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道亮著 著
圖書標籤:
  • 互聯網
  • 農業
  • 數字化
  • 鄉村振興
  • 智慧農業
  • 電商
  • 農産品
  • 信息技術
  • 現代農業
  • 農業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教育考試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10164
商品編碼:25568388434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互聯網+農業 作  者:李道亮 著 定  價:56 齣 版 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頁  數:289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1310164 目錄/Contents

第1篇  背景篇
第1章  農業資源與環境約束3
1.1  耕地資源約束4
1.2  勞動力約束7
1.3  水資源約束9
1.4  環境約束11
1.5  應用信息技術打破資源與環境的約束17
參考文獻18
第2章  農産品價格與補貼20
2.1  成本上揚,農産品生産與加工難以為繼20
2.2  農産品價格波動幅度大26
2.3  價格補貼政策無力維持農産品價格競爭力27
2.4  因素復雜,“互聯網+”成為必由之路28
參考文獻28
第3章  農産品質量安全麵臨的睏境30
3.1  農産品産地環境汙染進一步加劇30
3.2  農産品生産過程農藥獸藥殘留超標31
3.3  農産品加工過程添加劑濫用32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結閤近期新的中央一號文件有關農業的部署和農業部互聯網+行動規劃,多方麵深入闡述我國農業在目前麵臨的生産、流通、安全等問題,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農業農村和嚮企業轉型的要素理論、限製條件、發展模型、技術支撐、産業鏈發展等理論體係,並詳細解析農業互聯網+轉型很好案例,給齣可參考的發展路徑。 李道亮 著 李道亮,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嚮為農業優選傳感與智能信息處理。北京市農業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歐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信息化評價中心主任,入選國傢萬人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纔、農業部傑齣科研人纔、教育部新世紀人纔,中國青年科技奬、很好科技工作者獲得者。靠前信息處理聯閤會農業信息處理分會,靠前雜誌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qriculture主編,國傢農村信息化指導組專傢,中國漁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協農業物聯網技術學科首席科普專傢,農業部十二五等
《山野尋芳:中國傳統園林的點滴意境》 一捲煙雲入畫來,一方天地寄心懷。 本書並非聚焦於高科技與土地的結閤,亦不涉足數字信息時代的變革浪潮。它是一次深沉的迴望,一次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細緻入微的探訪與描摹。我們試圖剝離現代工業文明的喧囂,將讀者的心神引嚮那片由疊石、理水、花木、亭榭共同構建的,凝固瞭數韆年東方審美哲學的精神傢園。 第一章:園林之“道”——天人閤一的哲學底色 本章追溯中國古典園林的哲學根源。它不談論農業的畝産或灌溉技術,而是深入探討“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何滲透進造園的每一個環節。我們將分析儒傢入世的規製與道傢齣世的逍遙如何在一方庭院中取得微妙的平衡。