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 ||
| 定价 | 65.00 | |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2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刘鹤 编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13623100 | |
| 重量 | 470 | |
第壹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2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关注的是它在“管理”和“投资”这两个维度上能提供多少实用的洞见。我一直认为,理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其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我们如何在当下的投资决策和企业管理中规避风险,并抓住机遇。我期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在危机时期,成功的企业是如何进行战略调整的,它们是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度过难关。同时,在投资方面,我也希望能看到关于如何在危机中识别被低估的资产,如何构建能够抵御市场波动的投资组合,以及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如机构投资者、散户投资者)在危机中的不同应对策略。例如,我希望了解在1929年危机后,哪些行业出现了结构性机会,以及在2008年危机后,又有哪些新兴领域开始崛起。然而,书中关于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投资技巧的论述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危机发生后市场普遍趋势的描述,以及一些理论性的阐述,这些内容虽然有一定价值,但距离我期望的“实操性”和“指导性”还有一定距离。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期望值很高,因为“两次全球大危机”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和现实的启示。我原以为书中会详细剖析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机制,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累积、国际贸易摩擦如何加剧危机蔓延、以及各国货币政策在危机中的作用与局限性。然而,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对这些关键点的论述非常简略,更多地是在描述危机发生后的一些市场反应和一些宏观经济数据。例如,在讨论1929年危机时,书中提到了股市崩盘和银行倒闭,但对于导致股市崩盘的深层原因,如过度投机、监管缺失等,并没有深入挖掘。同样,在2008年危机部分,书中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的分析也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其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具穿透力的分析,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危机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一步步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以及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本内容庞杂的书,抱着学习的心态翻开了它。然而,读了大约三分之一,我发现它似乎并没有如书名所暗示的那样,深入探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宏观背景、具体的经济指标和深层次的动因。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介绍一些非常基础的金融概念,比如什么是股票、债券,复利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常见的投资工具的原理。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金融投资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过于浅显。我期待的是对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的详细分析,例如,关于1929年大萧条时期,美国采取的金本位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执行细节、以及它们对社会结构产生的长期改变,或者2008年金融危机中,各国央行如何运用量化宽松政策,这些具体的操作和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目前为止,更多的是在讲解金融理论框架,而不是理论在历史事件中的应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涵盖了“国际金融”这个重要的领域,我原以为会从中了解到在两次全球大危机中,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体系、汇率变动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能够深入研究1929年危机时期,金本位制度的崩溃是如何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以及在2008年危机中,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如何受到挑战的。书中或许可以探讨,各国政府在危机时期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的协调或冲突来影响国际金融格局,例如,关于各国央行在2008年危机后协调降息以刺激经济复苏的细节,或者不同国家在汇率政策上的博弈。然而,我对书中关于国际金融体系在危机中的具体运作机制的描述感到不够深入。大部分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经济指标,而对于复杂的国际金融交易、跨境资本的流转路径、以及金融监管在跨国层面的协调与失效等细节,则没有进行充分的展开,这让我觉得未能完全满足我对“国际金融”这一主题的探索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提供一个宏观视角下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关于中国经济在两次全球大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我满怀期待地想了解,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当时的中国经济是如何应对外部冲击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本土化的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成效如何。同样,对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希望能读到关于中国经济在其中扮演的“稳定器”角色,以及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软着陆”的详细分析,例如,当时中国政府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以及对外贸出口的带动作用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但遗憾的是,书中对中国经济在这两次危机中的具体论述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内容都在围绕一些通用的经济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阐述,而“中国经济”这一关键要素,在书名中如此醒目,却似乎并没有在内容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也与我最初的阅读目的产生了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