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献学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本书结合作者的学术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音乐文献学的知识与方法,具体讨论了传统学术的精髓,也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者胜任文史考据工作的途径。分为进入学术工作的十条经验、学会阅读、利用工具书搜集专题资料等七讲,有近四十幅插图和四个附录。附录部分重点解读了汉文音乐文献在中国古代丛书、类书及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分布。本书文字清新、生动,部分内容采用指导练习的方式,对读者从零基础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学术和音乐文化遗产有重要价值。
##挺好的,读到第七章莫名激动。
评分##为音乐专业开设的文献学讲座记录,融合了作者的治学经历与方法,行文生动,流畅易读。
评分##简评:可据本书窥探一位专业文献学家的学术之路(只谈学术,花边新闻略过),满足学术初阶筒子们的猎奇心理;相对圈里同类书确实生动,可操作性强。自我感觉重点在非常清晰地告诉你如何get筛书技能,让自己变成多功能超级小筛子,当然您得首先对文言有感觉,摔!
评分##前两章内容还是很有指导性的
评分##读之前对王先生没有了解,看了第一章之后感觉...嗯?这个老师是谁,怎么这么厉害,感觉比钱钟书厉害多了的感觉,和当今接触的研究氛围似乎完全不同?第二章之后觉得...嗯?怎么这么多说教?什么鬼?有一种酒桌上唾沫飞溅,忆往昔光荣岁月的感觉。实在好奇是何许人也,于是查了一下王老师的著作...感觉...似乎二十四史什么的读下来应该不是这种研究产出?似乎很多论文都是指点江山的。但还是忍着好奇与不适读完了,翻完之后觉得...我的老师真好啊!读研读博又不是做糊墙机器,就是自由散漫地看看书,做做笔记,看点想看的说点想说的,可以对这种站在面前说教的人说滚的感觉。
评分##为音乐专业开设的文献学讲座记录,融合了作者的治学经历与方法,行文生动,流畅易读。
评分##终于开始读这本书了,发现王小盾的硕士导师是刚刚去世的复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p.s.字号行距那么大真心很坑啊。。。
评分##挺好的,读到第七章莫名激动。
评分##一下午翻完,算上课前的预习。方法论就这么多,绝知此事要躬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