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要義 | 作者 | 夏海 |
| 定價 | 69.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9328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320000 | 頁碼 | 435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國學要義》是引導一般讀者學習國學的入門讀物。作者認為國學義理聚集於儒道兩傢的學說之中,學習國學的好辦法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學好五本經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讀懂十個詞(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本書通過解讀、品評這五本書和這十個詞,帶領讀者達到善修身、明義理、懂國學的目的。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自序 導言 國學芻議 一、什麼是國學 二、學習國學的意義 三、國學學什麼 四、學習國學的重點 五、怎樣學國學 上篇 經典 章 學好五本書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二、溫良恭儉讓 三、大丈夫孟子 四、初學入德之門 五、孔門傳授心法 第二章 讀《》,思哲學 一、其人 二、的曆史地位 三、之思想 第三章 讀《論語》,思人生 一、孔子其人 二、孔子形象 三、孔子的曆史地位 四、孔子思想的內容 第四章 讀《孟子》,思政治 一、孟子其人 二、孟子的曆史地位 三、孟子思想的內容 第五章 讀《大學》,思修身 一、《大學》其書 二、修身的價值取嚮 三、修身的方法途徑 四、修身的重點對象 第六章 讀《中庸》,思心法 一、《中庸》其書 二、中庸的概念解讀 三、《中庸》的哲學意蘊 四、《中庸》的齊傢治國 五、《中庸》的君子之道 第七章 與孔子,日月同輝 一、恢復本來麵目 二、差異方麵 三、同一方麵 下篇 概念 第八章 讀懂十個詞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仁者愛人 三、不義而富且貴如浮雲 四、禮之用,和為貴 五、敬鬼神而遠之 六、言而有信 七、人之行莫大乾孝 八、內盡其心而不欺 九、齣淤泥而不染 十、人不可以無恥 第九章 道:玄妙幽深 一、天道自然 二、治道無為 三、人道柔弱 第十章 仁:親親為大 一、仁的內容 二、以仁論人 三、踐仁方法 第十一章 義:循理而行 一、先秦之義 二、義的內容 三、義與利的關係 第十二章 禮:天地之序 一、周公與三禮 二、禮的內容 三、禮的關係 第十三章 智:知者不惑 一、智的比較 二、智的內容 三、智的作用 第十四章 信:誠實不欺 一、信的概念 二、信的內容 三、儒傢之信的局限 第十五章 孝:事親以敬 一、孝的沿革 二、孝的內容 三、孝的關係 第十六章 忠:盡心竭力 一、先秦之忠 二、儒傢之忠 三、忠的內容 四、忠的現代化 第十七章 廉:人之高行 一、廉的沿革 二、儒傢之廉 三、廉的內容 第十八章 恥:羞惡之心 一、恥與罪 二、恥在先秦社會 三、儒傢之恥 四、恥的內容 結語 國學展望 一、曆史應對 二、現實睏境 三、比較優勢 四、希望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坦率地說,購買這本書之前,我曾擔心它會是一本過於嚴肅、閱讀起來會讓人倍感壓力的“硬核”著作,畢竟主題如此宏大。然而,這本書的整體基調卻是齣乎意料的平和與包容。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架勢,反而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作者在闡述復雜觀點時,總是能恰到好處地穿插一些幽默的筆觸,或者采用一種略帶自嘲的語氣,巧妙地化解瞭可能齣現的沉重感。這種‘寓教於樂’的敘事策略,讓我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極大的精神愉悅。它仿佛在告訴我:探尋智慧的道路本該是充滿樂趣的,而不是一種負擔。這種輕鬆愉快的閱讀氛圍,使我更願意主動去親近和消化那些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親切、更美好的初印象。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簡直是按照讀者的思維習慣來構建的。它不是簡單地將不同主題的章節堆砌在一起,而是有著清晰的邏輯遞進關係。每一章的開頭都會有一個引人入勝的懸念或者一個普遍存在的疑惑,然後逐步深入,層層剝開迷霧,直到最後在結尾處提供一個令人豁然開朗的總結,為下一章做瞭完美的鋪墊。這種設計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連貫性和節奏感,讓人根本停不下來,總想知道作者下一段會如何承接上文的觀點,或者會如何引入新的視角。它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開任何一頁都能看懂的零散文集,而是一部需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纔能體會到其全貌的係統性論述,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在同類書籍中是極為少見的。
評分我最近迷上瞭一類探討古代思想精髓的讀物,但很多作品往往在理論深度上顯得有些晦澀難懂,或者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的語言風格簡直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耳邊娓娓道來。它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哲學命題,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貼近生活的故事和曆史典故來闡釋那些深奧的道理。比如,它談論‘仁’的時候,可能引述的是某個古代賢者的日常小事,而不是枯燥的定義;談論‘義’的時候,或許會迴顧某段傢喻戶曉的忠誠故事。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傳統智慧,仿佛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情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這種努力真的非常可貴,讓人讀得既輕鬆又有所領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翻開扉頁,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散發著淡淡的書墨香,讓人忍不住想要捧在手中細細品讀。它的排版布局疏密有緻,字體選擇古樸大氣,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特彆是那些內頁的插圖或裝飾性邊框,雖然不直接涉及核心內容,但其風格與整本書的文化底蘊相得益彰,為閱讀過程增添瞭一種儀式感和審美享受。不得不提的是,齣版社的用心也體現在細節處,比如書脊的牢固程度和封麵封底的抗磨損處理,都顯示齣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作品,而不是那種輕易就會散架的快消品。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在接觸它的第一時間就對其內容抱有極高的期待和敬意。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書籍的期待值通常是“能吸收一兩點新知就不錯瞭”,畢竟許多舊作的觀點已經被反復解讀瞭無數遍。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經典文本的重新審視和現代語境的巧妙嫁接。它沒有停留在對古人亦步亦趨的模仿或注解上,而是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挖掘那些被時間掩蓋的、更具生命力的內核。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它在分析某個核心概念時,引用瞭當代社會學或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作為參照,這種跨學科的對話,讓原本陳舊的論述煥發齣瞭新的活力和銳度。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文化普及讀物,它更像是一份思想的更新工具包,鼓勵讀者不要盲目崇拜古籍,而是要帶著現代的視角去和曆史對話,從而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