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是中國近代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傢,長期經營近代工商業,社會活動超過半個世紀,早年曾任英商寶順洋行、太古輪船公司買辦,後任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局、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商辦粵漢鐵路公司總辦等職,在外貿、金融、航運、工礦、鐵路乃至慈善等眾多領域都有重要建樹。其《盛世危言》**提齣瞭商戰思想,是集中反映瞭近代改良思想的重要著作,在當時和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夏東元編著的這本《鄭觀應集盛世危言後編》為《鄭觀應集》之第二捲,收入《盛世危言後編》。
盛世危言後編
捲一 道術
捲二 學務
捲三 立憲
捲四 政治
捲五 軍務
捲六 開墾
捲七 工藝
捲八 商務
捲九 鐵路
捲十 船務
捲十一 礦務
捲十二 電報
捲十三 鐵廠
捲十四 賑務
捲十五 雜著
初次接觸鄭觀應的作品,著實經曆瞭一番“掃盲”的過程。我之前讀過一些清末改革傢的著作,總覺得或多或少帶著某種理想化的色彩,情感大於邏輯。然而,這套《盛世危言後編》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嚴謹的“病理分析報告”。每當讀到他對海關稅收、輪船招商、礦業開發等具體事務的分析時,那種細緻入微的程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仿佛是一位心思縝密的會計師,在清點大清王朝的傢底,並且精確地指齣瞭“虧空”在哪裏,該如何“填補”。這種“實事求是”的文風,使得全書的論述極具說服力。盡管篇幅浩大,捲帙繁多,但結構卻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在浩瀚的史料和政策建議中,依然能夠抓住主綫——那就是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危局。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近代轉型期經濟思想感興趣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不可或缺的“硬通貨”。
評分說實話,我本以為這是一本讀起來會非常枯燥的“舊學問”,畢竟是晚清的文集,語言風格想必晦澀難懂。沒想到,鄭觀應先生的筆觸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傢國情懷,這份情懷是通過一篇篇犀利、直指人心的文字錶達齣來的。他對於“民生”的關注,貫穿始終,不像某些改革傢隻注重技術層麵的革新,而是將“富民”置於“強國”的基石之上。這種“民本”思想在那個以官僚士大夫為主導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閱讀時,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經濟學的探討,更是一種道德良知與社會責任的交鋒。書中的許多論斷,比如對壟斷的警惕、對公平貿易的呼喚,至今聽來依然振聾發聵。這套書,更像是一部凝聚瞭前輩先賢對國傢未來深度思考的“思想結晶”,其價值遠遠超過瞭單純的“文集”範疇。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頗為講究,作為“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的一部分,它保持瞭學術研究的嚴肅性,但又不像純粹的影印本那樣令人望而生畏。清晰的注釋和校對,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個人在閱讀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對“商戰”概念的理解得到瞭質的飛躍。鄭觀應前輩在那個列強環伺的年代,就已經認識到“非商不足以強國,非商不足以救亡”。書中關於如何培養民族資本、如何與洋商周鏇的策略,充滿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刻的危機感和務實精神。我常常會想象,如果當年這些建議能被更早、更全麵地采納,曆史是否會走嚮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方嚮?這種曆史的“如果”固然虛無,但正是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格外珍惜,生怕遺漏瞭其中蘊含的時代智慧。
評分這本厚厚的《盛世危言後編》真是讓人愛不釋手,雖然是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的一冊,但它的分量和深度絕對超乎想象。我本來對晚清時期的經濟思想史不太瞭解,隻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開始閱讀,結果一下子就被鄭觀應先生的真知灼見所震撼。他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用大量的數據和詳實的案例來論證“中國積弱之源”。特彆是關於工商業發展和金融體係建設的部分,讀起來酣暢淋灕,感覺就像是穿越迴那個時代,和那位憂國憂民的士大夫進行瞭一次麵對麵的深刻交談。書中的文字,雖然帶著那個時代的古典韻味,但其對現代社會經濟規律的洞察力,即便是放在今天來看,都顯得無比超前和精闢。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富強”的定義,絕不僅僅是軍事的強大,更是國民財富的積纍和産業的興盛,這種係統性的思考框架,構建瞭一個非常完整的近代化藍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審視自身、實現民族復興的“思想指南”。
評分這套《盛世危言後編》的“後編”二字,暗示瞭其內容的延續性和拓展性,讀完後確實讓人感覺對鄭觀應的體係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與其他零散的近代思想史料相比,這套書的優勢在於其體係的完整性——它不僅提齣瞭問題,更提供瞭一套由“上”至“下”、“內”至“外”的係統性解決方案。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社會風氣和教育改革的章節,發現作者深知經濟建設的背後,必須有相應的社會文化土壤支撐。他所描繪的理想國度,是一個商業發達、教育普及、吏治清明的現代化社會。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與這位跨越百年的智者進行思想的對話。每次閤上書本,都有一種被深深教育和啓迪的感覺,讓人對如何看待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矛盾,都有瞭新的觀察角度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