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要义 | 作者 | 夏海 |
| 定价 | 69.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9328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320000 | 页码 | 435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国学要义》是引导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入门读物。作者认为国学义理聚集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之中,学习国学的好办法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学好五本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读懂十个词(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本书通过解读、品评这五本书和这十个词,带领读者达到善修身、明义理、懂国学的目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自序 导言 国学刍议 一、什么是国学 二、学习国学的意义 三、国学学什么 四、学习国学的重点 五、怎样学国学 上篇 经典 章 学好五本书 一、神龙见首不见尾 二、温良恭俭让 三、大丈夫孟子 四、初学入德之门 五、孔门传授心法 第二章 读《》,思哲学 一、其人 二、的历史地位 三、之思想 第三章 读《论语》,思人生 一、孔子其人 二、孔子形象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四、孔子思想的内容 第四章 读《孟子》,思政治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历史地位 三、孟子思想的内容 第五章 读《大学》,思修身 一、《大学》其书 二、修身的价值取向 三、修身的方法途径 四、修身的重点对象 第六章 读《中庸》,思心法 一、《中庸》其书 二、中庸的概念解读 三、《中庸》的哲学意蕴 四、《中庸》的齐家治国 五、《中庸》的君子之道 第七章 与孔子,日月同辉 一、恢复本来面目 二、差异方面 三、同一方面 下篇 概念 第八章 读懂十个词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仁者爱人 三、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 四、礼之用,和为贵 五、敬鬼神而远之 六、言而有信 七、人之行莫大干孝 八、内尽其心而不欺 九、出淤泥而不染 十、人不可以无耻 第九章 道:玄妙幽深 一、天道自然 二、治道无为 三、人道柔弱 第十章 仁:亲亲为大 一、仁的内容 二、以仁论人 三、践仁方法 第十一章 义:循理而行 一、先秦之义 二、义的内容 三、义与利的关系 第十二章 礼:天地之序 一、周公与三礼 二、礼的内容 三、礼的关系 第十三章 智:知者不惑 一、智的比较 二、智的内容 三、智的作用 第十四章 信:诚实不欺 一、信的概念 二、信的内容 三、儒家之信的局限 第十五章 孝:事亲以敬 一、孝的沿革 二、孝的内容 三、孝的关系 第十六章 忠:尽心竭力 一、先秦之忠 二、儒家之忠 三、忠的内容 四、忠的现代化 第十七章 廉:人之高行 一、廉的沿革 二、儒家之廉 三、廉的内容 第十八章 耻:羞恶之心 一、耻与罪 二、耻在先秦社会 三、儒家之耻 四、耻的内容 结语 国学展望 一、历史应对 二、现实困境 三、比较优势 四、希望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迷上了一类探讨古代思想精髓的读物,但很多作品往往在理论深度上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哲学命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贴近生活的故事和历史典故来阐释那些深奥的道理。比如,它谈论‘仁’的时候,可能引述的是某个古代贤者的日常小事,而不是枯燥的定义;谈论‘义’的时候,或许会回顾某段家喻户晓的忠诚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传统智慧,仿佛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这种努力真的非常可贵,让人读得既轻松又有所领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散发着淡淡的书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手中细细品读。它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字体选择古朴大气,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特别是那些内页的插图或装饰性边框,虽然不直接涉及核心内容,但其风格与整本书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仪式感和审美享受。不得不提的是,出版社的用心也体现在细节处,比如书脊的牢固程度和封面封底的抗磨损处理,都显示出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作品,而不是那种轻易就会散架的快消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接触它的第一时间就对其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书籍的期待值通常是“能吸收一两点新知就不错了”,毕竟许多旧作的观点已经被反复解读了无数遍。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和现代语境的巧妙嫁接。它没有停留在对古人亦步亦趋的模仿或注解上,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挖掘那些被时间掩盖的、更具生命力的内核。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在分析某个核心概念时,引用了当代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参照,这种跨学科的对话,让原本陈旧的论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锐度。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文化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份思想的更新工具包,鼓励读者不要盲目崇拜古籍,而是要带着现代的视角去和历史对话,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简直是按照读者的思维习惯来构建的。它不是简单地将不同主题的章节堆砌在一起,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递进关系。每一章的开头都会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或者一个普遍存在的疑惑,然后逐步深入,层层剥开迷雾,直到最后在结尾处提供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总结,为下一章做了完美的铺垫。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总想知道作者下一段会如何承接上文的观点,或者会如何引入新的视角。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能看懂的零散文集,而是一部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能体会到其全貌的系统性论述,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少见的。
评分坦率地说,购买这本书之前,我曾担心它会是一本过于严肃、阅读起来会让人倍感压力的“硬核”著作,毕竟主题如此宏大。然而,这本书的整体基调却是出乎意料的平和与包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架势,反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在阐述复杂观点时,总是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幽默的笔触,或者采用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巧妙地化解了可能出现的沉重感。这种‘寓教于乐’的叙事策略,让我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它仿佛在告诉我:探寻智慧的道路本该是充满乐趣的,而不是一种负担。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使我更愿意主动去亲近和消化那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亲切、更美好的初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