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孟子.大学.中庸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微经典》编委会 |
| 定价: | 12.8 |
| 出版社: | 江苏美术 |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ISBN: | 9787534488306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孟子·大学·中庸》选取孟子、大学、中庸中的经典之作,每篇分为原文和译文两部分,原文原文均依版本进行精校,译文中则融入了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流畅易懂。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慧,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灵境界。 |
| 编辑 | |
毋庸讳言,儒学经典及后世的阐释汗牛充栋,即使粗粗翻检一遍,也难以领悟其要旨;同时其中的确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多数读者无暇甄别。有鉴于此,我们把传统儒学中的经典进行了负责任的编选,编成此本《孟子 大学 中庸》。其中的原文依照版本精校而来,并在译文中融入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流畅易懂。另外,篇章页的插图、页眉和文字内容的排版,都是极为用心和精细的,是再现传统,认识传统的载体。 目录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大学 中庸 精彩书摘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 文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带给我国什么好处呢?” 孟子回答:“大王!为什么一定要有好处呢?有仁义就可以了。如果大王说:‘能带给我国什么好处呢?’大夫说:‘能带给我封地什么好处呢?’士人和百姓说:‘能带给我自己什么好处呢?’这样,上上下下追逐私利,国家就危险了。在一个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千辆战车的大夫;在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一定是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万乘之国中,大夫有千辆战车,千乘之国中,大夫有百辆战车,不能说不多。如果把正义排在私利之后,那么大夫不争夺到国君的产业,就不会罢休的。没有善良之人会遗弃亲人,没有正义之士会怠慢君王。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何一定要有好处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 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一面看着鸿雁麋鹿,一面说:“有德者也有这种闲情吗?” 孟子回答:“只有先成为有德者,才能享受此等乐趣,无德者就算有这些东西,也得不到快乐。《诗经》说:‘准备建造灵台,精心设计安排,百姓齐心协力,几天就建造完成。王说不要着急,百姓愈发卖力。文王游览鹿苑,母鹿伏在草丛,母鹿毛光且肥,白鸟洁净丰满。文王游览灵沼,鱼儿欢呼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民力来修建高台深池,但百姓非常高兴,称呼那个台叫‘灵台’,称呼那个池叫‘灵沼’,并因为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而快乐。周文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地快乐。《汤誓》说:‘太阳何时毁灭,我宁愿与你一起灭亡!’百姓竟然想要与夏桀一起灭亡,即使有台池鸟兽,难道他能独享其乐吗?”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 文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对人说:“大王远看不像国君,走近他,也看不出威严之貌。他突然问我:‘天下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统一后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可以统一天下。’ “他再问:‘有谁跟随他呢?’ “我再答:‘天下的人没有不跟随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若是发生干旱,禾苗就干枯了。若是天上出现乌云,哗啦哗啦地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住呢?现在天下的各国君主,没有不喜欢杀人的。若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君主出现,天下的百姓都会争先恐后地归顺他。真如这样,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向下奔流一样,谁能阻挡得住呢?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
(二)一部关于未来城市生态学的科幻杰作 读完《赛博格之城:零点生态》,我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生活在了那个冰冷、霓虹闪烁的未来。这本书的设定太硬核了,它不是那种简单的太空歌剧,而是深入探讨了高度发达的赛博格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的生物圈和精神结构。作者对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描述细致入微,比如那些垂直农场是如何运作,它们与底层废弃区域的生物群落之间形成了怎样一种共生或寄生的关系。情节推进得非常慢,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每一章都在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微观世界。我特别喜欢主角作为一个“数据牧师”的角色设定,他在信息迷雾中寻找关于“自然”的最后痕迹,那种对失落的原始美感的追寻,在充斥着合成纤维和电子噪音的都市里显得格外悲壮。书中的哲学思辨也令人深思:当人类的身体被机械完美替代后,我们还剩下多少“人性”可以坚守?语言风格冷峻、精确,充满了科技术语,但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使得这些冰冷的词汇也带上了一种奇异的美感,如同电路板上的金色纹路。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后人类时代”感到好奇的人。
评分(五)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困境的犀利解剖 《镜像之外的目光》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又无法放下手的社会心理学读物。作者的文风极其犀利、毫不留情,他毫不客气地揭示了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构建的那些“人设”是多么的脆弱和虚假。书中大量引用了当代案例,从网络舆论的集体失控,到职场中的“表演性努力”,作者用近乎解剖学的精度,剖析了现代人为了获得外部认可而进行的无休止的自我异化。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密,每一章都像一个逻辑严密的法庭辩论,证据链无可辩驳。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共情疲劳”的那一节,它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面对全球灾难新闻时越来越麻木,那不是冷漠,而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超负荷的信号。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要求读者直面这种困境,并思考真正的自我价值应如何建立在不依赖外部反馈的基础之上。对于任何感到生活在巨大群体压力下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剂清醒剂,虽然刺痛,但绝对必要。
评分(四)一部充满东方韵味和武侠精神的探险小说 很少有小说能将江湖的恩怨情仇与深奥的地理学知识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但《山海行客传》做到了。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侠,而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游历者,他行走于前朝遗留下的那些险峻山脉和神秘洞穴之间,寻找着失落的古代机关术。小说的节奏如同山间的溪流,时而湍急(打斗场面紧张刺激,动作描写如行云流水,充满了借力使力的巧劲),时而又变得舒缓(主角在无人之境解读古老壁画时的沉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绘,那些被云雾常年笼罩的险峰,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呼吸,成为了角色命运的无声见证者。人物对话充满了古韵,措辞典雅,但情感表达却真挚有力,没有那种故作深沉的矫揉造作。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兼具严谨地理考据的武侠世界,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满足了对武艺的想象,又满足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
评分(三)我最近沉迷的园艺与静心指南 《浮生半亩,慢种时光》这本书简直是现代都市人的一剂强效镇静剂。它完全没有宏大的叙事或复杂的理论,通篇都是对“慢”的极致推崇。作者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在郊外小院里一年四季与植物打交道的点滴。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土壤的描写,他能把不同季节土壤的湿度、气味、温度变化描述得如同在品鉴陈年的美酒。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讲解如何与特定植物“对话”,比如如何观察月季在不同光照下的细微情绪变化,如何通过修剪来引导树木的生长方向,这完全不是园艺技巧,而是一种生活哲学。文字非常细腻、温暖,带着一种被阳光和泥土浸润过的朴实感。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在我的小阳台上种下几株香草,那种亲手播种、等待发芽的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是任何电子娱乐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插图也是绝妙,全是手绘的水彩稿,温柔地勾勒出植物的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放下手机,去感受一下户外的微风。
评分(一)对那本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的感叹 我最近终于啃完了那本厚重的《寰宇风云录》,装帧古朴,光是捧在手里就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这本书的叙事之宏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是一位时间旅行者,他信手拈来,就能将数千年间不同文明的兴衰更迭串联起来,丝毫不显凌乱。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转折点”的把握,比如某个关键战役的失利如何引发了数百年的文化断层,或者某位哲人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箴言如何催生了一场席卷大陆的思想革命。文字如同史诗般磅礴,时而冷静克制地描绘血与火的残酷,时而又深情地剖析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不仅呈现了主流观点,还挖掘了那些被尘封的、相互矛盾的民间记录,使得整个历史图景立体而复杂。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彻底拓宽了,对“现在”的理解也多了一层深厚的历史维度。书中的地图绘制得极其精美,那些古老的城邦和商路,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和尘土的味道。这绝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它充满了生命力和戏剧张力,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之间,久久不能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