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2K9787564207359 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 上海财经

正版现货 2K9787564207359 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 上海财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莱基 著 著
图书标签:
  • 伦敦证券市场
  • 金融史
  • 上海财经
  • 历史
  • 2K9787564207359
  • 正版现货
  • 1945-2008
  • 图书
  • 财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京文联发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207359
商品编码:2553965975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5-0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4-01
作者:布莱基译者:周琼琼. 等译开本: 16开
定价: 68.00页数:595印次: 1
ISBN号:9787564207359商品类型:图书版次: 1
编辑推荐
《伦敦证券市场史(1945-2008)》:苏格拉底说:“未加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拥有。”反思与总结,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同样地,也是提升投资活动与投资决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本套“汇添富基金·世界资本经典译丛”从1945年的伦敦证券市场开始,既激荡着百余名投资圣手的天才睿智,也阐述了传媒巨头波澜壮阔的创业生涯;既重现了投资大师风云激荡的一生,也解读了半个多世纪证券市场上的风云变换、潮起潮落……

内容提要
《伦敦证券市场史(1945-2008)》内容简介:在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中,伦敦证券交易所是目前世界上挂牌上市公多的证券市场,历史也为悠久。《伦敦证券市场史(1945-2008)》是一个的历史见证。全书以实事求是的新闻格式,纵览伦敦证券市场60多年的历史沉浮,记录自1945年来影响伦敦证券市场发展的人物、交易和事件。
作者乔治·G.布莱基有多年从事股票经纪人的经历,作为金融分析师曾供职于很多银行和投资群体,并是股票经纪商林登公司的研究伙伴。他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解读了证券市场的赢家与输家及其输赢的原因,洞悉了证券市场运作、关键参与者和市场的运动和影响,涵盖了所有影响证券市场的重大经济和政治进展,它为任何希望了解当前市场、预测未来趋势的每一个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伦敦证券市场史(1945-2008)》于1993年初版,1994年、1997年、2000年屡次重版。本中译本,是该书的第5版。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乔治·G.布莱基(George G.Blakey) 译者:周琼琼 李成军 吕彦儒

