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多家20世纪盈利能力且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其他人如何才能效仿和学习他们的方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框架的巴菲特追随者而言,《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详尽的分析。
作为资深投资人,本书作者从巴菲特1958年对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作者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运作。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的成功要素,无论拟投资公司规模大小、所处国内还是国外。
作者还按照年代顺序对案例背后更为广阔的国际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重要的特质可以说是其专业知识的广度。
推荐理由1:书中案例均来自作者的交易历史,如此辉煌的成绩,被认为是“自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全球个人投资组合取得的较好投资业绩”
推荐理由2:选准强势股,在目标价格到来前作出决定,辨别低风险买点和高风险卖点,定位买进量,就算股市下跌也赚钱
推荐理由3:持续降低买入风险,抓准高风险点位迅速脱身,让已得收益落袋为安
创造财富奇迹的“面包+黄油”式简单选股交易法则
不买你熟悉或“感觉良好”的股票有什么好处?
如何在保证低风险和高回报的情况下确定你的“超级强势股”的买入价?
没有内幕消息来源,如何准确判断某只股票是否有内部人士买卖?
本书描述了作者杰西突破传统投资法则实现惊人回报的过程和方法,涉及的个股交易金额高达25亿美元。书中几乎每一个案例都来自作者的交易历史,其中的大量图表均出自其28个月内的真实持股情况。
杰西提倡“面包+黄油”式的“低风险点位买入,高风险点位卖出”简单投资原则,同时结合量化分析方法。为此,他独创了一套有效的投资方法:
寻找“有序上涨”和“有序下跌”的股票
神速出击,在“神奇支撑线”附近买入
在“BCD”形态完成时买入
出现“煤矿里的金丝雀”指标时卖出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持续降低风险,并在限定的风险回报比范围内将收益较大化,能够帮助你在波动的市场中获得超额回报。
陆晔飞,现任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是一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价值投资公司。此前,陆先生先后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柏林办公室和一家位于慕尼黑的单一家族投资办公室。陆晔飞先生拥有伦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译者简介
李必龙,经济学硕士,在金融和实业领域有着丰富历练,在股权投资领域有着较多的实战经验,在公司估值和风险管理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曾经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林安霁,价值投资者,管理学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等领域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林先生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CP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等多个国际金融财会证书。
李羿,财务管理学学士,在著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华为技术公司历练多年,现就职于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曾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和《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杰西·C.斯泰恩(Jesse C. Stine),
从没在华尔街工作过,也不做金融方面的巡回演讲,不听市场顾问的建议,连个博客和营销页面都没有。他也不西装革履,毫无疑问也不太可能出现在美国广播公司的财经频道。
正如他书中所写,事事与众不同。他的口头禅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不值得听;每个人都会的,不值得做。”他就是杰西·斯泰恩,一个非传统的股票交易牛仔。
杰西与金融市场的不解之缘始于17年前。在其事业生涯中,短期账户亏损率从61%,64%,65%,75%,100%到106%不等。尽管有亏损,在不同时期,他个人的短期(一年以下)投资组合盈利率高达111%, 117%, 156%, 264%, 273%, 275%, 300%, 371%, 1 010%, 1 026%和 1 244%。如此辉煌的成绩,被认为是“自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全球个人投资组合取得的佳绩”。
拿到《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我首先被书名中“估值逻辑”几个字所吸引。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市场中,能够拥有一套清晰、可行的估值体系,对于投资者而言,简直是如同拥有了航海中的指南针。而如果这个估值体系来自于股神巴菲特,那就更具吸引力了。书中提到的“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让我看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可能性。我一直觉得,学习投资,尤其是学习像巴菲特这样的顶级投资大师的理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他过往的经典案例来理解。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够介绍这些案例,更能深入剖析每一个案例的“复盘”过程,包括巴菲特在决策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他关注的关键指标、以及他如何平衡风险与回报。尤其是“100倍超级强势股”这个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非常想知道,在巴菲特的眼中,什么样的公司才具备成为“百倍股”的潜质?他的估值逻辑在面对这种高增长潜力公司时,又会有哪些侧重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让我能够借鉴的、适用于识别这类公司的方法论,并辅以真实案例的细致讲解,那将是我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瞬间就吸引了我,因为“估值”这个词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股市中长期生存的投资者来说,都是绕不开的课题。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估值的书籍,但很多都偏向于理论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感觉难以应用。而这本书将巴菲特的估值逻辑与20个投资案例相结合,并且还提到了“100倍超级强势股”,这给我一种它更接地气、更具实战性的感觉。我非常好奇巴菲特是如何看待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以及他是如何用一套逻辑去衡量和计算这个价值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估值方法五花八门的时代,能够有一个清晰、有说服力的估值体系,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巴菲特的核心估值指标,比如自由现金流、股息增长、ROE等,以及这些指标在不同类型公司中的权重变化。而且,“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这个部分,我更是迫不及待地想看,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巴菲特在实际决策中的思维过程,了解他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如何避免常见的投资陷阱。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估值方法,那绝对是物超所值。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他的很多理念有点“高高在上”,不太容易理解。这本书《巴菲特的估值逻辑》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这个点,让我觉得它能够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我特别想知道,巴菲特在面对那些看似普通,但最终却成长为“100倍超级强势股”的公司时,最初是如何发现它们的?是不是在它们还很不起眼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它们的潜力和价值?这对于我这样的小散来说,才是最宝贵的经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这些案例的早期迹象,例如,它们是如何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如何实现持续的盈利增长,以及巴菲特在那个阶段是如何进行估值和判断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还原真实的复盘过程,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能深入到巴菲特的思考逻辑和决策过程,让我能够“感同身受”。另外,我个人对“估值逻辑”部分也非常看重,希望它能提供一种不拘泥于传统公式,而是更侧重于定性分析和长期价值判断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巴菲特“简单、安全、有能力”的投资精髓。
评分这本《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还没翻开就被它“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和“100倍超级强势股”的标题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在金融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爱好者,我深知理解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和预测其长期增长潜力是多么重要。而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尤其是他对于“估值”的独特见解,一直是我学习的重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而又实用的估值框架,能够帮助我剥离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干扰,真正看透公司的本质。我希望书中对每一个案例的复盘都能做到淋漓尽致,从公司选择的初衷,到持有期间的策略调整,再到最终的退出时机(如果适用的话),都能够有详实的分析。尤其对于那些最终成为“100倍股”的公司,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是强大的品牌效应?还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这本书如果能让我领略到巴菲特那种“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智慧,并且能够教会我如何找到并坚定持有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好公司”,那么它在我心中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刚拿到这本《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看目录和前言就让人充满期待。我对巴菲特一直非常崇拜,他的投资哲学深邃而实用,总能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抓住最核心的价值。这本书的亮点在于“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这对于我这种实操经验尚浅的投资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理论再好,终究要落到实践,能够看到股神是如何一步步分析,如何在重重迷雾中找到金矿,这比单纯的学习理论概念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尤其是“100倍超级强势股”这个标签,更是让人心痒痒,谁不想挖掘出这样的宝藏呢?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这些案例具体是哪些公司,但想象一下,能够学习到从普通股票蜕变成百倍股的逻辑,这无疑是打开财富密码的钥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巴菲特在选择这些强势股时,是如何衡量其增长潜力、竞争优势以及估值是否合理的。毕竟,估值是投资的基石,而“估值逻辑”这个副标题,也正是我目前最想深入理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不要只讲过去的成功案例,更能体现出在不同经济周期、不同行业背景下,巴菲特的估值方法是如何灵活运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