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真诚》可以被理解为伯纳德•威廉斯的“绝唱”。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同时,它体现了威廉斯在其一生思想生涯中对人类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最终思考。面对迷茫混乱的现代世界,面对真假难辨的社会事实,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一些教益与启发。
承续尼采谱系论的传统,威廉斯将哲学与历史融会贯通,发掘了人类对真理关注的缘起。从现代社会中在珍视真理、呼吁真理的同时又怀疑真理、贬斥真理的矛盾态度出发,他讨论了真诚及其价值所在。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有可能恰恰是偶然的,在为此忧虑的同时,他仍然为真理辩护,为这一理性对象、这一文化价值辩护。他定义了真理的两种基本美德:准确和诚实,前者旨在发现真理,后者旨在讲述真理。他描述了两种美德得以呈现的多种心理形式与社会形式,并由此发问:今时今日,我们怎样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真理的美德?
本书至今已译为德、法、西、意、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出版。
##老实承认只能但观大意,也不知道如果看英文是不是能懂得更多。和罗蒂一样,威廉斯不认为存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理”,但他仍然认定,“真诚”和“准确”作为论证的品质,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有内在价值。罗蒂显然认为这是多余的,他所需要的,仅仅是“团结”这个政治的、而非哲学的基础。威廉斯据守的基石则是所谓“批判理论检验”,然而这一程序难道不是已经隐含了对“真诚”的要求,从而会导致无穷倒退吗?与罗蒂所面对的挑战一样,一切又回到政治问题:“了解信念的来源”本身可以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受预设立场影响的语境化叙述,正如所谓“团结”,已被历史证明可以意味着许多截然对立的东西。虽然如此,当一位英美伦理学家同情地引用尼采,又引用康拉德,声称真理是“可怕”的时候,这种悲剧般的努力本身,就是可爱且可敬的。
评分##:无
评分##零零碎碎地读完第二本威廉斯,是值得回过头来重新梳理一遍的作品。虽然包含有不少完全未曾涉足的领域,但是从剩下的叙述中还是能整理出很多有用的东西。威廉斯不是那种完全毁弃传统的自由主义辩护者,他把传统(历史)当作“我们”理解“自己”与“现在”的依靠。虽然他依旧如S&N中,对柏拉图提出批评,但纵观这篇“谱系”,从第五、第六章的关注对话中的真理美德,再到第七、第八章的关注写作中的真理/真诚实践,似乎是对《斐德若》后半部分的重写。威廉斯在他的这次叙述中加入了对启蒙和自由主义的辩护与期望,但是有限度的辩护与有条件的期望。他更像是要背负着传统与历史去开拓前路,即使最后走到“复古”,在他看来至少不会是一种真理上的倒退。作为我们或许也应该思考:我们能为世界提供什么?我们是去抓住西方的传统,还是要找回自己的根基?
评分##伯纳德把尼采作为他论述的出发点,尼采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是可以取消的,真理是工具、手段和人的目的,真理的目的在于对生命有益,在于符合主体目的,主体是真理的标准,他认为理性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作用,在他看来真理与做一个真诚的人相关(大概这是滑向道德虚无主义的原因? 接下来是伯纳德对真理在不同派别的解构,真理经历了普遍的怀疑,伯纳德提出了真理的两项美德:诚实与准确。诚实自卢梭起转变为本真的价值取向、一种透明意识的自我。而伯纳德更倾向于同时代的狄德罗,他认为,诚实或真诚并不在于把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我向其他人披露出来,而是在于建构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态度,那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稳定的计划,因为自我“为诸多形象与诸多刺激所淹没,交织着恐惧和幻想,二者又相互转化”。不好读,理解有限。
评分##分几趟火车看完的,会否重访现在不知道。
评分##一代经典
评分##伯纳德把尼采作为他论述的出发点,尼采认为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是可以取消的,真理是工具、手段和人的目的,真理的目的在于对生命有益,在于符合主体目的,主体是真理的标准,他认为理性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作用,在他看来真理与做一个真诚的人相关(大概这是滑向道德虚无主义的原因? 接下来是伯纳德对真理在不同派别的解构,真理经历了普遍的怀疑,伯纳德提出了真理的两项美德:诚实与准确。诚实自卢梭起转变为本真的价值取向、一种透明意识的自我。而伯纳德更倾向于同时代的狄德罗,他认为,诚实或真诚并不在于把一个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我向其他人披露出来,而是在于建构相对稳定的信念和态度,那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稳定的计划,因为自我“为诸多形象与诸多刺激所淹没,交织着恐惧和幻想,二者又相互转化”。不好读,理解有限。
评分##分几趟火车看完的,会否重访现在不知道。
评分##(换译本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