目录
总序/1
2000年版序言/1
序言/1
前言/1
致谢/1
引言/1
历史/1
序幕1939~1945年/2
战争年代的评论/2
“等待太阳升起”/4
1945~1950年/8
工党上台/8
道尔顿“低息贷款”时代/10
通货膨胀压力增加/12
燃料危机/14
更紧缩的措施/14
财政大臣道尔顿的辞/16
马歇尔拯救计划/17
战后次贬值/18
朝鲜战争和重整军备/19
1951——1955年/21
保守党重新执政/21
财政大臣巴特勒的措施/22
牛市开始/23
创了新高/25
刹车在继续/26
保守党再次获胜/27
1956~1960正/29
信贷紧缩开始发挥作用/29
纳赛尔控制苏伊士运河/30
银行利率上涨到7%/31
反弹开始/32
英国铝业收购战/33
收益差额反转/34
小轿车出口激增/35
对哈罗德和沃特尼的要约收购/36
保守党的再次选举/37
信托公司的繁荣/37
控制繁荣/38
1961——1965年/40
要约收购占主流/40
银行利率再次上调到/42
交易地点/43
塞尔温·劳埃德辞职/44
劳斯剃刀(Roll Razor)的重生/46
戴高乐说“不”!/47
肯尼迪总统遇刺/48
哈罗德·威尔逊成为工党领袖/49
工党如坐针毡/50
汉森初次登场/51
劳斯剃刀噩梦的前兆/52
财政大臣卡拉汉强硬起来/53
加云坎食品公司上市/54
1966年/55
工党增加了优势/55
工业重组公司的成立/56
引入单一税率工资税/57
市场暴跌/57
澳大利亚镍繁荣开始/58
1967年/60
贬值倒计时/60
《金融时报》30指数创新高/61
批评的子弹/62
镍持续繁荣/63
渥克公司赢得了随后的竞争/64
英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联合电气工业公司/65
1968年/66
要约收购和并购的一年/66
乔治·布朗辞职/67
《金融时报》30指数达到另一个新高/69
开启刹车/69
汉森开始扩张/71
汉森和渥克证券联合/71
渥克证券不断走强/72
贬值的爱/72
击鼓传花/73
西里尔帝国倒闭/73
澳大利亚人到了爆发点/74
比尔·布特林爵士退休/75
1969年/76
熊市开始/7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挽救/77
信贷紧缩在持续/78
汉森和渥克的收敛/79
戈德史密斯开始出名/80
两家边缘银行首次登场/80
菜斯尼增长下滑/81
波塞顿的奇遇/82
马克斯韦尔与斯坦伯格/83
1970年/85
工资的急剧上涨/86
保守党掌权/87
巴伯成为财政大臣/88
澳大利亚人再次行动/89
波塞顿股票价格跳水/90
走进“镍皇后”/91
矿业证券感到了压力/91
海外投资者服务的起落/92
跳出油锅,又入火坑/94
E.J.奥斯汀和“金罐”/94
加云坎在欧洲扩展业务/96
汉森和渥克证券受到打击/96
贝特尔重新走人人们的视野/97
1971年/98
劳斯莱斯面临破产/98
车辆&通用保险的倒闭/99
《金融时报》30指数创了新低/100
“美元危机”到了紧要关头/101
货币革命/102
美元时代的终结/103
新货币协定出现/104
利奥波德找到了镍,又失去了/105
詹姆士·戈德史密斯的妙举/105
汉森和渥克证券取得进展/106
雷卡取得了高等级的投资评级/107
收购交易/108
早期预警/108
1972年/110
财政大臣的困境/110
又一次通货再膨胀预算/111
指数创新高/111
会谈终止/113
管理繁荣/113
追逐黄金/114
戈德史密斯收购联合供应/115
汉森再次追逐科斯坦/115
渥克证券达到顶点/116
贝特尔和雷卡的繁荣/117
并购交易/117
母婴护理和科密上市/118
1973年/119
问题开始出现/119
新的美元危机/120
仍然赌经济增长/121
玩火自焚/121
利率开始上涨/122
期待“出现转机”/123
石油走到舞台的中心/123
利比亚执牛耳/124
20世纪下半叶全球金融格局的变迁与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兴衰 本书深入剖析了1945年至2008年间,全球金融体系经历的深刻变革、主要金融中心的动态演进及其相互影响。这一时期横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石油危机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为理解当代金融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体系的建立(1945-1971) 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开端。本部分聚焦于战后重建的初期阶段,特别是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核心的固定汇率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影响。 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初期运作: 详细考察了IMF和世界银行在协助欧洲和亚洲国家恢复经济、稳定货币方面的初期角色。分析了美元作为核心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如何被确立的,以及这种“锚定”机制如何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也为美国的国际收支带来了潜在的结构性压力。 2. 欧洲的复苏与区域整合的萌芽: 重点研究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刺激作用,以及西欧国家如何利用战后的重建期,逐步实现货币和贸易政策的协调。探讨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等早期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立,它们不仅是政治合作的产物,也是未来欧元区雏形的探索。 3.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起步: 简要分析了日本在战后通过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快速崛起,以及“亚洲四小龙”在特定国家干预和出口战略下的早期工业化进程。这些发展为后来的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体系的瓦解与金融自由化的开端(1971-1980s中期)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是战后金融史上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固定汇率体系崩溃后的动荡与新规则的探索。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与浮动汇率的挑战: 描述了美元信用的危机如何导致固定汇率制的崩溃,以及随后出现的短期内汇率剧烈波动的局面。分析了主要经济体在不同浮动汇率机制下的政策选择和效果评估。 2. 石油危机与滞胀的冲击: 深入剖析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结构的颠覆性影响。巨额的“石油美元”回流(Petrodollars)如何改变了全球资本的流向,刺激了中东产油国和国际商业银行的扩张,并直接催生了大规模的国际借贷活动,尤其是在拉美地区。 3. 货币主义的兴起与大西洋两岸的政策转向: 重点分析了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思想如何影响了英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和里根在美国推行的紧缩货币政策和放松管制的尝试,标志着金融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三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金融扩张与区域竞争(1980s后期-1997) 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放松,资本流动性空前增强。本部分关注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以及主要金融中心为争夺市场份额所采取的竞争策略。 1. 金融创新与衍生品市场的爆发: 探讨了利率期货、期权以及更复杂的金融工具如何在芝加哥和伦敦等市场迅速发展,它们如何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的复杂性。 2. 伦敦金融城(The City)的“巨浪”: 详细考察了1986年英国政府推行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政策。通过取消固定佣金、允许银行兼营证券业务等措施,伦敦成功地将自己重塑为一个全天候、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交易中心,极大地挑战了纽约的主导地位。分析了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洲金融门户的独特优势与局限性。 3. 区域经济集团的强化与资本流动: 研究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化,特别是《单一欧洲法案》对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冲击,以及欧洲各国在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金融机构重组。同时,分析了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破裂及其对亚洲金融市场情绪的初期影响。 第四部分:危机的洗礼与新秩序的探索(1997-2008)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化加速背景下爆发的一系列区域性金融危机,以及监管思想的深刻反思。 1. 亚洲金融风暴(1997-1998): 详尽分析了泰国巴特危机如何迅速蔓延至韩国和印尼等国。考察了危机爆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短期资本过度流入、固定汇率的脆弱性、以及政府与银行部门的关联性问题。