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太平经
定价:180.00元
作者:杨寄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010921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2.801kg
编辑推荐
1.本套丛书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为经典的著作,以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本次推出第八辑,共6种。
2.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内容提要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多巫觋杂语”。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必读的名典。
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不乏生动有趣之处,题解中对各篇思想内容和篇目流传情况做了详细说明,是帮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这部名著的*读本之一。
目录
上册前言卷一至十七甲部(不分卷)卷十八至三十四乙部(不分卷)卷三十五丙部之一卷三十六丙部之二卷三十七丙部之三卷三十八丙部之四卷三十九丙部之五卷四十丙部之六卷四十一丙部之七卷四十二丙部之八卷四十三丙部之九卷四十四丙部之十卷四十五丙部之十一卷四十六丙部之十二卷四十七丙部之十三卷四十八丙部之十四卷四十九丙部之十五卷五十丙部之十六卷五十一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二丁部之一卷五十三丁部之二卷五十四丁部之三卷五十五丁部之四卷五十六至六十四丁部五至十三卷六十五丁部之十四卷六十六丁部之十五卷六十七丁部之十六卷六十八丁部之十七中册卷六十九戊部之一卷七十戊部之二卷七十一戊部之三卷七十二戊部之四卷七十三至八十五戊部五至十七卷八十六己部之一卷八十七己部之二卷八十八己部之三卷八十九己部之四卷九十己部之五卷九十一己部之六卷九十二己部之七卷九十三己部之八卷九十四至九十五己部九至十卷九十六己部之十一卷九十七己部之十二卷九十八己部之十三卷九十九己部之十四卷一百己部之十五卷一百一己部之十六卷一百二己部之十七下册卷一百三庚部之一卷一百四庚部之二卷一百五庚部之三卷一百六庚部之四卷一百七庚部之五卷一百八庚部之六卷一百九庚部之七卷一百十庚部之八卷一百十一庚部之九卷一百十二庚部之十卷一百十三庚部之十一卷一百十四庚部之十二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七庚部之十五卷一百十八庚部之十六卷一百十九庚部之十七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辛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癸部(不分卷)附录附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初次面对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敬畏,但也夹杂着一丝对枯燥的担忧。毕竟,涉及到“太平”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教条式的、宏大的叙事框架。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我发现它的内在逻辑构建得极其精妙且富有韧性。它并非单线条地宣讲某一固定教义,而是铺陈开一个巨大的思想网络,各种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从天文星象到人事治理,从个体修行到灾异警示——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这种整体观,在现代社会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们跳出日常的线性思维,去接受一种多维度、循环往复的宇宙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借助配套的工具书,去理解那些古代特有的地域名词和官制称谓。每一次成功破译一个关键的概念,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绝对是阅读过程中的一大乐趣。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那种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构建复杂理论体系的能力。它不是一本用来“消磨时间”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参与一场关于永恒秩序的严肃对话。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的密度,足以让任何一个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但支撑我一直读下去的,反倒是它那种近乎“天人合一”的宏大愿景。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太平”的追求,是如此纯粹而具有实践性,它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安定,更是宇宙层面的和谐。书中对阴阳五行、星辰轨迹的论述,看似迷信,实则反映了一种试图将人类行为纳入自然律法体系的努力。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每次读到关于如何“感应天道”的部分,我都会停下来思考,现代人追求的“效率”和“进步”是否让我们与这种更广阔的连接感渐行渐远了?中华书局的排版非常大气,留白得当,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本带来的压迫感。它允许读者在密集的理论中,找到片刻喘息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思绪梳理。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作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悟不出其中真谛。
评分我有个习惯,每当读到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总会想象一下当时的阅读环境。对于这本,我甚至会尝试去模仿那种“隔着一层纱”的阅读体验。杨寄林的这个版本,在学术严谨性上无可挑剔,但其内容本身,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逻辑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存在挑战的。它的表达方式是高度凝练和象征性的,很多章节读起来像是某种加密的代码,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跨文化、跨时空背景知识才能勉强窥见其门径。我并非历史或宗教学的科班出身,所以阅读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需要反复回溯,甚至做一些旁骛的研究,比如去查阅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以作对照。但正是这种“对抗性”,反而激发了我的探索欲。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只提供精密的线索。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自己“学会”了什么,而是觉得自己“理解”了更多关于古代社会精神层面的运行机制。这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险峻的山峰,虽然过程异常辛苦,但站在山顶回望时,那种视野的开阔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甫一捧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纸张的质感,泛着一种温润的、历经岁月洗礼的微黄,墨迹的晕染,仿佛还能嗅到千年之前,在某间古老的书斋里,抄写者屏息凝神的气息。它不像时下流行的那些轻薄快餐读物,随便翻翻就能得个大概。这部作品要求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投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拨开层层迷雾,试图触及那个古老时代最核心的智慧与信仰。阅读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考古挖掘工作,你得耐心地对照不同的引文,去辨识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象征意义。我尤其欣赏中华书局的这次整理,注释详实而审慎,没有过度解读的痕迹,而是力求忠实地呈现原貌,这对于深入理解此类经典至关重要。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轻松获得“成功秘诀”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人如何理解天地运行、社会秩序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读完一章,往往需要合上书本,久久思索,那种被深邃的思想触动的感觉,是其他读物难以比拟的。它考验的不是阅读速度,而是理解的深度和对历史语境的敏感度。
评分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这本书里头的一些观念无疑是过时的,甚至有些地方显得过于理想化。但我们阅读经典,绝非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古代模板,而是为了理解人类精神史上那些深刻的印记。《太平经》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其所预言的“太平”是否真的实现,而在于它所构建的那套庞大而自洽的伦理和宇宙模型,揭示了古代社会如何自我调适、如何试图在动荡中寻求永恒的稳定。它像是一部古代的“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充满了结构性的设定和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德行”与“气数”相互影响的论述,那种精密的因果链条构建,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价值。阅读它,让我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为具象的体会。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后会心一笑的书,而是让你读完后,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消化、来校准自己世界观的书。它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在于挑战你对“真实”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