重點闡述宋代文人園林中“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理念,如何將廣闊的山水意象濃縮於鬥室之邊,以及這種“縮地成寸”的造園手法,實則體現瞭古人對宇宙觀的理解與安放。這裏沒有數據模型,隻有對生命本源的敬畏。園林是人與自然進行對話的場所,是心靈棲居的容器。 第二章:疊山理水——立體的詩篇與流動的墨跡 此章專注於園林的兩大核心要素:山與水。我們詳盡考究瞭中國古代“堆山法”的演變,從模仿自然山體的“自然式堆山”到更具藝術性的“人工理山”。書中會配有大量的圖例,解析不同朝代對“石”的偏愛——漢代的雄奇、魏晉的瘦漏、宋代的怪石嶙峋,以及蘇州園林中對太湖石的推崇備至。 在理水方麵,我們摒棄對現代水利工程的探討,轉而關注“活水”的哲學。活水在園林中不僅是景觀,更是生命力的象徵。從麯摺的溪流、靜謐的池塘,到飛瀑流泉,每一處水景的布局都遵循著特定的聲學與視覺原理,旨在營造“聽之有聲,視之不盡”的韻味。我們會比較南北方在水景處理上的差異,例如北方皇傢園林的開闊湖麵與南方私傢園林的精巧水巷。 第三章:植物的敘事——花木的意象與四季的更迭 本書對植物的選擇與配置,完全基於其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而非其經濟價值或種植技術。我們將探討“四君子”(梅、蘭、竹、菊)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構建齣文人的精神品格。每一株植物都有其對應的典故與寓意——鬆柏的堅貞、芭蕉的清涼、海棠的富貴…… 園林中的花木布局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時間劇場”。從早春的杏花煙雨,到仲夏的濃蔭蔽日,再到深鞦的紅葉滿徑,植物的生長與凋零,映射著人生的起落。我們詳細剖析瞭傳統園林中對色彩的運用,如何利用常綠與落葉、繁花與素枝的對比,營造齣含蓄、深遠的意境。 第四章:建築的詩意——點景、框景與遊廊的哲學 園林中的建築,如亭、榭、廊、軒,並非單純的遮風避雨之所,而是將觀賞者引入特定視角的“觀看機器”。本章重點分析建築與景物的關係: 1. 點景: 亭颱樓閣如何作為視覺焦點,打破空間的單調。 2. 框景(藉景): 如何利用窗欞、門洞,將遠處的山巒、近處的花枝納入視野,實現“藉我之景,為我之用”。書中會詳細解析漏窗的幾何美學與透景的層次感。 3. 遊廊的序列: 遊廊的設計,引導遊人按照預設的路綫移動,體驗“移步換景”的動態美學,使每一次轉角都帶來新的驚喜與感悟。 第五章:聲光與氣味——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 傳統園林追求的是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遠超視覺的範疇。本章深入探討瞭聽覺和嗅覺在園林中的調動。我們研究瞭竹林在風中的蕭瑟之聲,雨打芭蕉的清脆,以及泉水濺落的節奏感。這些聲音被精心布局,以消除外界的乾擾。 在氣味方麵,我們分析瞭古代文人如何利用特定花卉(如茉莉、梔子)的香氣,結閤水的濕潤,營造齣清新宜人的微氣候。這種對感官的細膩捕捉與調控,是現代景觀設計中難以復製的匠心。 結語:留白與餘韻——未盡之意,方為至美 最後,本書總結瞭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核心魅力:留白。留白不僅是繪畫手法,更是園林哲學的體現。它意味著將解釋權交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使園林成為一個永不完成的作品。它是一種含蓄、內斂的審美,與西方園林外放、秩序化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 《山野尋芳》旨在帶領讀者慢下腳步,重新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境”的追求,領略在那一方小天地中蘊含的無限風光與人生哲理。這是一本關於美學、哲學和曆史的沉靜之書,與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路徑截然不同。

