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的结晶,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哲学名著。1946年到1947年,冯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经整理后形成本书。《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炼,全书二十余万字,打通古今、联络中西,不仅讲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还融入了冯友兰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可谓“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思想是中国的,考虑却是世界的”,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本书以英文写成,已被译为多种语言,是中国哲学专业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赵复三先生的译本通俗易懂,遣词晓畅,广为读者称赞,能帮助读者更快地进入中国哲学的大门。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享有靠前声誉的思想家、哲学史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序言/后记】自 序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 R. 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中国哲学与其他文明思想交流时的细腻笔触。书中对佛学传入后的本土化进程,以及它如何与原有的儒、道思想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进行了非常深入且客观的分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外来思想视为“侵入者”,也没有将其视为“同化者”,而是着重展现了两者之间长期、曲折、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中国哲学自身的边界和潜力。它表明,中国思想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不断吸收、消化、创新的活态有机体。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中国性”的理解更加辩证和开放,避免了将传统文化视为某种静止不变的“文化遗产”的倾向。
评分我总觉得,许多关于中国哲学的介绍,读完之后只留下了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术语,真正触动人心的思考却很少。但对于这本书,情况完全不同。作者的文字里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对“人”的关怀。他不仅仅在梳理理论,更是在探讨古人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比如在论及道家思想时,他没有停留在对“有无”、“虚实”的抽象讨论,而是很细腻地描绘了那种“返璞归真”的生命姿态,以及在强权面前,个体如何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将哲学与个体生命经验深度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立刻与我此刻的生活产生了共鸣,不再是遥远的历史遗迹,而是可以随时取用的精神资源。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关注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和流派,那些常常被历史长河冲刷掉的边缘声音和地方性的思潮,也被作者给予了应有的关注。这使得整个思想图景显得更加立体和饱满,而非仅仅是几个固定节点的连线。例如,书中对某些地方学派或特定时期士人对儒家思想的“地方性变奏”的梳理,就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角度。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主流哲学”往往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下被固化的结果,而在其光芒之下,依然有着丰富多元的民间智慧在悄然流淌。这种对思想生态的整体把握,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思想史的认知不再是一个单向度的“主干道”,而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支流与汇合的广阔流域。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简史”二字常与严肃的学院派沾边。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富有文采,简直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它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在需要深入剖析复杂概念时,作者会放慢速度,用精准而优美的比喻来解释,确保初学者也能领会其精髓;而在介绍思想脉络的演变时,节奏又会加快,如同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容易产生时代误读的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既没有过度美化古人的“完美德性”,也没有用现代的眼光去苛责古人的局限性,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超然与尊重,力求呈现思想的真实面貌。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仿佛不是在向我们“讲解”历史,而是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哲学漫步。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堆砌人名和年代的枯燥方式,而是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社会背景、政治风云与思想流派的发展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古人的思辨并非是空中楼阁,它们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生活体验之中。比如,论述诸子百家争鸣时,那种百家争鸣背后的社会焦虑感和对理想秩序的迫切探求,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文字。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某个学派的几条核心观点,而是理解那些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萌芽、生长,并最终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底色。这种强调“境遇”与“思想”互动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厚重的哲学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生成机制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