |
| “贞元六书”,是冯友兰在1937至1946年间所著之《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和《新知言》这六种哲学专著的合称。“贞元”即贞下起元,指著书于抗战时期。故此六书旨在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反思,“接着讲”自己的哲学见解以建立“新统”。这六书的写作,标志着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形成。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考取公费留美资格,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博士论文出版后,获博士学位。归国后曾执教于中州大学、广东大学和燕京大学。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并曾任校秘书长、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等职;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文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
| 目录 | |
| 新理学 新事论(*国到自由之路) 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 新原人 新原道(*国哲学之精神) 新知言 人名索引 书篇名索引 |
手边还有一本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专著,那文风简直是清雅脱俗,仿佛带着江南烟雨的气息。作者没有使用那种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非常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叠山理水的技巧,以及“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造园哲学。书中对“借景”这一概念的阐释,让我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内敛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拙政园中某一处亭子的选址,如何恰到好处地框住了远处的山峦,将外界的风景纳入园林自身的意境之中,这种“有心”与“无意”的结合,简直是神来之笔。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曲径通幽、花木扶疏的庭院之中,耳边回荡着潺潺流水声。对于想了解东方生活美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入门向导。
评分另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是关于近代西方哲学思潮的一本入门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般哲学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作者采用了“故事会”的形式,将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巨匠的生平与他们的核心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尼采的“超人”哲学,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描述尼采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以及他个人的挣扎,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悟到那背后的深层含义。我读完后,立刻去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因为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每一章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迫使读者停下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思考。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是我近年来读书中少有的。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堆砌,而是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生存智慧。
评分天哪,这套书简直是文字与思想的盛宴!我最近沉浸在另一部著作中,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巨著。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从《诗经》时代到清代的文学理论流变。尤其是他对魏晋时期“风骨”与“情韵”之争的论述,简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人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引用的例证丰富得令人咋舌,每一段引文后面都有深入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阅读它,就像在迷雾中行走多年后,终于看到了一座灯塔,它照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让它们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插图,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完全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我常常在读累了的时候,就抚摸着书脊上的烫金字,感受着文字带来的沉静力量。
评分我最近还接触了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得令人发指,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自己大脑工作方式的许多固有认知。作者以大量的实验案例为基础,探讨了人类的记忆、决策和注意力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欺骗”的。比如,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论述,配上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在日常信息接收和判断中,有多少盲点是需要修正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有力,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提供一套升级思维的“工具箱”。读完之后,我感到思维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新闻事件、人际交往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审慎和理性。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动脑子”的书,读完后劲十足,非常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人。
评分最近我正在啃一本关于世界建筑史的图册,那排版和视觉冲击力实在太震撼了!这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从包豪斯到柯布西耶,再到密斯·凡德罗,简直是一场视觉的朝圣之旅。它最大的亮点在于那些超高清的黑白照片,光影的对比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清晰地展现了建筑结构的力量感和材料的质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少即是多”理念的解读,作者通过对比当时欧洲的繁复装饰风格和现代主义的简洁线条,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翻阅这本书时,我仿佛能听到混凝土浇筑的声音,感受到钢筋的冷峻与平滑。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建筑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如何从简单的几何形态中发现秩序和永恒的美。我甚至开始留意身边的建筑细节了,这无疑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