用戶評價

評分

《互聯網+農業》這本書,說實話,我當初買它的時候,是抱著一種觀望的心態。畢竟“互聯網+”這個概念自從興起以來,幾乎滲透到瞭各行各業,而農業,這個看似傳統又充滿生機的領域,究竟能和互聯網碰撞齣怎樣的火花,我是充滿好奇的。翻開書的第一頁,就被作者那種深入淺齣的敘述吸引瞭。他沒有上來就講枯燥的技術術語,而是從一個普通農民的視角齣發,描繪瞭傳統農業在生産、銷售、管理等方麵遇到的種種睏境,比如信息不對稱導緻的小農戶議價能力弱,中間環節過多導緻利潤被蠶食,以及生産過程缺乏科學指導造成的資源浪費等等。這些痛點,對於熟悉農業的人來說,簡直是感同身受。接著,作者很巧妙地將互聯網的特性,如信息共享、平颱化、數據分析等,一一對應到解決這些痛點上。他列舉瞭很多生動的案例,比如利用電商平颱直接對接消費者,大大縮短瞭供應鏈,讓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又比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對農作物進行精準監測,實現節水節肥,提高産量和品質。這些案例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充滿瞭實踐的智慧和創新的活力,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續的農業未來。這本書的結構也設計得相當閤理,從宏觀的國傢政策導嚮,到微觀的技術應用落地,再到具體的商業模式探討,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即使是對互聯網和農業都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清晰的脈絡,理解“互聯網+農業”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它以一種極其務實且充滿希望的態度,剖析瞭“互聯網+農業”的時代浪潮。它沒有迴避轉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難和挑戰,比如數據安全問題、技術普及的鴻溝、以及傳統思維的阻力,但更側重於描繪那些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章節,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故事,講述瞭如何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為農業産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更便捷、更低成本的融資服務。這對於很多在資金鏈上捉襟見肘的農業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解決瞭融資難題,纔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升級、品牌建設和市場拓展中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此外,書中關於“農産品溯源體係”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通過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係統,消費者可以清晰地瞭解農産品的産地、生長過程、施肥用藥情況等信息,這不僅極大地提升瞭消費者對農産品的信任度,也促使生産者更加注重産品質量和安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透明、更加可信、也更加有活力的現代農業圖景,它用一種踏實的步伐,引領著農業走嚮更加美好的未來。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充斥著各種各樣關於未來農業的圖景,簡直像一場盛大的思想風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傳統農業的不足,也摺射齣互聯網技術的巨大潛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農業眾籌”和“共享農場”的章節,這些概念聽起來頗具顛覆性,卻又充滿瞭人文關懷。想象一下,消費者不再是冷冰冰地購買農産品,而是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提前認購一份即將成熟的農産品,甚至可以通過綫上平颱,參與到農産品的種植和管理過程中,與農民建立起一種“共生”的關係。這種模式不僅能夠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更能讓消費者獲得更新鮮、更優質的農産品,同時還能體驗到參與農業生産的樂趣,增強對食物來源的信任感。而“共享農場”的概念,則讓我看到瞭盤活閑置土地、激活鄉村活力的可能性。通過互聯網平颱,城市居民可以租用或認領鄉村的土地,親手種植自己喜歡的蔬菜水果,體驗農耕的樂趣,這不僅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全新的休閑方式,也能為鄉村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維度,它讓我們看到,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技術的融閤,更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塑,是構建一種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農業生態係統的宏偉藍圖。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齣乎意料的豐富。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技術指導手冊,但沒想到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農業現代化變革的史詩。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科技如何滲透到土地的肌理之中,如何改變著農民的耕作方式,甚至如何重塑著鄉村的社會結構。書中關於精準農業的部分,讓我對“智慧農場”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那種粗放式的管理,而是通過傳感器、無人機、大數據分析,對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測和預測。想象一下,一個農場可以根據實時的天氣預報,自動調整灌溉和施肥的量,根據作物的生長周期,精確地計算齣最佳的采摘時間,這簡直就是農業界的“工業4.0”。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關注瞭生産端,還花瞭大量篇幅探討瞭如何通過互聯網打通銷售渠道,建立品牌,甚至構建社群。這讓我意識到,在“互聯網+農業”的浪潮中,技術隻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齣更具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以及更直接、更溫暖的消費者連接。這本書讓我明白,未來的農業,不僅僅是種地,更是一門關於數據、關於連接、關於品牌運營的綜閤性學科。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前瞻性和洞察力,仿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農業的任意門。

評分

坦白說,讀完《互聯網+農業》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思想的“大洗禮”。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農業的一些刻闆印象,展現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充滿無限可能的農業新世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和概念,而是將每一個點都落到瞭實處,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互聯網+農業”帶來的變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農業服務平颱”的構想所吸引。這個平颱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發布,而是一個集技術谘詢、農資采購、勞動力對接、農産品銷售、金融支持等多種服務於一體的綜閤性平颱。它就像是農業領域的“一站式服務中心”,能夠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産、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想象一下,農民隻需要通過手機,就可以輕鬆獲取最新的種植技術指導,采購到質量有保障的農資,找到專業的農技服務人員,甚至可以直接將自己的農産品銷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這不僅僅是提高瞭效率,更是極大地解放瞭農民的生産力,讓他們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農産品品質和品牌價值上。這本書讓我看到,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疊加,更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生態係統的構建,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中國農業的麵貌,並朝著更加智能化、集約化、品牌化的方嚮邁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