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限度 经济学家汪丁丁厘清中国经济本源问题中国人突围之策 新华书店正版畅销

经济的限度 经济学家汪丁丁厘清中国经济本源问题中国人突围之策 新华书店正版畅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丁丁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汪丁丁
  • 经济问题
  • 改革开放
  • 经济政策
  • 社会经济
  • 国情分析
  • 中国突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宿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518206636
商品编码:25462070951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28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240
字数:1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ZM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作品。本书中,汪丁丁教授将“中国奇迹”分为三个维度: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中国经济近四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J,举世瞩目,完成了“中国奇迹”的*个维度。但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却是整个社会正义与道德感的缺失,腐败横行。要想让经济奇迹延续,必须同步社会改革,提高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三者并驾齐驱,才可能赢来真正的“中国奇迹”。

关联推荐
1.财新全新经济类书系——“理享家”图书*辑:许小年《回荡的钟摆》、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汪丁丁《经济的限度》、谢平《互联网金融九堂课》重磅上市,与众多DP经济学家一起共享理性的力量。
2.ZM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是GN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致力于求解中国经济与社会基本问题。本书对“中国经济奇迹”与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都有着深刻的论述,见解D到。
3.在汪丁丁教授看来,任何一个社会,总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三个基本的维度。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物质”这一单一维度之中,而由于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激烈变迁引发了重重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物质”之外,解决社会正义与公民道德问题。 
目录
目 录 中国奇迹的历史与未来·001 大国为何无以师小国·007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与周濂对话·016 中国转型的可能性及其道路·060 正义与人生的中国式思考·080 人类创造性的两大前提·098 互联与深思·102 复杂思维为何艰难·122 竞争与合作·133 互替与互补·140目 录


中国奇迹的历史与未来·001
大国为何无以师小国·007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与周濂对话·016
中国转型的可能性及其道路·060
正义与人生的中国式思考·080

人类创造性的两大前提·098
互联与深思·102
复杂思维为何艰难·122
竞争与合作·133
互替与互补·140
自由与自律·146

“锁死”的路径·152
永远的贝克尔·157
为什么经济学研究生应该读科斯的书·166
他刺痛了这个毫无希望的SJ·170

行为金融学基本问题·174
美食经济学·197
经济学的“错置实境”迷途·206
收入分配与正义诉求·210
资本与财富·220
嵌入在社会里的公司——重温德鲁克·229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中国奇迹的历史与未来 只要粗略回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史,不难看到,可称为“经济奇迹”的,例如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8% 且持续20年以上的时期,仅发生于1990年以后。 这里的“近代”,依照常见的一种解释,上溯150年,由2000年上溯,始于“鸦片战争”。近代以来,即涵盖到JT为止的现代或D代。 由于休谟指出的基于发生时间相邻而生成的关于现象A 与现象B 之间的因果联想,我们早已习惯于将1980年代DXP的改革开放政策视为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从而难以设想存在着只是因难以“量化”而不能获得经济学家承认的其他更深远的原因。 任何一个经济的奇迹(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都不能脱离它嵌入其中的社会。而任何一个社会,总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三个基本的维度。 D我们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候,其实是相对于我们熟悉的大多数不能称为奇迹的社会现象而言。 经典的奇迹发生于耶稣传道时期,记载于《新约》。由于显著不同于D时绝大多数民众熟悉的、不被认为是奇迹的现象,耶稣由信仰而来的行为,被D时的民众称为奇迹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昌明,凡科学可以解释的,或科学主义者相信科学可以解释的,不再被视为奇迹。科学,包括经济科学。至今,经济学家仍在试图理解或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 毕竟,这一被称为奇迹的经济增长时期已经或正在成为历史。中国人面对的是未来,是不仅与以往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以往一百多年乃至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迁,所引发的重重危机。 D一重危机是精神生活的,特别在中国,表现为文化危机,或借用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人文精神的危机”。其实,精神生活本质上是内在的,是“自足”,或“不外求”。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代晚期“官学失守”,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求诸于野。至秦汉时期,不论依据台湾的钱穆先生,还中国奇迹的历史与未来