同时,研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危机干预中采取的强硬措施及其引发的争议。 2. 俄罗斯债务违约与长期资本管制: 探讨了1998年俄罗斯卢布危机对全球对冲基金和新兴市场信心的短期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风险管理的重新重视。 3. 欧元区的成熟与挑战: 分析了欧元在这一时期内如何作为一个强大的新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进入市场,并评估了其在应对成员国间经济失衡方面的结构性挑战。 4. 2000年代初的监管松弛与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 描述了美国在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创新(如证券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将风险分散到全球体系中。尽管本书的研究范围截止于2008年,但本部分将详细描绘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夕的结构性脆弱性是如何在这一阶段逐步积累的,为理解随后爆发的危机奠定历史基础。 结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945年至2008年间,金融中心地位的转移规律,即从基于工业实力向基于信息技术和监管灵活性转变的趋势,并指出在这一半个多世纪中,全球金融体系在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之间的持续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正版现货”和“2K9787564207359”这些信息,给了我一种可靠和正规的感觉,让我放心购买。我对伦敦证券市场的历史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1945年之后的这段时期,可谓是风云变幻。二战结束后的重建,冷战的阴影,以及随后的全球化浪潮,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包括伦敦证券市场在内的世界经济格局。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伦敦证券市场是如何在战后重新焕发生机,并逐渐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的政策调整、市场创新,以及那些对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金融机构和人物?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伦敦市场与英国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互动分析,以及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对书中对市场波动性、风险管理,以及金融监管演进的探讨抱有很大的期待,这些内容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书名“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以及“上海财经”的出版社标识,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金融市场的爱好者,我对伦敦证券市场的历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市场不仅是英国经济的晴雨表,更是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伦敦证券市场如何在二战的创伤中复苏,又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保持其领先地位,这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伦敦证券市场在面对来自纽约、东京等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时,是如何调整策略、创新产品、吸引资本的。此外,金融科技的兴起、衍生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多次金融危机对伦敦市场的影响,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得到深入解答的议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并辅以精辟的分析,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伦敦证券市场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中的跌宕起伏。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着实让我心潮澎湃。书名《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所涵盖的年代,正是世界格局剧烈变动、金融体系不断演进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像伦敦证券市场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全球影响力的市场。我非常好奇,在二战的废墟之上,伦敦是如何重新构建其金融体系,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科技进步、全球化进程以及无数次经济周期中,不断适应和创新,保持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对伦敦证券市场产生关键影响的重大事件,例如石油危机、货币体系的变动、信息技术的革命,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深刻的分析,为我呈现一个立体的、动态的伦敦证券市场图景,让我能够理解其繁荣背后的逻辑,以及应对未来挑战的潜在启示。

评分

收到这本《1945-2008-伦敦证券市场历史》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对这个主题有着深切的职业兴趣。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士,理解一个主要金融市场的历史演变,对于洞察当今金融市场的趋势和风险至关重要。伦敦证券市场,作为全球最古老、最成熟的金融市场之一,其在二战后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中国读者了解国际金融体系运作、理解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动态平衡的一个绝佳案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伦敦市场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如,在脱欧背景下,市场如何应对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交易模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革?书中是否会对那些标志性的金融事件,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并分析其对伦敦证券市场带来的冲击和教训?我也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关于市场效率、流动性、以及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设计,这些都是对我们理解现代金融市场运行规律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评分

刚收到这本书,还迫不及待地翻了几页。从书名上看,它似乎深入探讨了1945年至2008年间伦敦证券市场的演变历程,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时期,充满了战争的余波、战后的重建、经济的波动,以及最终的全球化浪潮。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析这段时间里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地位是如何确立、维护甚至面临挑战的。金融市场的历史往往与宏观经济政策、技术革新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而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比如,作者是否会关注到那些塑造了伦敦证券市场格局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决策又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抑或是,书中会对不同时期的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进行梳理,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效果?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让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总之,我对这本书的潜在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金融史的重要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