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的結晶,是享譽中外的中國哲學名著。1946年到1947年,馮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英文講稿經整理後形成本書。《中國哲學簡史》短小精煉,全書二十餘萬字,打通古今、聯絡中西,不僅講述瞭中國哲學發展的曆史,還融入瞭馮友蘭獨特的理解與思考,可謂“資料是古代的,眼光卻是現代的;思想是中國的,考慮卻是世界的”,充滿瞭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本書以英文寫成,已被譯為多種語言,是中國哲學專業的通用教材,也是瞭解中國文化的入門書。趙復三先生的譯本通俗易懂,遣詞曉暢,廣為讀者稱贊,能幫助讀者更快地進入中國哲學的大門。 馮友蘭 著;趙復三 譯 馮友蘭(1895—1990),中國當代享有靠前聲譽的思想傢、哲學史傢。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係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 【序言/後記】自 序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曆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纔,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纔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纔,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餘著此書,於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藉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纔,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 R. 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籍,每亦藉用二君之譯文,書此緻謝。一九四六至四七年,餘於等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畢竟“簡史”二字常與嚴肅的學院派沾邊。然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意料地流暢和富有文采,簡直像在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它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在需要深入剖析復雜概念時,作者會放慢速度,用精準而優美的比喻來解釋,確保初學者也能領會其精髓;而在介紹思想脈絡的演變時,節奏又會加快,如同大河奔流,一瀉韆裏。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那些容易産生時代誤讀的議題時的審慎態度,他既沒有過度美化古人的“完美德性”,也沒有用現代的眼光去苛責古人的局限性,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超然與尊重,力求呈現思想的真實麵貌。
評分我總覺得,許多關於中國哲學的介紹,讀完之後隻留下瞭一堆需要死記硬背的術語,真正觸動人心的思考卻很少。但對於這本書,情況完全不同。作者的文字裏滲透著一種強烈的對“人”的關懷。他不僅僅在梳理理論,更是在探討古人如何麵對生老病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在亂世中保持內心的秩序與安寜。比如在論及道傢思想時,他沒有停留在對“有無”、“虛實”的抽象討論,而是很細膩地描繪瞭那種“返璞歸真”的生命姿態,以及在強權麵前,個體如何通過內在的修養來獲得真正的自由。這種將哲學與個體生命經驗深度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立刻與我此刻的生活産生瞭共鳴,不再是遙遠的曆史遺跡,而是可以隨時取用的精神資源。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僅僅關注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和流派,那些常常被曆史長河衝刷掉的邊緣聲音和地方性的思潮,也被作者給予瞭應有的關注。這使得整個思想圖景顯得更加立體和飽滿,而非僅僅是幾個固定節點的連綫。例如,書中對某些地方學派或特定時期士人對儒傢思想的“地方性變奏”的梳理,就提供瞭全新的觀察角度。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主流哲學”往往是在特定權力結構下被固化的結果,而在其光芒之下,依然有著豐富多元的民間智慧在悄然流淌。這種對思想生態的整體把握,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和開闊的學術視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思想史的認知不再是一個單嚮度的“主乾道”,而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支流與匯閤的廣闊流域。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中國哲學與其他文明思想交流時的細膩筆觸。書中對佛學傳入後的本土化進程,以及它如何與原有的儒、道思想産生復雜的化學反應,進行瞭非常深入且客觀的分析。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外來思想視為“侵入者”,也沒有將其視為“同化者”,而是著重展現瞭兩者之間長期、麯摺、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這種跨文化視角的引入,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中國哲學自身的邊界和潛力。它錶明,中國思想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係統,而是一個不斷吸收、消化、創新的活態有機體。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對“中國性”的理解更加辯證和開放,避免瞭將傳統文化視為某種靜止不變的“文化遺産”的傾嚮。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它仿佛不是在嚮我們“講解”曆史,而是在帶領我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哲學漫步。作者並沒有采用那種堆砌人名和年代的枯燥方式,而是巧妙地將中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政治風雲與思想流派的發展緊密地編織在一起。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些古人的思辨並非是空中樓閣,它們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現實睏境與生活體驗之中。比如,論述諸子百傢爭鳴時,那種百傢爭鳴背後的社會焦慮感和對理想秩序的迫切探求,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迴味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文字。它教會我的不是記住某個學派的幾條核心觀點,而是理解那些智慧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土壤中萌芽、生長,並最終影響瞭整個民族的精神底色。這種強調“境遇”與“思想”互動的寫作手法,使得原本厚重的哲學史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對中國傳統智慧的生成機製有瞭更深一層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