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改革的方向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和社会
定价:59.00元
作者:林毅夫 周其仁 张维迎 姚洋 黄益平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86840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 不忘初心改革再上路
*经济学家 追问中国社会难题和政治体制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改革成就和未来发展
本书聚焦改革和开放中的经济问题、发展前景,契合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之一——“改革开放40年”。
●北大国发院知名经济学家发力,聚焦中国经济发展
北大国发院知名经济学教授,畅谈包括企业创新、共享经济、社会创新、社会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企业家精神、互联网经济、医疗、雄安等。
内容提要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了政治、经济、金融、医疗、房地产、制造业等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全面变革。
而这40年的征途仅仅是个开头,面对全球政治局面不明朗、经济萎靡不振的国际环境,以及中部的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中国下一步改革往哪个方向走?
中国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金融体制应为创新做什么准备?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完善?
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如何发展?
老龄化、城市化、互联网经济、医疗行业将迎来什么变革?
雄安会成中国土地与房产体制改革契机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国企业和社会,审视新时代下的改革难题,从大众创业到万众创新,从领导力要求到国企改革,从上层建筑到社会体制,从老龄化到数字化,揭示未来中国的种种可能。
目录
章企业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市场的逻辑就是君子之道 张维迎
产业集群的逻辑 张晓波
全球化时代的5 个领导力要求 陈春花
成为价值型企业 陈春花
从组织结构和信息成本的角度谈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逻辑 李力行
抓住僵尸企业处置这个牛鼻子 黄益平
第二章 中国创新有哪些路可走
中国创新的两条路 姚洋
创新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体制 张维迎
企业要高度关注想法 周其仁
创新的浓汤如何煲出来 周其仁
为创新确权——饼的分法决定饼的大小 薛兆丰
分享经济不需要监管 张维迎
发展硬实力,提升软实力——中国持续发展必要的战略举措 杨壮
第三章 谁是创造未来的
知识的本质与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张维迎
激活自我,让知识为自我赋能 陈春花
纠结的时代更需要有品格的企业家 杨壮
对人工智能前景的人文思考 杨壮
第四章 如何理解体制
有为是市场有效的前提 林毅夫
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可能的演化路径 汪丁丁
中国需要新的政治经济学 姚洋
可信承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姚洋
重建中国的政治哲学 姚洋
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林双林
第五章 如何破解社会难题
如何用数字技术解决经济难题 周其仁
环境形势倒逼结构调整与政策改进 徐晋涛
中国老龄化的特殊挑战与应对之道 赵耀辉
过度“求稳”也会滋生风险 黄益平
城市化不可阻挡的规律 周其仁
警惕行政化回潮、平庸化和保守化 卢中原
降低企业所得税是减轻企业负担的有效途径 林双林
经济增长与医疗健康:中国观察 刘国恩
互联网经济治理四问 薛兆丰
雄安会成中国土地与房产体制改革契机吗 卢锋
作者介绍
林毅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银行2008-2012年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周其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维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市场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姚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管理学讲席教授、BiMBA商学院院长。
杨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
卢中原: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汪丁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徐晋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晓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讲座教授。
林双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
赵耀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刘国恩: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李力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其实是一种重塑世界观的震撼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过去许多基于直觉或常识形成的判断,在作者的系统性论证面前,显得多么的片面和经验主义。它挑战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叙事,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机制是如何运作,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的。这种思维上的颠覆,比记住任何一个具体的数据或结论都重要得多。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看政策文件时的视角都发生微妙的变化,多了一层穿透表象去探究本质的习惯,这种思维工具的升级,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推翻的逻辑漏洞。他对于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些观察角度,可以说是非常犀利和独到,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只是陈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现象背后的体制性根源。特别是他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那几章论述,简直是茅塞顿开,让我对过去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豁然开朗。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拿出笔记本记录下一些关键的论点,生怕稍不留神就错过了某个精妙的转折。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带劲”,仿佛在跟随一位高明的棋手,一步步布局,最终走向一个无可争议的局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色调和简洁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把我的注意力抓住了。我记得当时是在书店里闲逛,无意间看到了它,那一刻,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我。拿起书翻阅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让人很舒服,不张扬,但很有分量。我特别喜欢那种装帧带来的踏实感,让人觉得里面装载的内容一定是非常严肃和深刻的。对于一本探讨改革方向的书籍来说,这样的外在包装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它建立起了一种期待,让我相信这不是一本浮于表面的随笔集,而是一次深度的思想碰撞。它成功地在众多新书中脱颖而出,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仿佛书本本身就在低语,告诉我,这里有你需要思考的答案。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学术性的,用词严谨,句式也比较复杂,这对于追求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消化。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通勤路上随便翻翻的书,它要求你必须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回翻前文去梳理上下文的脉络。然而,正是这种略带“门槛”的写作方式,保证了其思想深度的无可替代性。我体会到,作者丝毫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稀释其核心观点,反而坚持用最精确的词汇去构建他的理论大厦。这种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非常值得称赞,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时间的检验中更显珍贵。
评分这本书里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利益诉求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一些微观层面的案例分析,简直是直击人心。作者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策讨论上,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或者具体的企业案例,把冰冷的理论具象化了。比如,他分析中小企业在转型阵痛期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和政策夹缝中的挣扎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身处其中的焦虑和无力感。这种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和情感张力,它不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运行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痛点和矛盾。我感觉作者对社会底层和新兴力量的关怀是真诚且充满力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