只要粗略回溯近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史,不难看到,可称为“经济奇迹”的,例如年均经济增长率高于8% 且持续20年以上的时期,仅发生于1990年以后。
这里的“近代”,依照常见的一种解释,上溯150年,由2000年上溯,始于“鸦片战争”。近代以来,即涵盖到JT为止的现代或D代。
由于休谟指出的基于发生时间相邻而生成的关于现象A 与现象B 之间的因果联想,我们早已习惯于将1980年代DXP的改革开放政策视为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的原因,从而难以设想存在着只是因难以“量化”而不能获得经济学家承认的其他更深远的原因。
任何一个经济的奇迹(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都不能脱离它嵌入其中的社会。而任何一个社会,总有“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三个基本的维度。
D我们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候,其实是相对于我们熟悉的大多数不能称为奇迹的社会现象而言。
经典的奇迹发生于耶稣传道时期,记载于《新约》。由于显著不同于D时绝大多数民众熟悉的、不被认为是奇迹的现象,耶稣由信仰而来的行为,被D时的民众称为奇迹并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昌明,凡科学可以解释的,或科学主义者相信科学可以解释的,不再被视为奇迹。科学,包括经济科学。至今,经济学家仍在试图理解或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
毕竟,这一被称为奇迹的经济增长时期已经或正在成为历史。中国人面对的是未来,是不仅与以往三十多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与以往一百多年乃至一千多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以及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迁,所引发的重重危机。
D一重危机是精神生活的,特别在中国,表现为文化危机,或借用199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人文精神的危机”。其实,精神生活本质上是内在的,是“自足”,或“不外求”。中国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代晚期“官学失守”,道术为天下裂,诸子百家,求诸于野。至秦汉时期,不论依据台湾的钱穆先生,还
是依据大陆的冯友兰先生,人文精神毕竟是止于宋了。宋以后只有“乾嘉诸老”,人文精神“命悬一线”。随后,是唐君毅先生所述的“花果凋零”时期。
D二重危机是社会生活的,特别在中国,核心是情感危机。哺乳动物的情感可分为“原初的”——惧、怒、哀、喜、厌;“派生的”——例如恨、爱、嫉妒;“复合的”——例如又爱又恨、悲喜交集、惆怅莫名。哺乳动物演化至人类,有了更GJ的情感,例如道德感、正义感、审慎与悲悯,以及与Z高存在相通之感——宗教感或信仰。是否有单纯指向个人的私己情感?日常生活中,D然有,例如懊恼、悔恨、自恋之类。但深入探究之后,我认为那些表现为私己情感的,归根结底是米德Z早论证的每一个人“社会自我”(social self)之反映,我很难想象一个WQ孤立于社会生活的人(以ZM的“狼孩”为案例)怎样产生懊悔、恼恨、自恋这类私己情感。
D三重危机,读者不难推测,是物质生活的。毫无反思能力的经济发展,势必耗竭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生态以及人类自身。可是,对物质生活的任何反思,只能来自物质生活之外,例如精神生活或社会生活。
情感的稳定方式,简称“情感方式”,总是嵌入特定社会生活的。例如,费孝通先生的想象是,乡土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由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圆,以及这些同心圆与其他人的一圈套一圈的同心圆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表现为“远近亲疏”,或“爱有差等”,或更概括地,梁漱溟先生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此处,人之“伦”,从物之“仑”,即繁体字“侖”。据我的朋友吴雪君考证,龢之大者,谓之太和。和与侖,源自音乐的和谐秩序。侖乃律之象征,有笛孔之侖,箫管之侖,琴弦之侖……不同侖之间的共振共感,谓之龢。
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征之一是乡土的“熟人社会”之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千百万陌生人组成的都市——这些都市不再单纯是政治中心,而是基于劳动分工与协调的集聚效应的经济中心。转型期社会的新生活瞬息万变风险骤升,对不熟悉经济学原理的中国人而言似乎毫无秩序可言,至少,难以形成生活的秩序感。
中国并非特例。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所谓“经济起飞”时期,不仅有经济的“奇迹”,而且自杀率、离婚率、犯罪率等显著高于稳态时期的情感危机或“奇迹”。 显示全部信息
《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图景》 作者: 知名经济观察家/资深产业分析师 出版社: 理想国/中信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若无特定信息,可模糊处理为“国内一线学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与复杂多变的国内改革深水区中,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我们习惯于用宏观数据和主流叙事来理解这个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但这些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发展动力和文化基因?本书旨在穿透表面的喧嚣与短期的波动,深入挖掘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并尝试描绘出一条符合国情、可持续的未来发展图景。 第一部分:结构重塑——理解中国的“新常态” 本书首先聚焦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议题。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但这种模式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一、要素成本的再平衡与人口红利的消逝: 详细分析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成本变化趋势。特别探讨了“刘易斯拐点”之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如何重塑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我们不再能廉价地获取劳动力,这迫使产业必须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同时,土地财政的模式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亟待优化。 二、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驱动”的藩篱: 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创新链条中的短板。虽然在应用层面(如移动互联网、数字支付)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的自主可控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的风险。本书探讨了科研体制的效率、风险资本的投向,以及高校与产业脱节的症结所在。 三、债务的迷宫与金融风险的隐忧: 梳理了中国经济体中不同层面的债务结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行业的杠杆风险、以及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作者认为,理解中国经济,必须理解其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即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化解历史遗留的风险,并引导资本流向真正需要创新的实体经济部门。 第二部分:体制的韧性与制度的摩擦 经济的运行不仅取决于技术和资本,更取决于制度设计和治理能力。本书将目光投向体制层面,审视制度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又如何在特定时刻成为限制因素。 一、产权保护与市场信号的失真: 探讨了清晰、稳定和可预期的产权界定对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重要性。在一些领域,市场信号仍可能被非经济因素干扰,导致资源错配。书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了清晰的产权界定如何释放企业家精神,以及模糊地带带来的寻租成本和效率损失。 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塑: 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强大角色。本书并非简单地主张“大政府”或“小政府”,而是探讨如何界定“有效政府”的边界。在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失灵的纠偏、以及制定长期产业战略方面,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但在微观激励和日常竞争领域,过度的干预则会扼杀活力。如何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动态平衡,是本书重点剖析的难题。 三、社会资本与信任成本: 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经济学,探讨了社会信任水平对交易成本的影响。在商业合作中,法律体系的滞后性往往需要更强的社会契约和私人信用体系来弥补。本书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不同区域和行业中的积累情况,及其对经济效率的潜在影响。 第三部分:超越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核心,但高质量的内涵远超GDP增速。本书提出了衡量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更全面指标体系。 一、消费的升级与内需的潜力: 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要释放内需潜力,必须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而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书中详细分析了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改革如何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二、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环境约束已不再是次要考量,而是硬性的发展门槛。本书探讨了中国在能源结构转型、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升级的紧迫性与投资机会。绿色技术创新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重塑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三、人的现代化与人力资本的投资: 经济的终极动力是人。本书强调,教育体系的质量、技能的再培训、以及人才的有效流动,是支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基石。如何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是决定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结语:历史视野下的中国选择 《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图景》试图提供一个既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又立足于全球经济现实的分析框架。它强调,理解中国经济的突围之道,需要历史的耐心和科学的理性,既要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也要敢于直面结构性的挑战,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开辟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现代化道路。这本书献给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经济脉搏、并为未来发展贡献智慧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经济的限度》这本书,从书名就透露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快速致富的“速成指南”,也不是简单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教科书”。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哲学式”的经济学探索,试图去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它的经济是如何生长,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汪丁丁教授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者容易被忽略的议题,而是直面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限度”。这些限度,在我看来,可能来源于历史、文化、制度,甚至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通过他的理论体系,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因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出的“中国人突围之策”,无疑是吸引我的关键点。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困境,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智者对话。他不会给你简单的答案,但他会引导你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思考那些更本质的问题。这对于提升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读完《经济的限度》,脑海里涌现出的第一个感觉是:深刻。汪丁丁教授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数据或者预测短期走势,而是试图去触及经济现象背后更深层的原因,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被忽视的“限度”。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本源问题”的探讨印象深刻。他似乎不仅仅是在分析中国的经济成就,更是在解剖那些可能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要素。这就像是医生在诊断病情,不只是看表面的症状,而是要找到病灶所在。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甚至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构建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分析框架。 此外,“中国人突围之策”这一部分,更是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可行的道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而不是陈词滥调式的建议。这需要洞察力,需要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把握。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跳出日常的经济噪音,去审视那些更具决定性的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反复琢磨的著作。

