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扶贫和改革领域,因与温教授这样一位**专家紧密合作而感到荣幸之至。我**钦佩他“用脚做学问”的精神,即政策研究必须基于与基层民众一起工作得来的实践经验。 相信温铁军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将会为中国发展经验提供一个*为完整的画面。在当今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许多**在面临类似问题试图寻找*佳途径之时,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入了解对我们所有人都将大有裨益。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是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努力开 展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 果之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 和教训。它分析了中 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它总结了中国改 革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利用危机进一 步发展。
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中**比较研究,国情与增长、农村制度变迁、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财政金融体制与税费改革等。 2005-2006年被聘为**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审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长江读书奖(**论文奖);2003年获“***年度经济人物奖”;2005年获杜润生基金会农村发展研究**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称号、“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谐中国年度人物奖”;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序
自 序
概念提示
**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工业化的**比较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人型” 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大事年表
后记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思考。作者在探讨每一次危机时,都展现了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精准地诊断出中国经济的“病灶”所在。我非常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方法,从宏观的经济政策到微观的市场动态,再到复杂的社会心理,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与变数,但正是这些“危机”的考验,才塑造了中国经济独特的韧性和活力。作者在书中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这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起伏波动的关键时期。本书并没有停留于宏观的理论探讨,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到那些“真实经验”之中。书中对每一次危机背后错综复杂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从政策失误到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到国内深层的结构性问题,都梳理得条理清晰,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决策者们在重压之下的权衡与抉择。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些风雨飘摇的时刻。读完后,我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经济演变的高度和视角,让我不再满足于“中国经济崛起”这样简单的论调,而是开始思考其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和升级的契机,是中国经济不断自我调整、实现跃升的重要动力。
评分通读《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朴实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那些“跌宕起伏”呈现在我面前。他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态度,深入挖掘了每一次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历史的脉络中找寻经济波动的轨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验”的强调,这表明作者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中国丰富的实践,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读到书中对某个具体危机事件的描述,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着市场中的不安与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经济的每一次“危机”,都像是一场“凤凰涅槃”,在经历痛苦的淬炼后,便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蜕变。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的成就与挑战,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评分我不得不说,《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着实独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沉思,时而感到振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将每一次危机的影响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富有人情味的中国经济发展史,而不是教科书上那种冷冰冰的理论陈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每一次危机时,都始终坚持一种辩证的视角,既不回避问题,也不夸大其词,而是客观地呈现出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方案的艰难性。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领导者们,以及在危机中承受冲击的普通民众,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危机”,更是在揭示中国经济如何从每一次危机中汲取教训,不断进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评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不是在读一本经济学专著,而是在跟随一位老练的侦探,层层剥茧,还原真相。作者在处理那些“危机”时,展现了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多重根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经验”二字的强调,这表明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扎根于中国实际,提炼出的宝贵智慧。读到关于某个具体危机的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仿佛身处那个时代,感受着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作者在描述当时的市场反应、社会情绪以及政府的应对策略时,都显得尤为生动,使得那些枯燥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动,瞬间变得有血有肉,极具感染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警和启示。它让我明白,每一次“危机”都像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考试”,而中国经济正是通过一次次“考试”的洗礼,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