评分

《经济的限度》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的书名,更是其中所蕴含的对中国经济深层问题的探索。汪丁丁教授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深邃的思考,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去“厘清”中国经济的“本源问题”。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对经济问题的讨论都过于表面化,忽略了其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塑造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是长期的历史积淀,还是现实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还是文化基因的烙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这些深层次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而且,“中国人突围之策”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积极意义。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分析和批判,而是指向解决问题和寻求发展。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本书会给出什么样的启示?是关于创新,是关于转型,还是关于某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这些都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与未来,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性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最近在书架上翻到一本《经济的限度》,这本书的作者是汪丁丁,名字听起来就挺有分量的。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感到好奇,特别是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这本书据说是关于“中国经济本源问题”和“中国人突围之策”的,这正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 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厘清”本源问题的,是因为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经济问题,都停留在表层,比如GDP增长、股市波动,但很少有人深入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的约束?文化的基因?还是历史的遗留?汪丁丁教授能否用他专业的眼光,抽丝剥茧,把那些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出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他提出的“中国人突围之策”更是令人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只停留在批判和分析,而是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独特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在提供深刻见解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可读性。经济学理论往往枯燥乏味,但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来阐述复杂的经济学概念,那就非常难得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启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的现状,也为我理解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供一个更坚实的视角。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中国经济格局的书籍,终于在书海中发现了《经济的限度》。这本书由汪丁丁教授撰写,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学术性,这正是我想从书中获得的。 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厘清”中国经济的“本源问题”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会被各种经济现象所淹没,却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本书能否帮助我剥开层层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比如,是历史的惯性在起作用,还是制度性的因素限制了发展?是经济结构本身的问题,还是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制约?这些问题都令我非常着迷。 而“中国人突围之策”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知道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突围”?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政策的调整,更可能涉及到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重新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模式。 总的来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启发,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独特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